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清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20)
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劉光清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20)
當下,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已經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但是這也造成了社會供需的不平衡以及產品剩余壓力的上升,嚴重阻礙了我國產能的發展。經濟的發展需要激發生產的潛能,而生產的潛能的激發需要科學地進行優化供給側的改革。本文通過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進行理論和實際的深入分析,為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進行科學的優化。
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品剩余壓力
我國經濟增速逐年下滑,通過需求刺激的效果不佳,需求不足僅是表現,供需錯配才是實質,因而需要從供給側進行改革,優化資源配置[1]。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1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金融支持工業增效升級的措施,壯大實體經濟基礎。2016年5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2016年7月8日,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學者意見和建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自從2015年11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書記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表重要論述。從那時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成為一個高頻詞。
2.1 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一般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是解決經濟發展的滯后問題和如何大幅度增加紅利,以此需要對本源發展進行創新,以及使制度的供給能夠提供新的發展體制以適應經濟的發展。其中具體的表現是進行供給角度強調,進行有效的結構性質優化發展,從而實現供給宏觀調控力度的增加[2]。為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必須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進行調整。在進行平衡性問題調整的同時還需要刺激生產潛力,以此實現激發生產動力的發展目標,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短板的快速發展。
2.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原因
結構性失衡,“供需錯位”等是我國當前供需關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因素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目標的實現,長期以來,我國穩定的經濟發展速度主要依賴于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但是這種增長方式只能夠實現經濟的短期快速發展,從長遠來看,會導致很多的經濟遺留問題的出現。為保證經濟的穩定發展,需要調整與之相應的經濟政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條主線,將在“十三五”時期甚至更長一個時期內,成為中國經濟行的核心問題。產品的剩余也迫使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本文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選用批發和零售業期末商品庫存額(億元)和國內生產總值(億元)這兩個變量2005-2014年共十年數據的比值來衡量期間的產品剩余壓力的變化情況,具體數據如下表1所示:
表1 2005-2014年具體數據
變化的走勢圖像如下:
圖1 2005-2014年產品剩余壓力走勢圖
由上述圖表可看出,產品剩余壓力呈上升的趨勢,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我國所有行業都供給過多而需求不足,第二種是我國部分行業供給過多而有部分社會需求得不到滿足。很明顯,我國當前的經濟狀況是后者,后者的情況更加突出了我國經濟結構的不合理,這表明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很有必要踐行的一件關乎國家經濟發展的大事來的。
2.3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是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其發展成本主要有融資、社保成本等,通過在企業經營過程中降低成本能夠進一步實現提升要素生產率的發展目標。為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優化重組資源以及提升經濟整體發展效率,需要建立產品優化機制。此外還需進一步推動企業所有制改革,運用企業激勵機制,樹立知識產權和企業品牌意識,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實現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目標。
3.1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財政貨幣政策是國家調整市場的重要宏觀調控手段,在制定相應的財政貨幣政策過程中,首要考慮的是貨幣供應量要適應當前經濟的發展,過多或過少的供應量都會導致國民經濟出現相應的問題,同時需最大限度的降低財政赤字,從而緩解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
3.2 財稅體制
針對供給側的改革問題來說,首要任務就是要進行相應的稅收費用標準的改革及調整。正常情況下,應當根據企業實際的經濟效益來制定稅收標準,但是,高額的稅費對部分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致使其經營成本上升,甚至難以生存,影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的穩定發展。針對財稅金融政策而言,則需要著力于進行稅收體制性改革,加大對稅收的減免力度以及增加相應的優惠政策,保證中小企業及科技創新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3.3 提高服務企業的經濟效率
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宏觀調控政策來對市場進行管理,在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暴露了諸多有礙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問題。因此,實行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緩解宏觀調控管理給我國市場帶來的弊病,從而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國的金融系統在市場中的作用主要是促進資金的有效流動,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從而增加資金供應的穩定性[3]。要為民營銀行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大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提高服務企業的經濟效率,從而在去產能、去杠桿和去庫存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進一步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4 加大金融創新助力供給側改革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首先依賴于創新意愿的提升,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深化融資體制改革,為創新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以金融推動創新,反過來通過創新推動金融業自身的健康發展,讓創新引領金融。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既是更好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實體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必然[4]。
對于財政金融政策如何助力供給側,本文通過引入貨幣和準貨幣(M2)供應量(億元)、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進額(億元)和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億元)三者(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與庫存額/GDP(%),共四個變量,運用SPSS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具體如下表2所示:
表2 相關性分析
如上結果可看出,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為0.9以上,表示變量之間是高度相關的,即表示財政金融政策是可以為供給側帶來正向的影響的。
貨幣和準貨幣(M2)供應量(億元)、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進額(億元)和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億元)三者,2005-2014年共十年的數據圖像如下:
圖2 圖像走勢
如圖可看出,三者數值逐年上升,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進額(億元)和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億元)兩者差距不會很大,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額(億元)稍大于批發和零售業商品購進額(億元)。
總之,在該改革方式下,金融供給促進社會供給內部結構的優化,進而影響經濟的增長。運用財政金融等政策,可為供給側結構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緩解現今市場的產能過剩現象,為企業轉型、要素市場發展以及供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使市場的資金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增加企業經濟效益,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良好的基礎[5-6]。
中小銀行應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業態發展的趨勢,尋找到業務發展的平衡點、結構調整的著力點以及改革創新的動力點,加快金融高效流轉、提升金融全面覆蓋、強化金融精準定位、加強金融風險管理,充分釋放金融活力,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 肖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邏輯[J]. 科學發展, 2016(03):5-14.
[2] 趙曉歡.財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 現代經濟信息, 2016(03):126-128.
[3] 胡鞍鋼,周紹杰, 任皓.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02):17-22.
[4] 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 2016(02):12-17.
[5] 羅良文,梁圣蓉.論新常態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動力機制的優化——基于1994-2014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02):28-36.
[6] 張銀平.“供給側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J].北方經濟, 2015 (12):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