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騰軍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
生態建筑設計的要點分析
文/許騰軍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現如今,綠色環保已經成為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為了滿足城市居民對綠色環保的追求,設計師要更加注重建筑的環保性,在建筑設計與建設的過程中減少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為此,加強生態建筑設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生態建筑設計要點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生態建筑;設計;環保
建筑是一項耗能巨大的工程,在現如今的城市建設之中,人們愈加重視節能環保的重要性,為了滿足人們對環保的追求,建筑在設計和建設的過程中要避免能源的浪費,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降低建筑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因此設計師要加強生態建筑的設計,減少建筑對能源的浪費,進一步滿足綠色環保的要求。
生態建筑和綠色建筑有一定的區別,生態建筑要求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進而保證建筑環境高效低耗、沒有污染。而綠色建筑是在建筑的整個壽命周期之內,盡可能的做到資源的節約、環境的保護以及污染的降低,進而為居民提供一個健康,舒適,耗能低的使用空間,使建筑能夠與自然和諧共生。也有人將生態建筑稱為綠色建筑,這兩者的含義相近,但是綠色建筑對建筑的環保要求更加具體詳細。生態建筑主要強調能源的低耗,確保建筑生態系統內部能夠進行資源的有序循環和轉換,進而使建筑環境低耗、高效、保障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是一種綠色、環保、可持續的建筑,其設計理念滿足我國的發展理念。生態建筑的設計與建設涉及了諸多方面的因素和要點。其將人類看做環境中的一個要素,進而重新認識世界以及重新界定人類在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發展的基點是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之間的平衡和互動。
(一)自然通風
為了確保人們居住環境的健康舒適,通風是建筑設計中必須要考慮的要素之一。室內空氣更新與流通的速度和能力直接影響著人體的生物感受,并且間接影響室內的溫度、濕度等等。通常,自然通風大體有三方面的作用和功能:首先,能夠確保室內的空氣質量,實現健康通風。其次,改善人體內部散熱,避免因為皮膚潮濕而引起的人體不適,對室內的熱舒適條件加以改善,此為舒適通風。最后,如果建筑物內的溫度比建筑物外的溫度高,為了降低建筑構件的溫度,此為溫通風。根據測試顯示,如果內外溫差較大,那么在10-15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室內空氣的完全轉換;如果內外溫差小,大約30分鐘左右可以完成換氣。自然通風有兩種最基本的動力:一種是風壓,另一種是熱壓。通常,建筑的通風是利用建筑外部表面的風壓或建筑內部的熱壓或風壓和熱壓的協調互補完成的。風壓就是指空氣在流動的過程中,受到了某種阻擋而產生的靜壓。如果風正面吹向建筑,建筑阻擋了風的流動方向,那么這個時候建筑迎風面的靜壓就會增高,進而產生正壓區。此外,氣流還會向上偏轉,繞過建筑的其他面,在其他各面上產生局部渦流,降低靜壓,進而形成負壓差。風壓主要利用的是建筑迎風面和背風面兩者之間的壓力差,受到這個壓力差的作用,空氣就會由壓力較高的一側流向壓力較低的一側,進而產生室內通風。建筑的形狀、建筑與風的夾角、建筑周圍環境的布局都會影響壓力差的形成。而熱壓通風主要利用的是空氣的密度,根據熱氣上升,冷氣下降的特點,進而形成自然的通風狀態。
(二)遮陽與采光
日照是影響室內居住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僅如此,日照的好壞也會影響住戶的心理。因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也注重光照問題,合理設計建筑物的遮陽和采光。建筑是否遮陽主要受到建筑的外形的影響,尤其是凹凸變化較大的建筑外形,容易出現建筑圍護結構所受到的太陽輻射量比預計的輻射量小的問題。而互遮陽就是指建筑分布不合理,進而導致建筑物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比預計的太陽輻射量要小。因此,在生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要注意建筑外形和布局的設計。合理的采光不僅有利于人類的身體健康,還能改善人的心情,提高工作效率。在采光方面,我國北方在冬季對建筑的采光要求較為嚴格,良好的采光能夠有效提升室內溫度,確保建筑內部的溫暖與舒適。以馬來西亞的那亞大廈為例,其在建筑外部的南北面建造曲面玻璃墻,通過玻璃墻調整每日輻射所得的熱量。不僅如此,其加強了細部的構造,將淺綠色的玻璃設計為通風濾過器,避免室內的完全封閉,保持室內的自然通風。建筑的頂部覆蓋著鋼和鋁的支架結構,為屋頂的游泳池和內部的體育館提供光照。
(三)噪聲和污染的防控
為了確保人們生活和工作環境的舒適,噪音和污染的防治也是生態建筑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為了避免噪音的影響,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注重建筑位置的規劃,例如,居民住宅區可以與城市中的交通主干隔絕,避免交通干線所帶來的噪音污染。此外,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還要注重建設材料的選擇和布置,例如穿孔板的裝置,其應該與室內裝修相互協調,對其進行合理的分塊和組合,確保吸聲材料的均勻分布。為了使吸聲材料能夠有效的發揮作用,要將其布置在與聲波接觸密切,反射次數最多的表面上。此外,綠化也能夠有效的控制建筑的噪音,為此,設計師要加強建筑周圍環境的綠化和改造,植物有較強的吸聲能力,通常葉面粗糙、樹冠濃密的植物吸聲能力較強。設計師可以在建筑周圍將這類植物進行合理的種植,形成聲屏障。有效的聲屏障能夠使噪音減弱7-24分貝。
除了噪音的防治,污染的控制也需進一步加強。如果室內的空氣質量較差,那么其一定受到了室外環境的影響,為了改善室外環境,降低空氣的污染,設計師要加強建筑周圍綠化,合理設計建筑通風。在進行建筑設計的初期,設計師要進行實地的勘察與檢測,測試當地的環境是否符合生態建筑的標準,如果不符合,設計師需要采取相應的手段來解決周圍的環境問題。
(四)節約利用生態環境資源
生態建筑是一種節約型的建筑,這種建筑需要滿足節能、節電、節水等等節約要求。根據我國學者的研究與推測,在未來,我國的建筑耗能會不斷的增長,其耗能比例可能會上升到全社會耗能的40%。不僅如此,在粗放型建設管理之中,水、電、材、地等資源也會不斷的消耗和浪費。由此可見,建筑建設中的節約不僅僅是對材料、能源、土地等資源的節約,還需要對生態環境資源進行節約利用。所謂生態環境資源就是建造建筑當地的自然環境,其包括當地原有的地形山貌、水體以及依附這些資源的原生生物等等,不僅如此,當地特有的景觀風貌也包括在內。在有效利用生態環境資源方面,我國沒有進行足夠的重視,許多建筑都傾向于硬質景觀、場地設施、周圍環境、功能空間等內容的設計,忽略了環境的自然性和生態性。通常,我國在建筑建設的過程中,不論當地是什么樣的自然條件,其往往先推山填溝,嚴重破壞當地的水體、地形和生物物種等等,然后對其進行新的規劃和布局。雖然構建了美觀的人工環境,但是卻對當地長期形成的生態環境資源造成了破壞和浪費。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忽略了當地環境的特點,過于強調建筑的標志性,造成建筑與環境之間的不相融合,進而破壞了原有的環境景觀,造成了周圍環境觀賞價值的降低。因此,設計師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確保空間資源的充分利用,建立一個高效合理的空間體系。例如,設計師可以在地面上方進行巨構城市的建設,以此來確保空中資源的有效利用;在地面設計方面,建設貼近自然符合環境的建筑;發展地下空間,加強地下空間利用問題的研究與探討。從空中、地面與地下三方面考慮,確保三者之間的協調統一,建立一個有機的建筑網絡。其次,在建筑的設計中要考慮資源的高效利用,充分做到節能減排,從而真正滿足生態建筑的發展要求。以大別山莊為例,其充分的利用了大別山的地理位置,將客房掩映于樹林山水之間,回廊的設計簡約時尚,以傳統的中式格局為主,使其與當地自然景觀完美的融合,使游客能夠體驗原始自然的舒適享受。借助當地的海拔優勢,確保室內溫度的合理。由于大別山莊位于海拔950米的高山之上,所以當地的氣溫較低,即使在夏天,大別山莊也基本不用使用空調,滿足了節能環保的要求。
綜上所述,隨著綠色環保觀念的不斷加深,建筑的設計也要不斷的完善和提升。生態建筑滿足了人們對綠色的追求,在設計中,設計師需要注意建筑的通風、采光、降噪、節能等多個方面,通過建筑外形、周圍環境等方面的設計與改造,確保建筑與當地原始風貌的融合,避免資源的浪費,保障建筑的綠色環保,為人們的生活、休閑和工作提供一個舒適環保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商志超.綠色建筑設計的要點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28).
[2]廖寶琴.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相關要點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31).
[3]鄭茜.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的要點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