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
(吉林省公主嶺市卡倫水庫灌區管理所 吉林 公主嶺 136118)
水體中的鉛對鯽魚的急性毒性效應
李全
(吉林省公主嶺市卡倫水庫灌區管理所 吉林 公主嶺 136118)
工農業的迅速發展,使大量含有重金屬的廢水排入江河湖泊,污染環境的同時還嚴重影響了水生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對人體毒害最大的重金屬,比如鉛、汞、砷、鎘、鉻等,在水中不能被分解,以各種化學狀態或化學形態存在,在進入環境或生態系統后就會存留、積累和遷移,造成危害。如隨廢水排出的重金屬,即使濃度小,也可在藻類和底泥中積累,被魚和貝類吸附,吸收的重金屬在體內不斷蓄積,濃度逐漸增加,同時很難排出,使魚類發展成積累性中毒。本實驗采取在實驗室水族箱內投放鯽魚,在水體中投入不同濃度的重金屬鉛,了解鉛對鯽魚的急性毒性效應。
1.1 實驗材料、試劑與儀器
材料:市售鯽魚,體長13-14cm,體重35-40g/尾。
試劑:硝酸鉛(分析純)。
儀器:精密電子天平、增氧泵、水族箱。
1.2 實驗方法與步驟
1.2.1 濃度驗證
用于確定正式試驗所需濃度范圍,選擇大范圍的Pb濃度系列每個濃度放入10尾魚,用靜態方式進行,不設平行組,實驗持續12-72h。每天至少記錄各水族箱內的死魚數,并及時撈出死魚。如果依次實驗結果無法確定正式試驗所需的濃度范圍,則另選一濃度范圍再次進行預實驗。
1.2.2 實驗方法
根據預實驗得出的結果,實驗所用的濃度應處于C1和C2之間。分成4個濃度進行試驗,確定鯽魚在72h的半致死濃度。每個實驗濃度設置一個平行,在實驗開始后3h或6h觀察各處理組魚的狀況,并記錄實驗魚的異常行為(如魚體側翻,失去平衡,游泳能力和呼吸能力減弱等)。在12h、24h、48h、72h后檢查實驗魚的狀況。觀察并記錄死魚數目后,將死魚從水族箱中取出。實驗結束后,對照組的死亡率不得超過10%。
1.2.3 實驗步驟
(1)水族箱用清水刷洗,并放入自來水進行曝氣,曝氣時間24h以上;(2)購買規格整齊、體質健壯的鯽魚,放入水族箱中,不投喂,不換水;(3)暫養3天,每天觀察魚的生存情況,及時將死魚撈出。三天后換水,準備實驗;(4)將水族箱分別加入不同量的硝酸鉛(此濃度投放時不必太精確,須多次實驗最終確定實驗范圍)。此階段鯽魚不投喂,不換水,時間72h,觀察魚類的生存情況,有死魚及時撈出并且做好記錄;(5)經過多次實驗確定正式實驗的濃度范圍;(6)清洗水族箱,放入曝氣的自來水,投入鯽魚和不同濃度的硝酸鉛,濃度在預實驗范圍內按等比進行精確計算,確定投放硝酸鉛的量;(7)鯽魚培養72h,記錄每個水族箱的鯽魚死亡情況,并且觀察鯽魚的行為,有死魚及時撈出,并記錄,確定72h半致死濃度。

表1 第一次Pb濃度驗證(n=10)
由表1可以看出,在上述5個濃度中,24h全部死亡最低Pb濃度為610.2 mg/L,72h全部存活最高Pb濃度為72.2 mg/L。鯽魚在低于298.8mg/L的Pb濃度水體中,能保證較好的存活狀態,說明鯽魚對重金屬Pb的毒性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
根據表1的結果,選取擇大致合理的濃度范圍,進行第2次濃度驗證,進一步確定鯽魚72h半致死濃度。

表2 第二次Pb濃度驗證(n=10)
由表2可知,Pb濃度在325mg/L以下時,鯽魚對重金屬Pb的毒性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存活率較高。當達到453.2mg/L時,死亡率迅速升高,達到70%,說明鯽魚72h的半致死濃度位于325-453.2mg/L之間。
根據第2次濃度驗證結果,采用的Pb濃度為375mg/L,410mg/L,435mg/L,450mg/L進行正式試驗,驗證鯽魚的半致死濃度。

表3 不同Pb濃度對鯽魚的影響(n=10)
通過表3得出下圖:

圖1 Pb濃度對鯽魚死亡率的影響
通過圖1,根據公式y=0.006x–1.971,計算出Pb在72h對鯽魚的半致死濃度為411.8mg/L。因實驗樣品數較少,實驗結果與真實結果會產生一定的偏離,但通過2次濃度驗證以及1次實驗數據參考,基本能說明Pb對鯽魚的72h半致死濃度在411.8mg/L左右。
本實驗主要是通過不同重金屬鉛濃度的養殖環境對鯽魚的影響。通過不同濃度和不同時間的急性毒性試驗,證明重金屬鉛濃度越高,時間越長,則鯽魚死亡率越高。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實驗結果比較粗糙,不精確,對鯽魚的自我排毒能力以及不同養殖時間對重金屬的蓄積量也沒有明確的研究,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網罩,可避免鰉魚誤食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