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健
以“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創新涉農高職校內基地管理研究
□萬健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以培養具有“雙創”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出發點,通過分析目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過程中校企雙方存在的矛盾和訴求差異,以及各高校實訓基地“部門化”、“企業化”的錯誤發展方向,學院薛窯基地(利德農貿公司)開展基地體制機制創新工作的試點,將基地作為農業眾創空間使用,園藝、植保等涉農專業的學生以創新項目或創業團隊的形式入駐基地,基地的贏利模式從以生產為主轉變為通過為創業企業服務獲得,其運營機制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使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利益訴求達到平衡,實現基地經營業績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雙贏。
高職;校內基地;企業化;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己任,實踐證明,校企合作是實現這一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然而,高職院校育人目標與企業經營目標的不一致性導致校企合作面臨諸多困難,涉農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矛盾更為突出,農業企業需要大量低端勞動力,往往將高職學生視為廉價勞動力,與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涉農高職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建設規模化、規范化的校內基地作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以此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目前,幾乎所有涉農高職院校都建設有一定規模的校內農業生產實訓基地,基地規模從幾百畝至上千畝甚至數千畝不等。對于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管理與運行,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生產經營與人才培養的雙豐收。然而,在校內基地的實際管理與運行過程中,這兩個目標很難整合到一起。要么是基地“部門化”,以教育教學為主要目的,內部缺乏造血功能,學校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維持基地運轉;要么是基地的“企業化”,以生產經營為主要目的,與涉農專業人才培養基本不相干,無異于校外企業。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在校企合作方面開展積極探索,與多個規模以上農業企業進行合作,形成了“前校后園、學崗直通”模式、訂單班模式、二級學院模式等多樣化、復合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的模式各有優缺點,在合作育人方面積累了較多的經驗,對校企合作的“痛點”深有體會。學院在如皋市薛窯鎮有面積近五百畝的教學基地,并成立利德農工貿有限公司對基地進行企業化管理,其功能以教學為主,學院需要進行大量投入。從多年的實踐來考察,唯有對基地的功能重新定位,在校企合作的機制體制上進行改革,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近年來,南通科院將“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導入基地,農業類專業學生以創業項目或創業企業的形式入駐基地,基地為其提供創業辦公、專業學習、實習實訓、生活服務于一體的配套服務。通過基地的企業化管理與涉農的創新創業項目的企業化運作,校企關系從不對等的主從關系,轉變為學校具有較強控制力;學校基地從單純“輸血”,變成了被動“輸血”和主動“造血”相結合,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效果顯著。
如前所述,涉農高職院校的基地運行中存在“部門化”和“企業化”的兩個傾向。所謂“部門化”,是指基地運行以教育教學為主要目的,學校投入資金,通過建立模擬工作任務環境進行人才培養,基地在資金投入、人事安排、經營管理等方面完全由學校掌控,相當于學校內部二級機構,功能類似“基地辦事處”,成為學校的一個“部門”。這一傾向優點在于重視教育教學工作,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缺點在于與市場的連接不緊密,學校管理成本大,造血功能不足。調研發現很多高職院校包括一些示范性高職院校的校內實訓基地每年都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給辦學經費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農業類實訓投資大、生產周期長,而且基本上屬于消耗性實訓,這方面的問題更是突出。
所謂“企業化”,是指基地引入現代企業的理念與價值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基地以企業身份參與市場競爭,遵循市場運行規則,按照市場運行的特點和規律運作。其優點是基地經營與市場的銜接緊密;缺點是企業優先考慮經濟效益,對參與實訓的學生的需求與使用與其他企業相差無幾,成為一個獨立的“企業”。由于學生實訓活動具有周期性,而農業生產需要延續性管理,在生產過程中,大學生的性價比甚至不如普通的農民工,很多崗位優先考慮農民工進行生產。
涉農高職院校基地的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解決這兩大傾向帶來的突出矛盾,既保持基地活力,又不能讓基地偏離涉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眾創空間是新興的創業平臺,是指在一定物理空間內,“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1]的小微創業服務平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眾創空間的作用在于“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2]眾創空間一般位于城市的中高端寫字樓,入駐的以小微企業、“互聯網+”企業為主。南通科院將眾創空間的運營模式引入到基地管理中,開創了“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的先河。所謂“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模式,是指在涉農高職院校的教學基地采取“眾創空間”的形式,在涉農類骨干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涉農專業學生以農業創業項目或創業企業的形式入駐基地,基地為其提供創業辦公、專業學習、實習實訓、生活服務等于一體的配套服務,基地和創業團隊均采取企業化管理模式,實現基地經營和人才培養雙贏的基地運營模式。該模式使得眾創空間從城市拓展到農村,從科技類項目拓展到農業類項目,為農業類創業者提供了發展平臺。同時,為專業建設、基地建設、人才培養三個方面的發展提供了內生驅動力,三者又共同構成了基地發展的動力系統。
(一)驅動專業建設的課程項目化、工作化改革
基地的眾創空間化驅動了專業的教學改革。課堂從教室搬到田間地頭,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大學生,變成了不斷提出現實問題的創業者,這對原有教學體系形成了嚴峻挑戰,為了適應這一挑戰,專業圍繞“高素質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通過引入行業標準或與行業合作,重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采取階段授課制及彈性學制,探索依照企業生產經營周期調整教學安排的靈活多樣的教學組織模式。專兼職教師與行業、企業專家共同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案設計,將教學內容融入生產任務,并分解成若干子任務,讓課程項目化、工作化,從而培養學生“過硬的崗位核心能力、適宜的崗位適應能力、較強的職業遷移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3],使學生帶著工作體驗和工作經驗走上社會。
(二)驅動基地建設的企業化運營
基地的眾創空間化驅動了基地的企業化運營,激發了企業的內在活力。眾創空間集創業、教學、科研、生產、服務于一體,作為一個獨立運行的企業,提供相應服務也需要實現經濟效益。基地依據企業管理的需要,系統建設管理制度,包括基地教學管理、實訓管理、學生管理、生產管理、成本核算與經營管理等制度,可以保證基地在發揮人才培養功能的情況下,同時實現利益最大化。
為了提升基地的經營效益,并增強對創業團隊的吸引力。一方面,基地要加強軟硬件建設,從創業輔導、融資服務、創業活動和營造創業生態服務等方面為創業團隊提供更為周到細致的生活、生產服務。另一方面,基地要充分利用校內的農業教授、專家資源,緊跟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的需求變化,定期召開產業調整和技術服務研討會,與入駐企業的人員共同研究產業發展趨勢,并提出相應對策,確保入駐企業的生存機率。
(三)驅動創新創業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大學生創業團隊作為創業者,從被動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學習態度從“不想學”變成“搶著學”。作為基地的生產主體,創業團隊在生產實踐、理論學習、經營管理等方面均面臨眾多的問題。這些來自實踐的問題極大激發了創業者們自主學習的熱情與動力。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為其提供了三個學習平臺:一是學校的指導老師,可以對專業知識進行輔導;二是眾創空間的創業導師,為其提供創業知識的輔導;三是與其他大學生創客一起,相互學習。當下的大部分創新都發生在跨學科領域,南通科院學生的農業創業團隊主要來自園林園藝與植物保護專業,同時也有電子商務、營銷、計算機技術專業的同學參與。學科交叉性使得團隊間在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辦事作風等方面可以相互學習借鑒,有助于通過頭腦風暴等方式產生新的創意,解決單一學科無法解決的復雜問題。
南通科院以“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模式創新涉農高職院校校內基地管理,學院園藝、植保等涉農類專業以區域經濟發展為背景,結合多年的辦學經驗,積極探索形成以就業為導向、能力培養為本位的雙創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學院明確要求涉農專業教學達到“三分學,七分做”,即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的比例要達到3:7,推動師生從三尺講堂走向田間地頭。涉農專業對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中權重比例的要求,提高了專業參與基地建設的積極性,進而使專業在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模式中處于核心和主導的作用,這一模式中形成三組關系:“學校—專業”、“基地企業—專業”、“創業學生—專業”。專業在學校的領導下,參與基地建設,指導學生創業。在眾創空間各環節的運營中,“企業化”是主要的發展機制和評價機制。
(一)基地管理的“企業化”
基地成立公司,實現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由學校以重點建設專業為主體,組建資產管理委員會,代表學校履行股東職能。通過公開競聘,擇優選擇管理人員組建公司經營班子。利德公司作為校辦企業,采取理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管理機構由校企雙方人員組成,總經理負責企業的運營和管理,骨干專業負責人負責學生和教學管理,并在基地工作方面接受總經理領導,形成職責分明、相互協調的內部管理機制。
基地的土地根據用途的不同實行不同的經費管理形式:由創業團隊直接經營管理的土地部分,主要由學生負擔;在教師指導下,由班級建制的創業小組實施創新項目的運作,其經費學生和基地約各占一半;企業的經營性產業部分以及公共服務部分由基地負責,并轉由眾創空間的企業通過招投標流程承包,由利德公司承擔相關費用。
基地的盈利主要通過“服務”獲得,利德公司不僅僅提供物理空間,還需配套辦公自動化設備、網絡等硬件以及人力資源代理、財務管理、知識產權代理等軟件服務,相關服務可以獲得收入,還可以從知識產權代理、人力資源代理、商務代理、培訓等方面取得收入。此外,對于有前景的項目,基地可以參股成為項目投資人或股東,從而獲得超額回報。
(二)學生實踐性教學的“企業化”
入駐眾創空間的學生的身份從單純的學生身份轉變為“學生+創業者”,學生在眾創空間的活動,既是教學活動,也是生產經營活動。學生采取三種方式組建創業團隊:整班建制入駐基地,由教師根據利德公司的建設和生產需要,自由組合成創業小組,分段投標實施項目化運營;學生根據創業項目的需要,撰寫創業計劃,經過學院創業領導辦公室審批,入駐基地實施創業計劃;學生中部分已經有創業經驗的在校生,根據創業水平的高低,入駐基地擴大生產。
學生創業團隊在經營中實施獨立核算,基地為其提供的生產場所、生產物資、生活條件,均需繳納相關費用,除可根據學院的創新創業工作的需要進行減免或優惠的部分外,由學生團隊自行籌集。其募集資金的方式包括三種:學生團隊眾籌或由創始人團隊自行籌集;教師與學生合資;教師向學生團隊投資。基地提供一定額度的免息或低息的創業基金,學生團隊可以根據生產項目進行申請。
“企業化”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專業教師的入股提高了教師的參與積極性,專業建設的超前規劃和創業指導的全面護航為創業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時,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形成一定創業壓力,營造了全真的創業環境。
(三)專業課程的項目化和“企業化”
專業通過對行業、企業的需求進行大量的分析篩選,設置專業崗位(群),進行課程定位,并開展課程項目化、項目課程化等一系列教學改革,以適應眾創空間內學生學習需要。專業根據行業和專業特點,完善校企共同培養人才和發展生產的運行機制和保障措施,建立符合農事季節和企業生產計劃的教學周期和作息制度,重點完善適應工學結合的教學計劃管理、學籍管理、學生管理、教學質量監控等管理制度。
以園林技術專業為例,通過對企業園林技術專業崗位群的分析,確定本專業的設計員、項目經理、種植(養護)員等三個核心崗位。圍繞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工作崗位,構建了土方工程園林給排水工程、園林砌體工程、園路工程等大教學模塊,具體設計了園林用地的豎向設計、土方工程量的計算、土方工程施工等工作任務。在企業工作中根據崗位技能標準來進行,實現學生就業的“零適應期”。
(四)師生評價考核機制的“企業化”
學院把基地服務企業所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作為主要考核標準,專業建立了學生服務企業工作業績與教學成績相融合的評價考核機制,并將實踐教學管理工作的情況作為考核實踐指導教師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以整班建制的創業項目實施為例,在具體實施中,教師通過學習性工作任務單布置任務,學生8-10人左右為一組,為每組學生提供3-4畝土地,經過農資準備、工具準備、安排生產、采摘銷售等環節完成教學,并記錄作物生長狀況,鼓勵學生根據市場需求,對種植作物做適當調整。教師依據各組現場操作、田間記錄、生長發育狀況分析報告、作物產量、銷售業績等給出專業能力評分,在完成每項子任務時進行采集。
(五)學生身份的“企業化”
學生以企業員工身份參與經營并享受相應收益。如在“園林工程概預算”實踐教學中,結合薛窯基地新建綠地建設,以“模擬公司招標”的形式進行。學院對于學生中標的標段按照合同履行,團隊所獲收益歸學生所有。有了這些寶貴的實踐機會,一方面園林專業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學生創業比率顯著高于平行班級,高達30%,其中有十余人創業成功,黃建同學等年營業額過千萬元,萬亮同學等多名同學成為規模以上園林企業高管,在校生錢帆、宋清濤等已取得年收入超50萬元的較好收益。另一方面,為學院節約了綠化養護成本,還為學生(特別是貧困生)提供了一定的生活補助。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滿足涉農專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大勢所趨,是在培育現代農業的現在和未來。教學型農業眾創空間,作為創業孵化平臺之一,與學校“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創業實踐、平臺孵化”四位一體的創業體系對接,推動學校培養的人才從傳統的技術技能型向“技能+創業”型人才轉變,為社會培養了產業人才,孵化了創業企業,同時還解決了涉農院校基地建設的主要矛盾,使得基地的校企合作進入一個學校可以少投入或不投入,同時又對企業具有高度控制能力的發展新階段,實現了基地經營業績與人才培養質量的雙豐收。
[1]王占仁,劉海濱,李中原.眾創空間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全國6個城市25個眾創空間的實地走訪調查[J].創業就業教育,2016(2):85-86.
[2]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8-10.
[3]姜桂娟,許紀發.種植類專業核心課程開發的總體設計——以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0(7):72-75.
責任編輯時紅兵
萬健(1968-),男,江蘇海安人,南通科技職業學院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與管理。
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校內基地‘企業化管理’下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2015JSJG090),主持人:萬健。
G717
A
1001-7518(2016)20-00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