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杰
(河北樂亭新寨高級中學)
談中學語文作文教學
◆陳 杰
(河北樂亭新寨高級中學)
從積極引導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愛好到培養他們從教材、生活、文學作品中積累素材等幾方面入手,探討了中學語文寫作的一些方法技巧,希望學生敢寫、愛寫、會寫、善寫作文,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
中學語文 作文教學 寫作素材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半壁江山”。從現實的情況來看,許多學生作文寫作還是提筆忘字,或者胡編亂湊,形成了教師教作文艱辛,學生寫作文頭疼的尷尬局面。面對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有局面,切實有效地改革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實踐,取得成功的經驗,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的企盼。
讓學生喜愛寫作,讓寫作變得輕松,一直是語文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追求。可每次上作文課,部分學生臉上的為難之色和不悅之情顯示,他們對于寫作感到為難,不知道該寫什么,怎樣寫,寫作似乎讓他們壓抑、苦惱,因此,作文課堂少有歡聲笑語,多是沉默寡言;少有奮筆疾書,多是躊躇,難以下筆。怎樣才能讓學生的言語充足起來,讓作文課堂上的學生快樂起來呢?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們還應該以此為突破口,引導他們確定正確學習作文的目標,給他們的心靈點燃一盞明燈,借助優秀學生作文或情真意切的美文佳篇培養學生感知漢語言文字的精美、中華民族文化的燦爛瑰麗,引發學生對作文寫作的興趣,增強學習作文的信念,提高作文寫作積極性。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學生寫作文時頭腦中無寫作素材,就會滿腹躊躇,無從下筆,很難在短時間內成文。即使成文,寫出來的文章讀起來要么味同嚼蠟,毫無新意;要么艱澀難懂,不知所云;要么條理不清,思維混亂。因此,要想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成文,必須讓其擁有大量的寫作素材,只有這樣,學生作文時才能文思泉涌,下筆千言,一揮而就,寫出來的作文也就富有真情實感,耐人回味。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學生的作文材料,牢固基礎,變難為易。如我們可以立足于教材,摘取教材中的實例,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葉圣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熟練運用教材中的實例為寫作服務。”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實例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我們可以有意把教材中的好例子摘出來,讓學生從其他角度分析它說明了什么問題,還可以證明什么觀點。通過這種途徑既可以把教材學活學透,又使學生積累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兩得。教師也要引導學生著眼于課外,博覽群書,拓寬知識視野。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學習語文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葉文玲在《我的長生果》中談到第一次發表小說時的感受說:“假如不是讀過幾百部真正的小說,我絕不可能寫出那八百個字。”可見,閱讀課外讀物對積累寫作素材,促進寫作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但中學生課程多,課業負擔重,且絕大多數學生只看重考試分數,認為看課外書浪費時間,種種原因制約了他們閱讀課外讀物的積極性。因此,我們教師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外名著,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內拉到課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從而養成他們閱讀課外讀物的良好習慣。為了達到省時、高效的目的,教師還可以教給學生精讀、略讀、速讀、比較閱讀、整體閱讀等多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作為教師也要做好榜樣,深入生活,細心觀察,搜集積累素材,捕捉寫作靈感。從“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觀點來看,寫作素材的來源除了間接知識外,就是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葉圣陶先生在《讀書二首》中寫道:“善讀未寫書,不守圖書館,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古今中外許多優秀作家都是從“社會大學”中脫穎而出的,著名文學家高爾基就是最好的一例。假如高爾基沒有那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也就決不會寫出《在人間》《我的大學》等不朽名篇。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讓學生多參與社會生活,細心觀察,增加體驗,積累寫作素材,捕捉寫作靈感,寫出富有生活氣息的優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指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時,一定要求學生分門別類地搜集,去偽存真地積累,不要只停留在紙上,而應牢記在頭腦中,并漸漸地化為學生的能力和素質。
以往的作文批改,大多是教師一個人的任務,學生只能等待和接受教師的評價結果,然后將作文放在一邊,整個過程學生的能力并沒有得到提升。因此,我們在作文批改的環節要加強學生的參與,創新多種作文批改形式。例如,師生共同批改、生生互相批改等,這樣既提高了作文批改的效率,又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我們都認識到,寫作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頭戲,更是一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師必須加強指導,使學生敢寫、愛寫、會寫、善寫,提高寫作技巧,從而提高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及文學素養。
[1]杜康林.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模式研究[J].劍南文學,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