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夢原
討薪不能僅靠“年關治理”
文 北夢原

又到歲末年終,農民工為拿到工錢出“奇招”,相關部門部署專項行動,“綠色通道”幫農民工討回工錢……類似的劇情反復上演,甚至被搬上了“春晚”,“討薪”儼然成了年終社會舞臺上的一項“保留節(jié)目”。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多次采取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零容忍”態(tài)度,工會、人社、公安、檢察、住建等部門出臺實施了一系列治理欠薪的措施,整治力度不可謂不大。截至去年11月底,全國共查處各類勞動保障違法案件34.1萬件,為近400萬人追討工資等待遇368.9億元。
但遺憾的是,農民工欠薪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轉。來自人社部的數(shù)據顯示,農民工欠薪案件數(shù)量和欠薪金額大幅上升。去年前三季度,拖欠農民工工資突發(fā)事件同比增長超三成。
“年關討薪”怪圈打不破,根源或許還在于沒有跳出“年關治理”的局限。以建筑行業(yè)為例,工程層層轉包、分包現(xiàn)象嚴重,導致農民工的用人單位、用工主體不明確,農民工工資支付復雜;現(xiàn)實中很多工程由承建商墊資開工,工程交工后再結清工資已成“行規(guī)”……種種行業(yè)積弊使建筑行業(yè)成為欠薪高發(fā)區(qū)、重災區(qū)。
工地上的討薪事件多在年關集中爆發(fā),有關部門“特事特辦”,為保障春節(jié)前農民工工資支付到位,采取優(yōu)先措施、實施部門聯(lián)動、強化問責機制。大量的行政手段或許能解一時之困,但此舉即便治好了“病”,卻沒治到“根”。由于短期的專項行動并未觸及到欠薪背后的行業(yè)積弊,下一個年關的討薪難題仍然懸而未決。
相比于年末專項行動的瞬間發(fā)力,農民工更需要相關部門在平時的監(jiān)管和審查上持續(xù)用功。跳出“年關討薪”怪圈,并非缺少辦法。農民工工資月薪制、周薪制、工資卡實名制、工資保障金、取消包工頭、欠薪入刑、黑名單制度……方法很多,但由于落實不力,這些原本足以為農民工織就起一道安全網的法規(guī),很多淪為一紙空文。
事實上,各地出臺的大部分治理辦法遭遇了難以落地的尷尬:“黑龍江省出臺月薪制十年未推行”、“廈門出臺周薪制六年不了了之”、“江蘇九年前提出逐步取消包工頭至今無法實現(xiàn)”、“欠薪入刑實行三年,南寧真正入刑者僅兩人”……
這些治理欠薪措施的慘淡境遇,是給予“年關討薪”怪圈為何打不破這一問題的最佳回答。治理欠薪不僅要有行政手段運動式的“突擊”,更需要長期有效的法制武器。階段性的重視以及運動式的年底討薪活動也還遠遠不夠,政府應該從根本上去提高農民工的維權效率,例如降低或者免除其維權成本,在農民工權益訴訟審理程序上進行“化簡為易”的司法改革,“年年重視年年欠”的尷尬也就有望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