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波
(遼寧省觀音閣水庫管理局 遼寧 本溪 117100)
觀音閣水庫漁業生產技術工作總結
宋慶波
(遼寧省觀音閣水庫管理局 遼寧 本溪 117100)
觀音閣水庫位于遼寧省本溪縣境內,坐落于太子河干流上,正常水位255.2米,流域面積2795km2,養魚水面47.33km2,在水庫養殖分類上屬大型水庫。最高水位時庫水最深處約60米,庫區最大長度為35km,為典型山谷型水庫。水庫多年平均封凍期約100天。大水面養殖通常是指利用水庫、湖泊、江河等大型淡水水體養殖水產品的一種養殖方式。可分為集約化養殖和粗放型養殖兩種模式。粗放型養殖模式又可分為增殖型和投放式兩種養殖方式,如向水庫投放大銀魚受精卵即為增殖型養殖,向水庫投放鰱、鳙、青、草等四大家魚魚苗(種)即為投放式養殖。有時一種魚類既有增殖型養殖又有投放式養殖,如向水庫放流鯉、鯽魚苗(種)等的養殖。為保護庫區水質和漁業資源,觀音閣水庫所有水產品養殖全部采用粗放型養殖模式。即每年向水庫中投放一定數量的各類魚種或魚卵,不投放任何餌料,利用水庫內的天然餌料資源進行放牧式養殖。以下介紹觀音閣水庫粗放型養殖鰱、鳙等商品魚各生產環節中的有關技術流程和操作方法。
1.魚苗(種)和魚卵的選購
(1)鰱、鳙、鯉等魚種選購:受地理環境和自然氣候條件限制,觀音閣水庫自身不培育魚苗(種),所有投放魚苗(種)全部從外地良種場引進。在選購魚苗(種)時,要選擇有魚苗(種)生產資質且信譽好的場家,進行定向選購。
(2)大銀魚受精卵選購:一是水庫技術工人自己采集大銀魚受精卵;二是為防止種質老化、退化,到其它水庫購買或與之進行魚卵交換。在引進大銀魚受精卵時,主要選擇大銀魚品質好、產量高的水庫出產的大銀魚受精卵,防止近親繁殖和種質退化。
2.投放規格、比例或數量
(1)規格:鰱、鳙秋片魚種規格為50-100g,鯉、草、青等魚種規格為40-150g;鰱、鳙、鯉等夏花要求全長達2-3cm。
(2)比例:通常年份以投放鰱、鳙秋片為主,約占100%或90%。適當年份投放一定數量的鯉、鯽、草、青魚等魚種,約占總投放量的10%左右。
(3)大銀魚受精卵:通常情況,每年向水庫投放1-3億粒大銀魚受精卵。
3.投放時間及其它事項
(1)鰱、鳙、青、草四大家魚以投放秋片魚種為主。投放時間約在每年的10月份,遇豐水年或上一年秋片魚種投放量不足時,于次年7月份補投一定數量的夏花魚種。
(2)鯉、鯽等能夠自繁的魚類以增殖放流為主。春季投放鯉、鯽魚等。春秋、或秋季在投放鰱、鳙、青、草魚等秋片的同時投放鯉、鯽等秋片魚種。
(3)大銀魚受精卵:每年元旦前后,將大銀魚受精卵在水庫上游老河道水域及中、下游適宜水域分多點進行投放。
觀音閣水庫歷年魚苗、種投放情況如下:
1994年投放鰱魚秋片4.23萬kg、鳙魚秋片2.53萬kg;1995年投放鰱魚夏花271.53萬尾、鳙魚夏花764.99萬尾、草魚夏花3.64萬尾、鯉魚夏花76.93萬尾、鰱魚秋片5.92萬kg、鳙魚秋片3.86萬kg;1996年投放鰱魚夏花290.8萬尾、鳙魚夏花474.4萬尾、團頭魴夏花54.3萬尾、草魚夏花66.8萬尾、鯉魚夏花113.1萬尾、虹鱒夏花2.5萬尾、鰱魚秋片13.52萬kg、鳙魚秋片5.49萬kg;1997年投放虹鱒夏花8.6萬尾、鰱魚秋片12.02萬kg、鳙魚秋片7.53萬kg;1998年鰱魚秋片7.89萬kg、鳙魚秋片4.68萬kg;1999年投放鰱魚秋片4.53萬kg、鳙魚秋片8.69萬kg;2000年投放鰱魚秋片2.52萬kg、鳙魚秋片1.08萬kg;2001年投放鰱魚秋片2.45萬kg、鳙魚秋片2.45萬kg;2002年投放鯉魚夏花200萬尾、鯽魚夏花100萬行;2003年投放鯉魚夏花200萬尾、鯽魚夏花100萬行;2004年投放青魚秋片0.2萬kg、鰱魚秋片2.1萬kg、鳙魚秋片0.9萬kg;2005年投放鰱魚秋片3.15萬kg、鳙魚秋片1.35萬kg;2006年投放鰱魚秋片4.55萬kg、鳙魚秋片1.95萬kg;2007年投放鰱魚秋片5.74萬kg、鳙魚秋片2.46萬kg;2008年投放鰱魚秋片2.8萬kg、鳙魚秋片1.2萬kg;2009年投放鰱魚秋片5.11萬kg、鳙魚秋片2.19萬kg;2010年投放鰱魚秋片4.13萬kg、鳙魚秋片1.77萬kg;2011年投放鯉魚秋片0.3萬kg、鰱魚秋片4.9萬kg、鳙魚秋片2.1萬kg;2012年投放草魚秋片0.15萬kg、青魚秋片0.25萬kg、鰱魚秋片6.3萬kg、鳙魚秋片2.7萬kg;2013年投放鯉魚秋片0.35萬kg、鰱魚秋片6.7萬kg、鳙魚秋片3.5萬kg;2014年投放鰱魚秋片7.5萬kg、鳙魚秋片3萬kg;2015年投放鰱魚秋片5.6萬kg、鳙魚秋片2.4萬kg。
1.養殖方式
放牧式養殖。即魚種投放后不投餌、不施肥,利用水庫內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等天然餌料資源進行自然放養。這樣養殖出來的商品魚,純天然、無污染,產品能夠逐步達到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標準。
2.日常管理
(1)水庫水質情況
1996年至1998年由大連海洋大學測定,觀音閣水庫為國家二級水源地,適于飲用和城市工業用水。建庫初期調查時,由于淹沒了大量耕地、村落、森林,水質最為肥沃,但調查的結果顯示,庫區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為4.78mg/L,浮游動物平均生物量為2.30mg/L,底棲動物平均生物量0.52mg/L,葉綠素平均含量為215ug/L,以上各值,除浮游動物外,均較其它水庫偏低。近幾年,測得水庫水質更加清瘦。
由于觀音閣水庫為山谷型水庫,庫深水涼,加之水庫流域面積小等原因造成水庫水質清瘦、魚類生長緩慢等特點??傮w看水庫并不適合高密度養魚,應以粗放型養殖為主,水庫根據兩次調查結果合理進行放養和管理,并堅持長期化。每年適量地投放一些鰱鳙魚種,這樣一方面能夠凈化水質減少水體污染,另一方面又能豐富地方菜籃子。
(2)護漁工作
水庫漁業看護工作主要由漁政人員和公安派出所人員聯合組成,兩家執法部門密切配合,利用各自的執法權限和人力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維護庫區漁業秩序,保護漁業資源。為確保護漁工作扎實有效,防止出現漏洞和死角,水庫制定了嚴格的護漁值班制度,全年365天保證每天24小時庫區始終有執法人員巡邏堅守,力爭漁業資源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堅決杜絕電魚、毒魚現象。
(3)環保工作
由水庫水政處、漁政隊、公安派出所及本溪縣港航監督站四家部門或單位聯合執法,共同行動,遏制庫區周邊污染源、“三無”船只以及船舶油污等現象產生。使水庫水質始終保持在國家“地表二類”水質以上標準,有時個別時間段能達到國家“地表一類”水質標準。
1.鰱、鳙等魚捕撈生產
(1)起捕規格:白鰱1.5kg以上起捕;鳙魚2.5kg以上起捕。
(2)捕撈周期(即養殖或生長期):3-5年。采取輪捕輪放的生產模式。
(3)捕撈網具:淘汰和禁止使用拖網和刺網等一些在捕撈過程中可能對漁獲物及幼魚造成傷害的網具。目前水庫主要使用網箔等定置網具,根據起捕規格確定網目大小,做到捕大留小,對水庫漁業資源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4)捕撈時間:每年的4月底至9月末。捕撈作業期約4-5個月。
(5)漁獲物運輸:漁獲物出水后經過篩選,裝入活魚船運到碼頭,檢斤、記錄后裝入活魚運輸車運往市場,中間無任何藥物添加輔助商品魚成活或保鮮,使產品純正天然到達餐桌。
觀音閣水庫建庫以來,歷年共計捕撈鰱鳙魚577.23萬kg(其中:1997年16萬kg、1998年35萬kg、1999年30萬kg、2000年15.3萬kg、2001年14.49萬kg、2002年9.64萬kg、2003年22.82萬kg、2004年31.24萬kg、2005年35.79萬kg、2006年42.15萬kg、2007年50.7萬kg、2008年30.7萬kg、2009年44.7萬kg、2010年萬35.4kg、2011年47.65萬kg、2012年26.8萬kg、2013年19.65萬kg、2014年32.7萬kg、2015年32.1萬kg、2016年29.6萬kg),野雜魚25.2萬kg(其中:2000年9萬kg、2001年8萬kg、2002年3萬kg、2003年1萬kg、2007年1萬kg、2008年0.7萬kg、2009年0.6萬kg、2010年萬0.4kg、2011年0.65萬kg、2012年0.3萬kg、2013年0.15萬kg、2014年0.2萬kg、2015年0.1萬kg、2016年0.1萬kg)。野雜魚產量很低,占總捕撈產量的比重較小,所以說,水庫還是應以主要投放鰱鳙魚養殖方式為主。
因鰱鳙魚為濾食性魚類,所以向水庫投放鰱鳙魚不僅有利于改良庫內水質,而且同時又能增加漁業經濟效益,可謂綠色環保、一舉兩得??梢哉J為,水庫以主養鰱鳙魚為主,放養其它魚類為輔,應是水庫大水面漁業生產長期而主要的發展方向。
2.大銀魚捕撈生產
(1)捕撈周期:大銀魚屬一年生小型經濟魚類,采取自然繁殖與人工繁殖相結合的種群增殖保護措施。每年在捕撈作業快要結束時預留一定數量的繁殖群體,同時冬季向水庫投放一定數量的大銀魚受精卵,從而最大限度實現魚產量、經濟效益和生態平衡最佳化。
(2)捕撈網具和方式:采用浮網對拖捕撈方式即浮拖,每年根據水庫實際水位時的水面大小和大銀魚可能存在的種群數量,確定捕撈作業船只的規模。
(3)捕撈時間:每年9月初至10月份為捕撈生產季節。捕撈生產作業期一般為30-50天左右。在大銀魚捕撈生產結束前后,開始投放鰱、鳙等秋片魚種,盡量避免大銀魚捕撈生產期間可能對鰱、鳙等魚種造成的傷害。
1.鰱、鳙、鯉等商品魚的銷售:采用當地和對外銷售兩種渠道。當地銷售以餐飲等產品深加工和零售兩種方式進行,對外銷售主要以活魚批發方式進行。
2.大銀魚銷售:由于我國北方地區對大銀魚的需求有限,所以大銀魚銷售還是主要以外銷為主,目前產品以干貨和速凍鮮貨兩種產品形式銷往外省、臺灣、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等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