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小玲 重慶市設計院第二建筑設計院 重慶 400015
?
學校建筑設計——重慶北部新區金山中學校
文/楊小玲 重慶市設計院第二建筑設計院 重慶 400015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加快中小學校基礎教育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學校的現代化、標準化、信息化成為設計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學校建筑;設計;重慶
1.用地概況
項目用地位于渝北區重光片區G23-4-02地塊,占地約63畝。用地近似呈三角形,南北向長約250m,東西向長約268m。地塊西面和南面緊鄰城市道路,西側為金山大道大坡隧道的一段,東南面重光縱二路由西南至東北從隧道上方通過。場地標高遠高于金山大道標高,最高點和金山大道之間的高差約為60m。
2.設計難點
1)用地形狀近似呈三角形,極其不規則;原始地貌以丘陵為主,地勢起伏較大,對需要開闊、方正用地條件的學校建筑來說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2)場地緊鄰金山大道大坡隧道路段,而金山大道是渝北區最主要的幾條交通干道之一,車流密集,如何消除城市主干道對基地的影響。
3)學校在上學和放學會形成兩個瞬時的人流高峰期,對基地四周交通疏散的便捷和安全性有較高的要求。而本案僅東南面一個方向靠近城市次干道,學校開口只能在城這條道上,可供集散的范圍有限。除人流的因素外,還必須考慮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進出,以及與大量學生流之間的矛盾關系,也是設計難點之一。
3.設計規模
本次規劃設計項目總用地面積41829.62m2,按規劃設計為48班的初級中學,可容納學生2400人左右。項目包括48班教學樓、850人多功能廳、2400人食堂、生活輔助用房和300米環形跑道,體育館、籃球場、排球場以及相關配套設施。
1.設計目標
本方案立足傳統精神,通過對當代中學教育發展變化的理解,在對基地的現狀環境進行周密分析的基礎上,力求體現出現代化、網絡化、園林化、生態化的特點。
1.1現代教育的前瞻性
校園教育建筑的設置要體現出前瞻性,符合21世紀中學教育體制與教育技術方法的變化。通過高層次的文化意念、現代先進的設計理念、先進的功能配置體現時代特色。通過多樣化的形式,體現出學校的文化精神特色。
1.2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
教學手段、教學設施、教學方法都要適應網絡化教學的要求。要強調信息的交換和流通,密切學科與學科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與交融,發揮好多學科交叉綜合的優勢。
1.3景觀環境生態園林化
寓詩于園,以不同形式、不同風格、不同審美范疇的多樣化庭院空間,創造優美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體現豐富的文脈特色。山水園林與建筑互為背景,互相滲透,共同構建豐富多彩、賞心悅目的景觀空間。
2.設計理念
2.1新型的教育理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學校已經從過去傳統辦學模式向一個嶄新的多元化,開放式并能同國際接軌的辦學方向發展,新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應有超前意識,必須具備以下三種場所所需之特征:
1) 培養人才的場所; 2) 信息交流的場所;3) 社會交流的場所;
2.2生態理念
利用現有的生態條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充分考慮場地現狀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減少土石方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2.3 可操作理念
提供合理、優化的用地布局和便于操作的土地細劃方案,創造有個性的舒適宜人的校園空間,突出校區形象。充分考慮建設期間及運營期間的成本,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2.4 整體協調理念
分析周邊地塊、道路與該項目開發、建設情況,注重與周邊地區的協調統一,包括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聯系以及景觀風貌等方面,融入城市整體布局,使其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1.總體構思
1.1 總平面布置
1)功能分區:
綜合考慮場地地形地貌特征,從西向東依次將場地劃分為三大功能分區和三大臺地空間,分別布置“體育活動”、“教學與辦公”、“后勤與多功能廳”三大功能模塊。
東側的三角形地帶考慮為學校的后勤區,用功能相對獨立集中的食堂和多功能廳組合的功能模塊去靈活適應不規則的場地形狀。
西側較為完整、開闊的位置則布置學校的體育活動功能模塊,其功能包括體育館、操場以及輔助設施。運動場模塊靠近城市綠化帶,景觀視線及環境極佳。
主要的教學和辦公功能則自然地位于西側運動場地和東側食堂的中間。行政辦公功能集中在南側,臨近重光縱二路;主要的教學用房則集中北側。通過運動場地對西側金山大道的隔離,以及行政辦公、食堂多功能廳等功能用房對東南側重光縱二路的遮擋,盡可能減少教學用房收到外部交通噪聲的干擾,實現土地利用的最優化。
2)空間序列
整個校園順應場地的平面形狀和豎向高差,形成的連接入口廣場的南北方向“架空連廊”空間序列和連接運動場地的東西方向“臺地空間”序列。
南北方向“架空連廊”序列由入口廣場、校園大門、辦公和教學用房圍合的庭院空間組成。建筑一層的架空廊道將入口廣場、教學用房以及內部庭院空間串接起來,成為人流進入校園并到達教學用房的主要途徑。
校園主入口與地形結合形成較大的廣場空間,既有效緩解了場地四周城市道路較少,人員集散困難的問題,也是展現學校風貌的極好平臺。行政辦公樓面對城市道路,自然成為校園入口的主要形象。
東西方向“臺地空間”序列由操場,看臺,國旗臺,教學區庭院和食堂多功能廳組成。通過形式豐富的踏步和空中連廊實現各個空間的連接和轉換,形成極具地域特色的山地建筑空間。
3)交通組織
以“架空連廊”作為主要的步行通道,組織有序的步行系統,既保證人車的適當分流,又為創造校園步行系統的空間景觀提供條件,創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環境空間。機動車道布置在建筑群外圍,不影響內部的寧靜。
1.2教學辦公區
在新型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學辦公區的不僅是學校的主要功能用房所在,更是校園信息交流和社會交流的場所。因此,在保證教學功能用房良好的使用功能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富有人文情懷和獨具山地特色的校園空間。
三大庭院:
在教學辦公區和食堂多功能廳之間,通過“風雨廊“、“教學樓”、以及東側“食堂臺地的堡坎”的圍合,形成三個“內聚性”的庭院:“集賢庭”、“進階庭”、“退思庭”。透過連廊,教學樓之間的庭院景觀隱約于樓層之間,寄情山水,書香十足。三個庭院均面向西側的運動場地,因此景觀視線極佳。
楊小玲,女,重慶江北區五里店, 1979年9月, 重慶市設計院第二建筑設計院,工程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