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欣
(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教師進修學校)
淺析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
◆虞 欣
(江西省九江市潯陽區教師進修學校)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教育階段與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育階段。隨著學生年齡增長,品德發育也逐漸走向成熟,教師一定要結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特定的心理發展狀態進行生活結合式教學,讓小學生能夠正確面對社會,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與素養。
小學高年級 品德與生活 問題 措施
當前,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課堂內容與學生生活逐漸脫離,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惰性日益凸顯。高年級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學生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教師一定要靈活搭建平臺,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思想品性,使其能夠在社會上發光發熱。
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公民素質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關注,因此不斷促進思想品德教育向上發展是當時期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但是,當前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教學問題,下面筆者將根據自身周圍品德與社會教學狀況,對思想品德教育問題進行深入闡述。
(一)教學意識落后
首先,應試教育模式仍然長時期控制著整個小學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小學教師的教學目標仍然以教學成績為主,尤其是在小學高年級教學過程中,學校面臨小升初的嚴峻考驗,升學率不得不被提升至教學重點方向與戰略地位。因此,小學教師往往注重于對高年級學生的“智育”發展,而對其“德育”發展缺乏教學意識與教學措施的改進與創新觀念。其次,在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課堂主導型較強,經常忽視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題地位與主體作用,教師的教育意識較為傳統,認為思想品德是口頭說教,使得學生的課堂學習自信心一再受到打擊。每一個學生都具有特定的學習心理特征與成長環境,教師倘若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學生個性的關注與培養,必然導致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針對性與方位性。
(二)效率低,質量差
首先,品德與社會教育的課時嚴重不達標,新課程小學教育要求與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時每周不可少于3個小時,但是筆者就當前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育課程課時安排來看,大部分班級的課時安排為每周兩節課,遠未達到教學標準要求。不僅如此,在課程的實際操作上,由于高年級學生即將面臨小升初考試,使得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程常常占用思想品德課時,使得學生的德育發展嚴重受限。其次,由于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不受重視,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往往選用文化課程教師擔任兼職教師,所以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師資力量差,且教師專業素養不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常會受到其教學誤導,從而在思想品德與道德修養的發展上受限,同時學生在心理疏導等方面缺乏教師參與與改進。最后,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教材上的內容讀一遍,使得課堂偏于理論化,學生在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理論中難以尋找學習樂趣,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一再降低,品德與社會課程本是著重于對高年級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高以及促進其融入社會,但是落后的教學模式,不端正的教學態度使得品德與社會課程難以發揮教學本質作用,極大阻礙對高年級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要立足于對每一位學生的心理狀態了解上,通過對學生們思想發展狀態來進行教學了解與輔導。
(三)課程與社會的聯系性差
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程是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重要載體,教師要仔細研究品德與社會之間的聯系性,通過社會的豐富性與社會知識的勾連性體現小學品德修養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過對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堂的了解來看,教師對社會知識與資源的整合不夠重視,使得課堂教學環節過于機械化,缺少人性素養的滲透。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文《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是把教材上固有的生產情況進行講讀,學生們對社會生活狀況的了解仍然浮于表面層次,教師在課堂上缺乏社會教學資源的引導,學生往往對社會缺少見解性了解,使得品德與社會的教育本質不斷被磨滅,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也受到了局限性束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位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況與直觀感知,要利用品德與社會之間的連接性靈活搭建品德與社會教學平臺,不斷推動德育發展,讓每一個小學高年級學生能夠在走出校園時具備端正的思想態度與完善的禮貌修養體系,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的本質目的。
(一)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品德與社會課程具有鮮明的多元教學特征,教書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因為學校和家庭是每一位高年級學生在較長時間內的成長環境,一定要在此教育模式的基礎上培育學生的道德修養體系。俗話說,教師如家長,家長如教師,教師與家長往往存在教育相容性,學生通常在兩者的言行舉止的感染下逐漸培養思想品德與價值觀念。因此,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改進時,一定要多方位貫穿家庭接入環節,以此保證思想品德教育能夠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比如,在人教版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文《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學過程中,我不僅在課堂上向學生們講述自己的兒時成長歷程,闡述自身家庭對自己在學習、道德、修養等方面的培育,還向學生們列舉了一些歷史名人的家庭培養過程,讓其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不斷引導其樹立尊愛父母、關心家庭的意識與責任。我還向學生們布置了一項家庭任務,讓學生們在回到家時觀察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以及舉動,了解父母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與汗水,使得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融合,深化教學主旨。
(二)推行社會化教育
小學高年級的思想品德發展必須要切合《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要求與目標,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推進課程社會化教育,讓學生們逐步了解社會,認識社會,通過完善自身道德修養來掃清融入社會的障礙。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切不可被束縛在小學課堂中,學校與教師一定要從社會角度出發,靈活設計教學內容,增加社會實踐環節。同時,學校還要在社會上不斷宣揚小學思想品德教育,呼吁社會、家長不斷推行德育發展,關注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道德修養發展。我國正處于和諧社會構建的關鍵時期,教師一定要重視公民整體素質推進的重要性,將公民道德修養的發展立足于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礎上,爭取讓每一位小學高年級學生在小學畢業時能夠初步具備完整的道德修養體系。學校、教師一定要給小學高年級學生積極創設品德修養的社會融入空間,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道德修養,從而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效率。
比如,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能發揚自己的優勢,敢于表現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我將此次課堂設置為社會實踐課堂,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街道,讓學生們在社會生活中學習禮貌舉止與語言溝通、動手實踐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得到發展。
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學校、教師一定要推動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改革,讓每一位小學高年級學生能夠基本確立獨立、進取的價值觀念與道德修養體系,以此推動德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1]趙守興.思想品德課教師的基本素質要求[J].發展,2010,(05).
[2]吳速建.思想品德課提問藝術微探[J].福建論壇,2007,(05).
[3]潘娜.用“對話”構建道德規范的共同體——小學品德教學中對話教育范式的構建[J].江蘇教育研究,2012,(32):756-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