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國鋒
四個月 四萬米
——河南地勘四院偃龍煤下鋁勘查項目紀實
◎ 李國鋒
4個月完成4萬米的鉆探工作量!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勘查院承擔的河南省偃龍煤田深部(洛陽部分)鋁(黏)土礦普查續作項目,正不斷實現著一個又一個突破。
7月20日,該項目普查二期工程通過野外驗收,提交了一處超大型鋁(黏)土礦礦產地。截至目前,偃龍項目共完成鉆孔91個,鉆探工作量40044米。項目首次提出河南省鋁(黏)土礦成礦物質來源為酸性火山灰的新認識,豐富了河南省鋁(黏)土礦成礦模式,探索了在豫中大面積覆蓋區700米以淺鋁(黏)土礦區域控礦地層、控礦構造特征,提高了對區域成礦規律的認識。
驗收專家表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重任務,并取得這么大成果,無論合作模式、單位組織能力、項目開展進度都值得肯定。而“4個月4萬米”的效率絕非偶然,如此高效、高質的成果,離不開該院系統的施工組織。
偃龍項目為地勘四院2011年承擔的河南省地勘基金項目,至今歷經預查、預查續作、普查、普查續作4個階段。剛剛通過驗收的這個工程任務書下達于2015年7月28日,要求2015年年底完成年度普查任務,完成鉆探4萬米、測井3.98萬米,水工環專項地質測量185平方公里。4個月內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著實不易,僅4萬米的鉆探工作量一項,對任何一個地勘單位來說,都是一大考驗。
任務書下達后,地勘四院領導班子迅速反應,改變了以往地質、鉆探、物測等專業在同一項目中各自為戰的局面,成立項目指揮部,副院長劉亞南任指揮長,下設地質勘查技術組、鉆探工程施工組、物探測量組、安全應急組及后勤保障組,將具體工作落實到每個項目人員,將優勢力量集中在項目運行的每個環節上,使各專業之間的銜接更為有效順暢,達到了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效果。僅一周內就完成了出隊前的一系列準備工作。
該院院長趙建敏到一線檢查工作時曾指出:“項目要快速實施,地質是基礎,鉆探是關鍵,兩者有效結合才能取得顯著成效。”
項目部地質組除了普查續作階段正常的野外施工任務外,“10月底提交備案普查階段報告”的任務也落在他們肩上。
如何在兩個月內完成一份高質量的普查報告?指揮部從時間計劃、人員分工、加班方案、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周密的部署。夜色下,項目部里燈火通明,加班加點忙到深夜已成為家常便飯。經常是晚上加班到深夜,還要在第二天一早去鉆機進行編錄、驗收等,項目成員放棄了很多與家人團聚的機會,為了地勘事業的發展,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普查區第四系覆蓋嚴重,平均厚達300余米,且深部煤采空區錯綜復雜,鉆進過程中坍塌、掉塊、漏水、縮徑等現象頻頻發生,施工難度遠遠超出預期。鉆探施工組的技術人員們積極進行技術攻關,他們認真研究地層,調查巷道采空區,反復試驗總結,終于成功改進了優選鉆進工藝,保證了鉆探施工進度。
項目施工過程中,地質、鉆探、測量、水工環等各技術團隊齊發力,開動鉆機30多臺,投入相關技術人員90余人。該院總工程師杜欣多次到項目區開展成礦期古地理、古構造環境研究,成功建立了鋁土礦成礦模型,大大提高了項目鉆孔布設效率。
指揮部成立以來,已建立各種規章制度20多項,涵蓋了技術工作要求、人財物管理、崗位職責、質量管理、鉆孔施工、安全保密、廉潔自律等方面,有力保證了項目順利開展。
指揮部針對項目實施所遇到的問題實行“專職專責、統一管理、分工協作、規范制度、周期總結、突出找礦、狠抓實施”的機制,按照“一周一報、一月一會”的原則,由綜合辦公室協調組織,使該項目各個小組“力往一處發、勁往一處使”。
為了使工作規范,指揮部實施工作考核機制。一線項目人員以生產為導向,以各小組為單位,按照項目進度、效益,實行動態考核,并進行績效兌現。同時,把項目建設和隊伍發展列入各小組考核內容,并針對地質、測量、鉆探等小組不同工作內容制定考核細則,有針對性地指導和監督項目生產全過程。
(作者單位: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