文/李春華、孫國權 吉林省中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吉林長春 130061
淺談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文/李春華、孫國權 吉林省中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吉林長春 130061
隨著近代我國的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國民越來越意識到綠色建筑發展的必要性。綠色建筑已經成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力發展低碳的綠色建筑是十分具有重要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等方面的意義的[1]。不過,由于我國目前正在處在綠色低碳建筑發展的起步時期,我國的相關的政策、法規、技術支持都還不全面。為此,筆者針對目前我國推行綠色低碳環保建筑所遇見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其解決方案。
國民經濟;綠色建筑;持續發展;低碳建筑
由于人類社會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忽視,造成了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成為了當前很長一段時期內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兩大危機[2]。由于國民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采用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的發展模式,使得我國的生態系統已經非常脆弱。依據有關部門的科學統計數據顯示,建筑耗能約占總能耗的1/3左右,因此建筑節能已經成為了我國節能減排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通過搭建綠色低碳的“綠色建筑”成為了一段時間我國大力推行的建筑形式。
所謂綠色建筑,指的就是在建設過程中僅產生極低的能量消耗量,同時在正常使用期間也僅排放很少的二氧化碳,并且其整個建筑物的能量耗散量也比較小的建筑[3]。概況來說就是指,在建筑物由建設直至拆除期間,建筑物的使用和消耗的能量非常少的建筑。綠色低碳建筑的基本理念就是努力搭建一種自然、人、社會發展共存的建筑形式。這種建筑理念就是不把人認為是唯一的建筑使用對象。因此,大力的推廣低碳綠色環保建筑是提高自然資源利用率,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趨勢。
綠色建筑其最重要的核心目的就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大力推廣綠色建筑對于人均面積較小、水資源嚴重匱乏、自然資源破壞較為嚴重的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意義的[4]。
2.1 進一步推廣低碳綠色建筑具有非常大的經濟效益
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均面積較小、生產力水平比較低、水資源十分匱乏、自然資源破壞較為嚴重的發展中國家。如何降低我國能源消耗總量,提高單位能源利用率是我國社會現代化發展必須要徹底解決的重要問題,是關系到我國長期的社會經濟正常發展的重要問題。低碳綠色建筑的實現完全是建筑物生命全周期的節能減排過程。在生產、運輸使用和銷毀過程中,除了我們應該盡力提高新的技術手段,選擇合理的結構形式以外,我們還可以把部分施工廢料重復利用,合理規劃工作流程等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2.2 進一步推廣低碳綠色建筑具有非常大的社會意義
低碳綠色建筑包涵合理利用綠色能源,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大力呼吁人民注意節約用電等方面。比如可以采用自然采光技術,水的循環使用,自然通風技術,地熱循環開采技術,太陽能技術,提倡人民隨手關燈、降低空調最低制冷溫度等方式來最大限度的實現低能耗。
2.3 進一步推廣低碳綠色建筑具有非常大的環境意義
保證建筑物附屬品及其本身的低污染、低能耗是施工過程、建筑設計期間以及室內裝修等時期需要面臨解決的實際問題。正是由于經濟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自身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嚴格,使得當今的綠色低碳建筑極大的降低了對外界環境的破壞或污染。
綠色建筑具有非常多的優勢,然而低碳建筑目前在我國還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含有下面的幾個方面的問題:資金投入巨大,核心技術國內還未完全掌握,政府宣傳力度不足,法律規定不完善,政策扶植力度不夠全面,政策扶植力度不足。針對以上幾個問題,應該著力通過以下幾個方式進行解決:1)加大和強化對低碳建筑領域相關企業的政策扶植力度,如可以降低貸款利率,允許適當增加建筑使用面積,減輕稅收放寬貸款門檻等方式;2)加強促進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合力研發綠色建筑核心技術,提高相關領域的科研經費,必要時科研建立專項的國家科研項目;3)加大對低碳綠色建筑的宣傳力度,可以在高校、企事業單位、人流密集場所進行宣傳,定期對建筑領域相關企事業單位組織在一起進行政策宣傳;4)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尤其是對于那些嚴重污染環境的單位必須明確責任,嚴重處理。
綠色建筑已經成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低碳的綠色建筑是十分具有重要的經濟、環境和社會等方面的意義的。綠色建筑對于人均面積較小、水資源嚴重匱乏、自然資源破壞較為嚴重的我國來說,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的。綠色建筑產品必將成為了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技術措施而廣泛推廣。
[1]曹麗新.淺談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07:172.
[2]張晶晶,王輝.淺談綠色建筑的發展方向[J].科技信息,2010,17:855.
[3]賀建邦.淺談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與方向[J].山西建筑,2010,23:45-46.
[4]薛明,胡望社,杜磊磊.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其在我國的應用探討[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09,0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