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粘蟲全面發生面積達320萬畝
自7月底開始,三代粘蟲在黃淮、華北、東北地區陸續發生,總體為害程度輕于2012-2015年,但陜西渭南、西安、咸陽,河南洛陽、三門峽,山西運城,內蒙古鄂爾多斯的部分縣(區)管理粗放導致雜草多的玉米和谷子田蟲量高、危害重。截至8月5日,全國發生面積約為320萬畝。
黃淮局部蟲口密度高。陜西、河南、山西省共發生155.1萬畝,以三省交界區域近10萬畝發生較重,個別嚴重田塊玉米葉片被吃光成絲狀。其中,陜西省發生面積為60.3萬畝,平均百株蟲量10頭以下,渭南、西安、咸陽部分縣區的個別田塊危害較重。山西省發生面積40萬畝,運城市芮城、萬榮、永濟玉米田百株50頭以上面積分別為1.3萬畝、1.2萬畝和0.5萬畝,一般百株蟲量20-40頭,最高百株蟲量500-800頭,最高單株蟲量 25頭。河南省發生54.8萬畝,防治75.6萬畝,全省百株平均蟲量5.6頭,洛陽、三門峽蟲量較高,其中洛陽市以谷子田受害最重,全市共發生28.7萬畝,蟲齡不整,多為3-5齡,一般地塊5-10頭/m2,嚴重地塊20-30頭/m2;三門峽靈寶市發生面積0.5萬畝,一般百株蟲量5-30頭,發生嚴重田塊,平均單株有幼蟲20-58頭,多的單片葉24頭,路上雜草蟲量20-46頭/m2。
東北、華北地區大部蟲量較低。目前主要在內蒙古、河北、黑龍江省部分地區見蟲,大部蟲量較低,但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有重發田塊,烏審旗發生面積0.6萬畝,平均百株有蟲280頭,0.2萬畝面積百株有蟲400頭,蟲齡為4-5齡。鄂托克前旗重發面積0.1萬畝,一般百株蟲量200頭,重發地塊百株蟲量380頭,蟲齡為4-5齡。通遼市、赤峰市調查谷田和玉米田雜草,幼蟲蟲口密度為5-40頭/m2。河北承德、張家口、秦皇島部分地區查見幼蟲,玉米田百株蟲量或者谷田每平方米蟲量不足10頭。黑龍江僅在肇東市谷子田發現幼蟲,齡期1-3齡,平均密度為1-4頭/m2,未達到防治指標。其他省份三代粘蟲輕發生,目前未查見嚴重危害田快。
重發地塊及時進行有效防控。今年各地蟲源量小,總體未造成大面積作物受害,但局部地區雜草多的地塊嚴重受害,重發地區各級植保部門均積極采取措施進行防控,如陜西潼關蟲災發生第一時間,迅速啟動重大病蟲災害防治應急預案,組織發放農藥18萬元,調用植保器械40臺、無人機17架,大型直升機1架。全縣達到防治指標1.3萬畝,目前防治面積1.4萬畝次,防治效果為70%。在開展全面噴藥防治的同時,派專人對粘蟲遷移的道路和路邊雜草輪番噴藥,控制蟲害向周邊田塊擴散轉移。河南省洛陽市、三門峽市植保站已組織相關人員開展防治,并及時召開了防治現場會,粘蟲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
鑒于粘蟲局部暴發為害特點,低齡發生不易監測,且目前各地蟲齡不整齊,近日北方一些高空燈監測點仍誘到少量粘蟲成蟲,依此推算,三代粘蟲幼蟲為害期可持續到8月中旬末。氣象部門預報,未來10天,東北地區有2次過程性降雨,對三代粘蟲發生為害有利。各地植保部門要繼續進行大田普查,全面掌握嚴重發生區域,準確發布蟲情動態和防治適期預報,及時有效控制幼蟲為害,努力保障秋糧豐收。
(來源: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病蟲害測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