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箭,林 娟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 廣州 510800)
?
“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周箭,林娟
(廣東行政職業學院, 廣州 510800)
本文從傳統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障礙出發,提出“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列舉了“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具有的校企雙方共同設計人才規格、共育人才、訂單期短等特點。最后,本文指出了“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在促進實踐教學、解決“雙師型”教師缺乏、避免誠信陷阱等方面的優勢。
訂單式;產教融合;培養模式
多年來,“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受到了各方面的極大關注,不少中高職學校對這種模式進行了探索和嘗試。這種模式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企雙方的發展:一方面,學校因此得以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社會緊缺人才,另一方面,企業能夠因此找到自己真正所需的人才。但是,此模式在中國一直未能成為職業教育的主導模式,在“訂單式”培養模式的實施上總是雷聲大、雨點小。究其原因,“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確實存在諸多障礙。
王永蓮教授在《我國高職教育訂單培養模式的障礙分析》一文中提到,我國高職教育的訂單培養存在政府、學校、企業、學生等多方面的障礙,并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闡述。當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缺乏實質性的實踐教學
很多學校受實訓條件的限制,未能開展豐富的實踐教學。特別是文科類的學校,校外實踐基地不能提供大批量的實踐機會,而校內又缺乏足夠的實訓場所,教學中缺乏對職業技能的訓練。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動手能力也較弱,達不到“訂單”所要求的目標,從而使企業參與訂單的積極性嚴重受挫。
1.2缺少“雙師型”教師
“雙師型”教師應該是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于一身,具有本行業相關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大多是從大學一畢業就從事教師工作,缺乏實際工作經驗,難以勝任實踐教學工作。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的缺乏,使得高職院校畢業的學生也像老師一樣理論有余而實踐不足。
1.3學生缺乏誠信意識
“訂單”是一個三方協議,其中也對學生明確了義務:畢業后去委托企業上班。 但事實是,一些高職學生在經濟利益面前未能很好地履行義務,畢業后去了待遇或發展前途更好的企業。學生的這種違約給企業造成很大的影響,損害了企業參與訂單式培養的熱情,最終給“訂單”培養模式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為了克服傳統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種種障礙,我們嘗試提出“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配合“2+1”培養模式,以便使“訂單式”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
2.1“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概述
此模式把“訂單式”培養與“產教融合”結合起來。與傳統的“訂單式”相比,“產教融合訂單式”模式強調,合作企業一定要參與人才培養的設計以及人才培養的實施,就是說,企業要承擔教育機構的某些功能。在訂單期內,學生有至少一年的時間在企業度過,完成大部分的實踐課程,接受崗位技能培訓。
“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訂單”期限,僅限于學生在讀期間,學生畢業后即相互不受約束,企業沒有接納學生就業的義務,學生也沒有為企業服務一定期限的義務。
2.2“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與傳統的“訂單式”模式相比,“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2.2.1校企雙方共同設計人才規格
企業根據自己的崗位需求,向學校發出“訂單”,學校和企業一起根據“訂單”的要求,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及設置專業課程。只有把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體現到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設置中來,才能保證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2.2.2校企雙方共育人才
“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把“訂單式”和“產教融合”進行深度、緊密的結合,吸收了這兩種模式的精華。這種模式有點類似于德國的“二元制”,但又與“二元制”不同。德國的“二元制”中,企業和學校都是政府主導下的教育培訓機構,并且以企業培訓為主,學校培訓為輔;而在“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學校和企業的合作靠“訂單”維系,“訂單”是這種模式的關鍵,并且學校仍處于教育的主導地位,學生大部分時間還是在學校度過,一般可以采用“1+0.5+1+0.5”的模式,兩年在學校,一年在企業。這樣,學生在學校和企業之間進行輪換,學校和企業的教育資源得以充分利用。
2.3.3“訂單”期限較短
傳統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訂單”期限往往較長,一般約定學生畢業后企業需接納學生,安排就業,同時也約定學生必須去合作企業就業,服務滿規定的期限,這既是雙方的權利,也是雙方的義務。而“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并不規定學生畢業后的去向,企業也沒有必須接納畢業生的義務。在這里,“訂單”對學生來說不再是“賣身契”,而對企業來說,“訂單”只是一種“吸引人才”和“人才導向”的手段,不再是 “捆人”的工具。
相對于傳統的“訂單式”,“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具有以下優勢:
3.1可以使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職業教育的實質是一種實踐活動,實踐教學應該是職業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實際上,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常常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培養出來的學生普遍動手能力較弱,達不到“訂單”的要求。
“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合作企業的實踐教學資源(真實工作崗位),讓學生至少有一年的時間在合作企業輪崗。把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或提供服務的過程當成學生的實習、實訓過程,把實踐課程直接搬到企業中,在企業的實際運行過程中完成實踐課程的學習,這比在學校的仿真實訓室更能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如此,大量的實踐課時真正有了著落,高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真正得以體現。
3.2可以有效解決“雙師型”教師缺乏問題
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性特征不能得以真正體現的一大原因就是“雙師型”教師缺乏。“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能夠有效解決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缺乏問題。
首先,合作企業中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資深員工是天然的“雙師型”教師。“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在合作企業實習實訓,同時大量的實踐課程在合作企業中完成。學校可以聘用合作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承擔相應的實踐課程的教學工作,這樣他們自然就成了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成員。
其次,專職老師可在合作企業中頂崗實踐,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學生在合作企業輪崗期間,學校需要派出專業老師帶隊,這些帶隊老師可在企業掛職鍛煉或頂崗實踐,有機會了解企業生產技術發展和應用的現狀,還能通過實踐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水平與實踐動手能力,從而成長為“雙師型”。
3.3可以有效避免誠信陷阱
傳統的訂單培養中,學生違約的事情時有發生,頻頻染上“誠信”污點,也給合作企業與“訂單培養”的繼續推進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并不規定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學生只是在在讀期間往返于校企之間,企業也沒有必須接納畢業生的義務。把在讀期間學生在合作企業輪崗實訓、實習作為其完成學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合情合理的。這樣,沒了“賣身契”之后的“訂單培養”,“誠信”問題自然就避免發生了。
3.4可以減輕貧困學生的家庭負擔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一般不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教育部教高[2000]2號《關于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中也指出,高職教育的“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因此,高職教育完全可以采用“2+1”或者“1.5+1.5”的模式,讓學生有足夠時間到企業實踐,充分體現高職教育的實踐性。這樣,結合“2+1”的“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在合作企業進行輪崗實訓、實習,從而獲取一定的勞動報酬,能大大減輕許多貧困學生的家庭負擔。特別是,可以通過協議讓合作企業提前支付一部分勞動報酬給貧困生做學費或生活費,這會使很多因繳不起學費而喪失讀書機會的貧困家庭的子女免去輟學之憾。
3.5可以吸引企業積極占領人才培養的制高點
高科技的不斷發展使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在加快,各種人才尤其是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緊缺。參與“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的企業可以搶先與學校合作,培養出自己最需要的人才。通過“產教融合訂單式”協議,合作企業一方面可以把對人才的需求直接體現到人才培養方案及其實施中來,另一方面,合作企業可以從在本企業實訓實習的學生中挑選出工作、學習優秀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這樣既可為企業儲備更多優質人才,還可減少員工的流失率。
“產教融合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克服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能夠極大地發揮學校的優勢,提升企業參與訂單培養的積極性,從而真正推動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蓬勃發展。
[1]王永蓮. 我國高職教育訂單培養模式的障礙分析[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19-21.
[2] 徐東. 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問題研究[J]. 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7,27(6):147-150.
[3] 教育部教高〔2006〕16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 2006,11,16.
[4] 教育部教高[2000]2號《關于制訂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計劃的原則意見》[Z]. 2000,1,17.
[5] 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教發〔2014〕6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Z]. 2014,6,16.
(編輯文新梅)
Exploration on Order-orienta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ZHOU Jian, LIN Juan
(Guangdo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uangzhou 510800, China)
In view of the barriers in the traditional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order-orientated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based 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This new mod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alent standard jointly designed by school and enterprise, talent co-cultivation by both sides and short cultivation period. Finally, this paper lists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ode: promoting practical teaching, overcoming the lack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and avoiding honesty traps.
order-orientated mod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aching; cultivation mode
2016-04-16
周箭(1974—),湖南邵陽人。碩士,講師,廣東行政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會計與審計。
G42
B
1672-0601(2016)08-0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