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躍+陳銳
“現代培訓”肇始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傳統培訓最大的特征是:流水線式的培訓和標準化的課程。顯然,這種培訓方式帶有深深的工業化時代的烙印。
在社交電商時代,消費者的需求變得更加碎片化,傳統供求分離的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傳統的培訓方式(無論是對內部的員工,還是對外部的經銷商、合作伙伴,甚至消費者教育)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那就是從標準化、中心化、統一化的培訓方式,變成碎片化、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培訓方式。
微商培訓的需求分析
天能電池的營銷總監曾經問筆者一個問題:天能電池的經銷商為數多達幾十萬家,很多是不起眼的電動車維修點,如何來培訓這些經銷商?
筆者的答案就是:傳統的集中式線下培訓方式,已經不適合這類企業。但經銷商的培訓必不可少,這又該如何解決呢?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經銷商和渠道成員實現了數字化生存,那么我們就有希望顛覆傳統的、集中式的培訓,變集中式的培訓為分布式、碎片化的培訓方式,變傳統的效果難以評估的大一統的培訓方式為可控性更強的、便于解決渠道成員的個性化的方式。
實際上,在社交電商時代,類似天能電池的問題,已經越來越具有普遍意義。最為典型的就是微商,2015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化妝品企業開始正式將微商作為企業戰略,企業招募了成千上萬的微商,微商體系由此建立起來。
盡管微商火爆一時,但很多企業對微商愛恨交織,甚至憂慮重重。企業建立微商體系之后,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如下問題:在社交電商背景之下,渠道成員的來源比較復雜,其專業性較差。如何提升微商的專業銷售能力,成為擺在眼前的一道難題。除了建立較為嚴格的遴選機制之外,培訓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判斷一個微商體系是否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作為整個體系末端的微商個體,其出貨情況如何。最末端的微商,直接和最終消費者接觸,他們的健康與否和市場表現,決定著整個微商體系的健康與否和最終市場表現。對社交電商體系而言,既然是商,就必須解決末端微商出貨的問題。很多企業恰恰就是在這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這給微商提出了培訓需求。
通常,微商需要的培訓主要集中在以下層面:
產品培訓。產品居營銷4P之首,是營銷的基石,對微商或者其他社交電商而言,產品都是整個營銷體系的基石。所以對提升微商體系的分銷效率,培訓工作首先要以產品為基礎,因為只有了解產品、吃透產品,才能讓顧客接受產品。后續的營銷職能和運用活動就會更加高效。
營銷技巧培訓。對微商而言,在吃透產品的基礎上,下一步工作就是要知道如何將產品推銷出去。社交電商體系下的渠道成員就需要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營銷技巧,比如如何管理自己的朋友圈,如何從社交關系到交易,如何從單次交易到交易關系等,這些都是社交電商時代渠道成員現實的培訓需求。
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培訓。在社交電商體系之下,企業的渠道呈現更加扁平化和碎片化的狀態。
如何將眾多的渠道成員(比如微商)整合起來,這僅僅靠制度和互動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共同的文化和企業價值觀。通過不斷培訓,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使得步調一致成為現實。
上述三個方面,就是社交電商時代企業的基本培訓需求。
如何玩轉社區培訓
小米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規模社區建設是完全可行的。未來,人力資源的培訓與開發體系,一定是基于社區的。
“管理智慧”(注:管理類微信服務平臺)的培訓方式和玩法,值得很多社交電商或者打算進入社交電商的傳統企業借鑒。
1.重視UGC的內容
“管理智慧”的一大特點,就是重視UGC內容,讓社群成員自己玩得HIGH起來。比如在“管理智慧”,社群的玩法遵循“學習主題—UGC內容發布—新的內容”的戰略路徑。
在“管理智慧”的社區學習方式之下,每個人既是內容的消費者,又是內容的生產者,將講師請下講壇。傳統的培訓方式之下,講師高高在上,知識的傳輸方式是單向的,在互聯網時代,培訓也將變得去中心化。
2.重新定義培訓師和學員之間的關系
在社群中,講師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和學員們溝通,掌握他們的思維動態,知道他們的難點和痛點,同時,學員也可以激發講師,在教學相長中共同提升。
3.將培訓和企業文化結合
著名的華為基本法,先后修改了七次,到第七稿的時候,華為基本法已經可以撕掉了,這是因為,在反復的溝通過程中,全體員工對華為的企業文化已經深深達成了共識,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全體員工都可以做到步調一致,企業文化已經可以深入人心。
社交電商時代,企業的培訓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社群的出現也使得企業文化的產生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社群本身帶有的亞文化,就有可能是企業文化的雛形。
一家企業當領導人帶領員工在學習過程中,在潛移默化之中,就有可能形成新的概念體系,也就是組織化的企業家精神,即基于社群的企業文化。
4.培訓成為企業文化的催化劑
培訓要有迭代思維。在互聯網時代,人員流動性較大,因為公司處于高速發展過程之中,對于這類公司,如果按照通常的人力資源六大模塊去進行管理,就會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模塊通常是針對相對穩定的組織而言的。而對于內外部環境高度動蕩的企業而言,就不能簡單套用經典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和結論。
模式之爭
目前,社交電商時代的培訓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慕課模式
慕課模式的目標就是希望“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學到知識”。慕課希望互聯網和社交電商能發揮共享經濟的巨大作用,實現教育自己的公平,并且實現終身學習、隨時學習的目標。
目前,在西方國家,慕課模式已經開始落地生根,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合作辦了edx。在國內,已經有一些慕課平臺出現,比如清華大學研發的網絡開放平臺“學堂在線”。
未來,企業社交電商體系可以引入慕課模式,對渠道成員進行培訓。
基于社交工具的培訓模式
近年,基于社交電商的新培訓工具不斷出現,可以說新工具的出現大大推動了傳統培訓方式的改變。比如,微博、微信、蘋果最近發布的ITUNES U APP已經允許教師在上面發布自己的教學內容,其他工具還有iBOOK、APP、視頻、廣告等。
同樣是在基礎教育領域,一款著名的產品是校信通,這款產品解決了學生家長、學校教師之間的溝通問題。
新工具的出現,對社交時代企業培訓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培訓的方式也將大大豐富。
云教育設施模式
大數據幾乎在影響各個行業,當然培訓也不例外,借助于大數據技術,學員的學習情況、作業成績、學習效果和內容進度都可以被記錄下來。社交電商時代,每個成員的情況都有很大的不同,很難制定統一的學習課程,因此,利用大數據技術,就可以針對每個學員的個性化需求,制訂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培訓方案。
比如說,微商就存在這樣的情況,有些微商做得非常好,有些微商,按照韓束陳育新的說法,可能銷售能力較差,而很多又追求快速賺錢,有一位韓束的微商周一賣出了三盒,周二賣出了三盒之后,就要求退掉剩下的產品,顯然,微商的銷售能力和人脈參差不齊,他們就需要有針對性的溝通。所以,很多人的非專業特性以及末端經銷商的重要性決定了培訓的重要性。
未來,基于大數據的培訓(目前只是出現在基礎教育領域,比如由原百度首席架構師林仕鼎創建的云校),將成為以微商為代表社交電商的一個重要保障,在有針對性提升微商能力之后,包括微商在內的社交電商體系將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