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信息革命與新常態背景下的新產業生態系統*

2016-02-17 02:55:31王大林,楊蕙馨
廣東社會科學 2016年1期
關鍵詞:信息企業

?

信息革命與新常態背景下的新產業生態系統*

王大林楊蕙馨

[提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面臨著一些新挑戰,導致“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趨緩。然而,隨著信息化技術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生,一些由技術現實驅動的產業業態變遷也應運而生。本文立足技術發展趨勢,在既有理論基礎上,試圖詳細闡述“新產業生態系統”的內涵和作用機制,“新產業生態系統”為我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工具。

[關鍵詞]信息技術新產業生態系統現代產業體系

一、引言

國際金融危機以后,各主要經濟體進一步認清了實體經濟的重要性,紛紛提出振興本國制造業的發展規劃。我國作為制造業大國和發展中大國,步入“新常態”后面臨的背景更加復雜:第一,傳統優勢要素耗散,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尤其是人口政策導致的“未富先老”局面已經顯現(王豐,2007;蔡昉,2010,2011)。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制造業當中的勞動力優勢要素稟賦地位顯著下降,雖然沒有證據表明我國制造業的整體國際競爭力因此受損(車仕義,郭琳,2011;劉厚俊、王丹利,2011;馬颯、黃建鋒,2014),但是國民經濟中的結構性矛盾明顯,包括勞動力供求結構失調,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服務業長期滯后等(江小涓,2005;劉保珺,2007),因此需要進一步產業結構調整,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緩解并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第二,雖然企業在面臨勞動力成本上漲時,開始尋求創新(林煒,2013),但在國際分工價值鏈當中,中國企業大部分處于“微笑曲線”中低端的事實尚未得到明顯改觀(譚力文、馬海燕,2006;楊蕙馨、王海兵,2013;王茜,2013),甚至存在 “悲慘增長”(卓越、張珉,2008)。當

前,世界各制造業強國提出制造業“復興”計劃,充分利用技術沉淀、專利與標準話語權、優勢貨幣等手段鞏固自身制造業地位(戴金平、譚書詩,2013;孟辰、盧季諾,2013;黃順魁,2015),這意味著長期處于跟隨學習地位的中國企業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乃至國家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所面臨的“路徑封鎖”愈發嚴密,在高速的技術進步、人為的技術囤積、復雜的專利結構(Lloyd M、Spielthenner D、Mokdsi G,2011;Chia. T. H ,2012;Shaver L,2012)所共同形成的壁壘阻滯下,技術溢出效應在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的國家呈現遞減趨勢(Murakami Y,2007;Motohashi K、Yuan Y,2010)。第三,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例如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對人類社會的滲透十分廣泛、深入,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相當深刻(沈蘇彬、毛燕琴等,2010;梁柳云、王寧,2012)。信息的產生、處理、傳輸速度的空前提高以及成本的空前下降,使經濟活動受到的地域距離和組織形態限制大大降低,帶來了明顯的配置效應,規模經濟的起點在不斷下降(戚聿東、劉健,2014)。這個現象不僅使生產、分配、創新等網絡的外延和邊界大大擴展,而且進一步細化了專業分工,促進產業衍生的同時也促進了產業融合(韓軍,2011)。內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對我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優化和調整現有產業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一種新的范式來回答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大量既有研究從價值鏈構造、商業模式選擇、要素稟賦變遷及其跨國流動等方面入手,試圖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然而在新技術、新現象影響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仍然需要建立更有針對性的理論框架。本文旨在進一步探討“新產業生態系統”模式(王海兵、楊蕙馨、吳煒峰,2014),從其產生的源頭,闡述該模式的內涵以及發生作用的機制,為回答我國在建立現代產業體系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研究”(項目號13&ZD019)、教育部創新團隊“產業組織與企業成長”(項目號IRT13029)的階段性成果。

二、“新產業生態系統”產生的理論與現實基礎

“新產業生態系統”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基于現實、從既有理論演化而來、試圖解構新技術、新現象的一種理論框架。

(一)“新產業生態系統”存在的現實背景

1.世界信息總量不斷爆炸,中國是其中發展最為迅速的信息池之一

目前,人類的知識積累和信息創造速度達到了空前的規模,而我國飛速發展的經濟需求和不斷深入的信息化進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信息積累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據研究機構IDC發布的報告“The Digital Universe in 2020”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數據量高達2837EB,其中中國數據量為全球的13%,約364EB。IDC還進一步預測,以目前數據爆炸的速度判斷,2020年全球數據量將達到近40ZB,其中中國數據量將占全球的22%,高達8.8ZB①,將成為世界第一大信息池②。

近年來的信息量爆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移動互聯的快速發展,使創造和利用信息的地域限制空前降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量已攀升至5.91億人,用戶規模為世界第一,網絡普及率為44.1%,而新增網民中有70%來源于手機用戶③。這表明移動通信網絡的迅速擴張正在極大地改變中國國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傳統方式。據中國電信研究院的統計,201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2.58億部,已占到全部手機出貨量的55%,繼2010年歐洲、2011年北美后,也進入智能手機為主的時代④。這兩方面因素的綜合結果,就是互聯網絡信息的覆蓋全面化和終端的高度智能化,從而顯著降低了國民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成本。

2.“移動互聯”趨勢深刻改造著人類生產生活的面貌

移動互聯是信息技術進化至現階段的突出表現形式,例如應用廣泛的智能設備、移動通訊設備等。移動互聯的趨勢進一步發展,將融合電信、電視、互聯網形成下一代互聯網絡,可承載的信息量十分龐大,足以支撐起整合著越來越多智能化模塊的物聯網技術,向廣域、泛在方向進一步延伸。互聯網本身特性的變遷將帶來新的運算模式升級,打破傳統網絡的計算、儲存單元由于物理上隔絕而導致的“各自為戰”局面,采用云計算方式來挖掘、處理、儲存信息。云計算與爆炸式的數據增長“大數據”互為表里,網絡中的信息不僅是存量和流量空前提高,挖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將顯著增長,從而體現出大數據的真正威力。

信息網絡的物理載體進步之一,就是物聯網技術的出現。這種技術使網絡的覆蓋的深度、廣度較之現有互聯網有了質的飛躍。“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聯”的網絡。這種技術以無線射頻識別(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為基礎,將傳感器、CPU、全球定位裝置等智能模塊整合在其他產品上,組成“智能物品”(smart things)的互聯網絡,智能物品之間以傳感網(自組織的無線射頻信號網)的形式相互鏈接,傳感網中的某些模塊可以接入泛在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進行遠程的、實時的信息反饋和信息控制。智能工廠、智能家居、乃至智能社區等,都是當前物聯網的具體表現形式。隨著電視廣播網絡、移動通訊網絡、互聯網絡的傳輸數字信號逐漸統一,信號的傳輸網絡承載能力(帶寬)不斷提高,應用軟件與IP技術能夠適應不同業務、軟硬件環境以及通信協議,多種信息將集成、整合在更加廣域、泛在的網絡之中,屆時現有物聯網產品(智能化模塊)將進一步突破射頻信號覆蓋范圍,向著更加廣泛、更加普遍的方向演進。事實上,目前一些產品已體現出物聯網泛在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趨勢——蘋果、谷歌等企業生產的可穿戴產品(iWatch、谷歌眼鏡等等)已經突破傳統智能模塊利用無線射頻、激光感應、二維碼掃描等技術進行數據鏈接、交換的局限性,能夠進入更加廣泛的移動互聯網絡,從而真正實現物聯網“物與物互聯、人與物互聯、人與人互聯、隨時隨地互聯”的“泛在性”特色,實現“智能工廠/家居”向“智能城市”乃至“智能世界”的變遷。

泛在的物聯網通過“智能模塊”的“觸角”來“感知”整個世界,獲取和儲存信息,其“無處不在”的信息捕捉能力使人類獲取的信息總量不斷以“爆炸”的方式產生。顯而易見的,人類已經迎來了“大數據”時代。2012年,美國政府發布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倡議》(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將數據看作是“新的石油”,認為大數據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和增長潛力。龐大的信息量自然包涵非常高的信息熵(Entropy,即信息混亂程度),而從復雜混亂的信息中提取出有對人類經濟活動有價值的信息,正如利用原油提煉出燃燒效率更高石油及柴油,成為驅動未來經濟增長的“源動力”。如此龐大的處理需求對現有互聯網絡的信息承載、傳輸、處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于是由分布式計算、并行計算、網格計算等技術演變出了通過網絡提供廉價的、具有彈性的計算模式——“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按照美國國家技術與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定義,云計算的本質是:“按照需求的自助服務(on-demand self-service)、廣泛的網絡接入(Broad network access)、資源池中的信息富集(Resource pooling)、快速彈性(Rapid elasticity)、定制服務(Measured service)”,可以提供“軟件即服務”(SaaS)、“平臺即服務”(PaaS)、“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服務模式。⑤這種商業化的信息利用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大量計算機、服務器、儲存設備組成的資源池,為使用者按需求、按容量提供可分割的信息處理服務,使互聯網絡的信息服務能力空前加強 。可以說,云計算服務模式為使用者提供了更為廉價、高效的信息處理和使用條件,使網絡中的海量數據更具利用價值,降低信息熵的成本大幅下降,具有深刻的經濟意義。

(二)“新產業生態系統”產生的理論脈絡

利用“生態”視角研究經濟問題的嘗試在19世紀已經初露端倪,在20世紀中后期,這種嘗試逐漸開始流行。盡管由于人類活動的復雜性,此類視角飽受爭議,然而人們熟知的“產業鏈”理論,實際上繼承了自然界中“食物鏈”的基本結構和思想,體現了生產—交換環節中的物質流動和信息流動(Albert Hirschman,1958;Stevens、Graham,1989)。隨著研究的深入、技術的進步和分工的細化,一些基于產業鏈的新理論發展起來。

1.技術進步推動了產業鏈形成“模塊化”生產網絡

技術復雜程度高的產品,往往具有更長的生產鏈條,企業的“內部化成本”越來越高,必然會形成專注于某一部分生產的新的企業邊界。隨著產品技術標準在競爭中趨向于標準化、通用化,較小的市場組織通過協作,可以具有大型市場組織的完整功能,這些小的市場組織按照其產品或職責功能形成“模塊”,共同組成模塊化生產網絡(芮明杰、劉明宇,2006;郝斌、任浩,2007),越是復雜的產品,標準化需求越高,模塊網絡越復雜。由于相鄰產業可能共享功能相似、具有統一標準的“模塊”,從而促進了相鄰產業以該“模塊”為節點發生融合,并擴展網絡的外延(朱瑞博,2003;周振華,2003)。“模塊化”的產業網絡并不是“無序”生長的,其中的“頂層統御規則”是“自然形成的技術特征”,內部各“模塊”能夠形成自組織,通過市場作用完成集成和共享(芮明杰、劉明宇,2006)。與自然界當中的食物網服從外生的自然法則不同,“模塊化”網絡當中的技術特征未必都是外生因素,但內部“模塊”的關系和作用常常比較模糊,外部力量(比如政府)尋求介入干預時,常常無的放矢、事倍功半。

2.不同“模塊”依據功能劃分“角色”,形成“生態組織”——商業生態系統

“模塊化”的生產網絡揭示出,在現代復雜分工的背景下,企業應當充分發揮專業化優勢,“嵌入”生產網絡,占據一定的“生態位”。商業生態系統(Moore,1993)比企業生態位理論更進一步,提出了一種“商業領域中的有機形式”,在這個系統中存在著供給者、領先生產者、競爭者、以及其他參與者,它們共享同樣的視野、遠景、規劃,在長期中發生協同進化。隨后,有眾多學者豐富了商業生態系統研究,雖然研究領域不盡相同,但該系統內角色的地位和作用逐漸確定下來——主要參與者為核心企業、主導企業、縫隙企業(Mirva Peltoniemi,2005),以及系統生存需要的支持性環境(如法律、制度、行業協會等),進入該系統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稟賦選擇角色,并與其它角色進行合作和共同進化。核心企業是系統中最重要的角色,為其它角色提供存在的基礎,其戰略和行為完全控制著系統的進化方向。主導企業和縫隙企業都要依附于核心企業存在,其不同之處在于,主導企業在價值鏈上位置較高,尤其是具有很強的市場話語權,因此它雖不能左右系統的演化方向,但核心企業相當在意與主導企業達成合作甚至結成同盟,其利益與系統本身緊密相關,所以主導企業對系統的忠誠度與維護動機均比較高。而縫隙企業即如其名,處于價值鏈較低的環節,規模也相對較小,進入門檻較低且同質性較高,所以數量眾多,競爭充分而激烈,單個縫隙企業對生態系統影響甚微,因此在面對沖擊時,成為“緩沖器”和“風向標”,賦予了生態系統較強的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商業生態系統這種“各司其職、協同演化”的特點,明確解釋了不同“模塊”在生產網絡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然而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對企業本身的關注超過了對系統作用的關注,比較強調相對靜止的“戰略決策”,在市場特征、外部支持性環境等因素產生變化時,該系統的時滯也比較明顯,難以全面把握沖擊對系統內部造成的“形變”影響。

3.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核心企業具有很強的“平臺化”屬性

商業生態系統中的核心企業是主導企業與縫隙企業存在的基礎,換而言之,主導企業與縫隙企業與消費者市場的連接依存于核心企業,這就使核心企業具有了很強的“交易平臺”性質——連接異質市場(例如供需雙方)。許多具有相互連接性質的市場內部存在著正的消費外部性(網絡外部性)——單位商品的價值/效用與市場上商品的數量成正比(Katz、Shapiro,1985、1986;),而在雙邊市場當中,分布在“平臺”(交易場所/交易手段)不同“邊”上的異質市場之間也存在著正的網絡外部性(Armstrong,2006),由于這種跨邊正外部性的存在,“平臺”的準入性和吸引力成為關注的核心(Paul Belleflamme、Eric Toulemonde,2009),即設置合理的規則(主要是定價)吸引更多的異質參與者。雙邊市場具有明顯的外部性特征,正是信息化技術深入滲透到產品功能與市場選擇層面中所體現出的最主要現象,深刻影響著供給方的生產模式與消費方的決策模式。

4.從模塊化的商業生態系統到新產業生態系統

在現有研究成果中,李曉華、劉峰(2013)已經認識到,一些產業的產業鏈形成了“相互依賴、復雜連接、自我修復、共同演化”的生態機制,他們采用了“產業生態系統”(非循環經濟學概念)的說法,將這一生態機制定義為包含“創新生態系統”、“生產生態系統”、“應用生態系統”、“輔助因素”在內的互動有機體,對分工復雜、技術新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了分析。然而,該研究并未闡述清楚生態系統內相互依賴、復雜連接、自我修復、共同演化的原因(尤其是技術根源)以及外在表現(未給出明確的發展范式),存在進一步探討的空間。王海兵、楊蕙馨、吳煒峰(2014)明確了從全球價值鏈向新產業生態系統演進的過程,將“新產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以消費者體驗為起點、以產銷合一為特征、以企業共生共存為目標”,在演化過程中“逐漸加長加粗的價值鏈”,提出了“提供最終產品”、“用戶體驗第一”、“具有大量企業群落的多條產業鏈”、“具有上下游分布的產業集群”、“存在核心平臺”、“軟硬件一體化”等六個特征。該研究注意到了消費者需求變化、互聯網技術發展、開源理念普及等因素在產業業態變遷當中的重要驅動作用,但側重于從全球研發角度推進“新產業生態系統”形成,從而改變我國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位置,對于“新產業生態系統”本身的剖析略顯單薄。

縱觀上述研究的理論淵源可以發現,“產業鏈”、“模塊化”、“生態網”、“平臺化”是這些研究的邏輯起點,將這些理論按照演進路徑梳理起來,就可以在既有“新產業生態系統”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該范式的定義。通過理論路徑梳理,結合王海兵、楊蕙馨、吳煒峰(2014)的既有成果,我們將新產業生態系統定義為“以滿足消費者體驗為目標,由主導性的核心平臺連接著硬件(制造業)和軟件(服務業)模塊的共生型產業網絡”,“模塊”并不是單一的企業或產業,而是按照功能和地位劃分的產業集群(集群內部存在競爭), 新產業生態系統的“可擴展性”特征鮮明,開放程度非常高,核心平臺能夠兼容功能各異的“模塊”,以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整個系統共同面對異質的消費者群體,提供最終產品,形成協同進化的開放型整體。

三、“新產業生態系統”與我國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

我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過程,就是以技術創新逐步取代廉價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形成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使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演進——從宏觀上看,形成以服務業為主體的三次產業結構;從中觀上看,制造業對勞動力和資本需求降低,演變成技術密集的高端制造業;從微觀上看,企業破除路徑封鎖,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攀升。

(一)新產業生態系統向泛在化演進,促使制造業走向高端化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以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成熟,泛在、萬用的信息傳輸和使用模式正在逐漸形成,因此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向信息化、智能化演進,從而使“新產業生態系統”模式向著泛在化演進。

對于制造業而言,新產業生態系統是未來向高端化演進的必然模式。制造業涵蓋了從簡單的基本零部件加工到極為復雜的大型工業裝備等跨度巨大的多個產業,傳統意義上不同產業的技術需求和升級路徑也大相徑庭。例如,大多數零部件制造產業向高端演進的路徑依賴材料品質的提高、加工工藝的改進,制造出更為精確、耐用的產品;而大型工業設備向高端演進的路徑(雖然建立在零部件高端化的基礎上)卻更依賴長期、大量的使用經驗,積累系統設計與整合能力,發揮出最優的整體功能。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第三次工業革命”悄然產生,整個社會逐漸形成一張泛在、巨大的信息收集、處理、傳輸網絡,各類制造業產品都將不可避免的成為該網絡中的“節點”,必須滿足該網絡動態化、隨機化的需求,才能保證網絡的生命力與活力。無法滿足社會信息網絡需要的制造業產品,將會逐漸脫離整個社會無處不在的信息互動,難以抓住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機會,從高端制造領域被淘汰(甚至在傳統升級路徑上取得成功,也不能免遭噩運)。制造業企業隨著傳統路徑發育的同時,必然也會被泛在的社會信息網絡“捕獲”,成為某種“新產業生態系統”的節點(初級表現為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深層表現為制造業產品整合信息模塊,具有可擴展的服務功能)。

因此,“德國工業4.0”、“中國制造2025”等制造業振興計劃提出,制造業企業的生產、管理、流通過程以及產品功能的智能化、數字化是未來制造業高端化、柔性化的發展方向。泛在化的新產業生態系統是以滿足消費者的最優體驗、實現用戶群體的潛在需求為導向,圍繞核心平臺連接起制造業與服務業,為異質的用戶群體提供“各取所需”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軟硬件一體化產品)”。從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的特征及發展脈絡(包括數據庫、信息服務平臺、工業云、智慧社區等等)來看,泛在化的新產業生態系統的核心模塊是承載大數據環境的云端設備(也就是云計算數據庫的開發者/擁有者),制造業產品(硬件端)通過集成信息化模塊,組成泛在的物聯網絡,將客觀世界中的各類信息收集、處理、整合后反饋至云端設備,形成大數據環境;而各類“解決方案”的開發者(云服務提供商,也就是軟件端)能夠從大數據環境中獲得數據并進一步處理,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領域的信息服務,大量的軟件開發者為云服務商提供軟件支持,實現不斷擴展的服務功能;異質的用戶群體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恰當的服務,并通過新產業生態系統相互鏈接、互動。這種泛在化的新產業生態系統無論與哪個產業結合,其基礎結構形式如下圖所示:

圖1 泛在化的新產業生態系統圖

(二)新產業生態系統可擴展性強,用戶群體直接參與程度高,其配置作用刺激服務業迅速增長

信息技術誕生以來,制造業產品的生產過程及功能逐漸體現出智能化、數字化特征已是不爭的事實。大量既有研究從信息化與制造業融合、造成制造業業態變遷的角度入手,對制造業企業的生產手段(技術融合)、制造業產品的實現形式(產品融合)、制造業企業的業務流程(業務融合)、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產業衍生)等方面,提出了“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過程中依次遞進的四個層面(或形式)。雖然制造業產品最終是為了滿足一定的人類需求,但“兩化融合”的邏輯仍然建立在“信息化為工業化服務”的基礎之上,將制造業(工業化)作為“主要因素”或“實現目的”,而信息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信息化)屬于“從屬因素”或“實現手段”,并沒有將挖掘和滿足用戶群體的潛在需求(也就是信息要素存在的真正意義)看作信息化在經濟學意義上的本質,反而沿用了大工業時代的慣例性思維模式,將信息化限制在一種“降低成本、擴張規模”的狹隘范圍內,這樣必然導致“兩化融合”的邏輯對服務業的重要性估計不足。然而隨著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信息具備了“無所不在、任意分割”的特征,為人們實現多元需求提供了必要條件,那種由工業化衍生出的融合邏輯在逐漸失效。為了滿足不斷顯性化的潛在需求,必然需要一種以服務為出發點的新型邏輯——新產業生態系統(這也說明了為什么制造業產品的價值鏈在系統中變得“微不足道”)。新產業生態系統脫離了“制造業產品”的局限,其信息化特征不是為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或者增加產品“噱頭”,而是為了應對異質市場上不斷涌現的隨機化、個性化的潛在需求,以服務功能的擴展適應整個社會對制造業產品不斷擴張的功能需求。

配置作用在產業鏈當中的直接體現,就是降低部分產業中的規模壁壘,使企業邊界發生變化,進而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產生。然而,在新產業生態系統中,促進服務業衍生的邏輯不僅是企業邊界變遷,更重要的是通過極強的可擴展性“兼容”潛在性、隨機性、異質性的用戶群體需求,在供需雙方之間發揮極大的配置效應,導致服務業快速增長。由于新產業生態系統以用戶體驗為出發點,試圖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最終產品),具有很強的功能可擴展性,這種可擴展性實際上是從泛在環境中獲得巨量數據,將其梳理、整合,并按照異質用戶群體需求分散出去的過程,從企業使用云端解決方案管理生產運營過程,到個人下載各類軟件獲得相應內容/服務(這種內容/服務往往與其他各行各業直接相關),其實質都是如此。在“可擴展”的條件下,異質用戶群體與生態系統模塊的交流十分迅速、頻繁,甚至直接參與新產業生態系統的演化,所產生的巨量數據(反映不斷變遷與顯性化的潛在需求)直接刺激滿足相應需求的各服務行業迅速增長。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這種配置作用能促使勞動力隨著制造業產品功能的擴展,沿著不斷延伸的價值鏈向相關服務行業流動(特別是為了滿足顯性化的潛在需求而產生的新崗位),而不是直接導致結構性失業或者滯留于制造業當中形成隱形失業,阻礙制造業企業向價值鏈高端轉型升級。

(三)新產業生態系統 “協同進化”,有利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發揮優勢,削弱“路徑封鎖”

新產業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決定了系統具有“協同進化”的開放特征,第一,核心平臺連接著制造業、服務業以及異質的用戶群體,不同模塊之間存在正的網絡外部性,因此需要保持較高的開放度,維持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第二,新產業系統提供的“最終產品”涉及行業眾多,許多行業規模壁壘也比較低,所以產業鏈上的縱向一體化趨勢較弱,模塊中存在“粉碎化”的經濟單元(甚至是自然人個體),分工關系復雜;第三,“粉碎化”的經濟單元促使創新主體多元化,而且協同創新趨勢明顯;第四,核心平臺作為實現“可擴展性”的唯一模塊,自然控制住了整個系統的演化方向。對于中國制造業企業而言,新產業生態系統的開放特征和自組織模式削弱了國外先發競爭者的傳統壁壘優勢(例如工藝、制造技術、規模、市場標準等),有利于我國制造業企業在生態系統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占據高端制造行業的一席之地。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2014年數據顯示,中國在技術研發領域追趕速度相對較快(主要表現為專利申請總數躍居世界第一、增速最快、專利結構優化、國內申請人比重持續上升),但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制造業強國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專利產出效率較低、應用率較低、境外申請數量較少、國際影響力不足、原材料工藝/精密加工/系統設計與整合等傳統領域歷史積累仍然相對較低)。國外先發競爭者主要通過技術積累、規則/標準設計、專利壁壘等手段(也有通過既有市場地位進行串謀的行為,但容易涉嫌不正當競爭)封鎖我國(包括其他后發國家)制造業企業的升級路徑。然而在建立新產業生態系統所需要的信息模塊領域,我國企業的競爭力相對較強。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Fraunhofer IAO)報告⑥顯示,中國企業在與“工業4.0”息息相關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在部分關鍵領域已經積累出一定的技術優勢。中國企業不僅年度專利申請數量躍居世界第一(2013——2014年數據),而且獲得應用的授權專利數量已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⑦,優勢領域集中在網絡拓撲結構、節能組網模塊、射頻識別設備等等,與美國(云計算模糊算法、網絡進程控制、無線通訊標準、集成電路設計、射頻信號標簽等等)和德國(信號控制設備、信息產業標準、射頻信號識別等等)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優勢互補。這些優勢有利于我國制造業企業抓住“第三次工業革命”時機,充分發揮國內迅速成長的信息技術環境優勢和市場環境優勢,嵌入到制造業和服務業共同形成的泛在化新產業生態系統中來,從而在相當程度上規避先發競爭者在傳統制造業技術領域設置的路徑封鎖,為實現升級爭取時間。

四、結論與建議

(一)推進信息化建設,重點建設完備、公開、規范的信息池平臺

新產業生態系統的存在和成長依賴信息的存量與流量,特別是泛在的信息網絡,因此繼續推進信息化建設,特別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光纖、服務器、基站等硬件設施,更應當重點建設信息完備、內容公開、管理規范的各類信息池平臺(類似圖書館的云服務機構)。當前,我國多數提供“平臺”服務的企業具有企業各自為戰、內容重復建設、數據容量有限、質量難以保證、行為難以管理的特點,均為新興產業的典型缺陷;而另一部分發育相對成熟的信息池平臺(例如網購、社交等)則受限于行業特性,功能“可擴展性”發展較慢,因此,這些企業在成長為新產業生態系統核心的道路上仍然面臨較大挑戰。雖然各國政府均意識到了信息完備、公開的政府機構數據庫的必要性,但是整合各類數據庫中的信息(乃至整合網絡信息)、提供內容服務的信息池仍是新鮮事物。在信息產業相對發達的美國,已經有頗具實力的大型企業從“云計算”產業入手,建立這種“包羅萬象、無所不能”的信息池,并且得到美國相對完善的各種數據庫支持,最典型也是最具優勢的就是以谷歌為代表的內容服務型企業。谷歌的主要業務是 “廣告”,該業務貢獻了絕大部分營業收入,而廣為人知的搜索引擎服務、安卓操作系統等等只是嵌入廣告的載體。雖然目前廣告之外的業務盈利能力受到質疑(例如安卓系統),但谷歌并無放棄的意向,甚至進一步拓展至“可穿戴設備”(如谷歌眼鏡)領域,其原因就在于谷歌的服務內容(特別是依托云計算的多樣化、可分割服務)正在急速擴張,需要通過搜索引擎、操作系統、可穿戴設備等業務對信息的感知和獲取能力建立起龐大的信息池,成為未來泛在生態系統中的“核心”。目前,無論是在軟件開發上具有優勢、擁有獨特云算法乃至操作系統的微軟或雅虎,還是對產業鏈控制力極強、擁有硬件開發能力的蘋果等,都不具備谷歌那樣強大的數據儲備和開發實力,我國現有的各類“平臺”則更遜一籌。為了彌補市場內企業實力的不足,更需要政府集中力量,建立起信息完備、內容公開、管理規范且具備一定服務功能的信息池平臺,引導平臺企業通過政府信息池進行連接、整合、進化,成為具備與谷歌等先行者競爭能力的“新產業生態系統”核心。

(二)進一步完善信息標準建設,維護信息安全和知識產權權益

完備、安全的信息標準是新產業生態系統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模塊之間的互聯互通依賴于相互兼容的標準化“接口”,掌握完備的信息標準話語權是控制生態系統準入門檻的關鍵。由于新產業生態系統,特別是其核心平臺(包括企業私有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具備極強的“可擴展”能力,能夠兼容各類“模塊”的需求),依賴公開、標準、安全的網絡環境。建立新產業生態系統需要在網絡大環境中形成規范、統一的技術、行為、管理標準,特別是要極端重視信息的安全(不僅是傳統意義上控制病毒、堵住“后門”,保證信息在傳輸、使用過程當中的安全,更要注意在新的巨量數據環境下特別是采用云計算技術時信息的儲存安全,不能因為算法問題或軟件漏洞出現信息丟失、信息相互污染、信息泄露等問題)。另外,在復雜的信息產品和信息化服務層出不窮的條件下,需要進一步明確信息知識產權的所有者權益,提高市場對付費軟件、付費服務的認同,保證參與者(特別是新產業生態系統中存在大量的個人開發者)能夠獲得合理回報。

(三)引導制造業企業進行信息化功能拓展,融入新產業生態系統

目前,許多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未來泛在的信息網絡環境認識還不夠充分,并且對通過信息化功能拓展實現升級的路徑抱有疑慮,因此市場本身的滯后性比較明顯。政府可以通過試點市場上已有的先行企業(例如海爾、華為等)和先行產業(例如智能家居、智能電網等),起到示范與帶動作用,鼓勵制造業產品融入不斷延伸的泛在信息網絡,進行功能拓展,并最終成為新產業生態系統的“模塊”。另外,要吸取以往許多制造業當中出現的重復建設、產能過剩、惡性競爭現象的教訓,少用、慎用補貼、貸款、稅收等財政、金融政策工具,而是采取在社會上廣泛宣傳、推廣信息化知識,在各行各業培養具備信息技術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制造業企業提供基礎的信息化模塊,建立更完善的社會保障網支持個人創新,并將個人創新納入產-學-研結合的研發體系當中等措施,形成新產業生態系統產生的支持性環境。

①Gantz J, Reinsel D: The digital universe in 2020: Big data, bigger digital shadows, and biggest growth in the Far East.IDCiView:IDCAnalyzetheFuture, 2012, p.1-3.

②Aronson J D. Peter B. Seel: Digital Universe: Th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 Revolu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 2012, 6, p.3.

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北京:《互聯網天地》, 2013年第10期,第22~24頁。

④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 《2012年信息通信業發展的6個50%》.http://www.catr.cn/kxyj/catrgd/201306/t20130603_935724.html。

⑤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計算機安全資源中心(CRSC)標準定義.http://csrc.nist.gov/publications/nistpubs/800-145/SP800-145.pdf.

⑥Fraunhofer IAO: Report http://www.iao.fraunhofer.de/lang-en/technology-innovation-management/1130-industry-4-0-china-moves-into-the-fast-lane.html.

⑦Fraunhofer IAO :AnalysisofIndustry4.0 in China http://www.iao.fraunhofer.de/images/iao-news/chinese-patenting-activities.pdf.

參考文獻

[1]王豐:《人口紅利真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嗎?》,北京:《人口研究》,2007年第31卷第6期。

[2]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北京:《經濟研究》,2010年第四期。

[3]蔡昉:《中國的人口紅利還能持續多久》,北京:《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6期。

[4]車士義、郭琳:《結構轉變、制度變遷下的人口紅利與經濟增長》,北京:《人口研究》,2011年第2期。

[5]劉厚俊、王丹利:《勞動力成本上升對中國國際競爭此較優勢的影響》,上海:《世界經濟研究》,2011年第3期。

[6]馬颯、黃建鋒:《勞動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國的引資優勢嗎——基于跨國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北京:《國際貿易問題》,2014年第10期。

[7]劉保珺:《我國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成因的實證分析》,北京:《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8]江小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階段和新任務》,北京:《財貿經濟》,2005年第4期。

[9]林煒:《企業創新激勵:來自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解釋》,北京:《管理世界》,2013年第10期。

[10]譚力文、馬海燕:《全球外包下的中國企業價值鏈重構》,武漢:《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

[11]楊蕙馨、王海兵:《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制業企業的成長策略》,北京:《經濟管理》,2013年第9期。

[12]王茜:《中國制造業是否應向“微笑曲線”兩端攀爬——基于與制造業傳統強國的比較分析》,北京:《財貿經濟》,2013年第8期。

[13]卓越、張珉:《全球價值鏈中的收益分配與“悲慘增長”——基于中國紡織服裝業的分析》,北京:《中國工業經濟》,2008年第7期。

[14]戴金平、譚書詩:《美國經濟再平衡中的制造業復興戰略》,天津:《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15]孟辰、盧季諾:《對美國制造業振興計劃的初步分析》,北京:《國際貿易問題》,2013年第4期。

[16]黃順魁:《制造業轉型升級:德國“工業4.0”的啟示》,武漢:《學習與實踐》,2015年第1期。

[17]沈蘇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聯網概念模型與體系結構》,南京:《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第4期。

[18]梁柳云、王寧:《云計算產業發展現狀與策略研究》,南京:《科技與經濟》,2012年第4期。

[19]戚聿東、劉健:《第三次工業革命趨勢下產業組織轉型》,大連:《財經問題研究》,2014年第1期。

[20]韓軍:《三網融合下傳媒產業發展的路徑及對策分析》,北京:《宏觀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21]王海兵、楊蕙馨、吳煒峰:《價值鏈斷裂、新產業生態系統形成與我國企業全球研發》,北京:《經濟管理》,2014年第6期。

[22]芮明杰、劉明宇:《模塊化網絡狀產業鏈的知識分工與創新》,南昌:《當代財經》,2006年第4期。

[23]芮明杰、劉明宇:《產業鏈整合理論述評》,南京:《產業經濟研究》,2006年第3期。

[24]郝斌、任浩:《組織模塊化設計:基本原理與理論架構》,北京:《中國工業經濟》,2007年第6期。

[25]朱瑞博:《價值模塊整合與產業融合》,北京:《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8期。

[26]周振華:《產業融合:新產業革命的歷史性標志——兼析電信、廣播電視和出版三大產業融合案例》,南京:《產業經濟研究》, 2003年第1期。

[27]李曉華、劉峰:《產業生態系統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北京:《中國工業經濟》,2013年第3期。

[28]Lloyd M, Spielthenner D, Mokdsi G. The Smartphone Patent Wars.GriffithHackandItsPatentAnalystpartnerAmbercite, 2011.

[29]Chia T H. Fighting the Smartphone patent war with RAND-encumbered patents.BerkeleyTech.LJ, 2012, 27.

[30]Shaver L. Illuminating Innovation: From patent racing to patent war.WashingtonandLeeLawReview, 2012, 69(2012).

[31]Murakami Y. Technology spillover from foreign-owned firms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JournalofAsianEconomics, 2007, 18(2).

[32]Motohashi K, Yuan Y. Productivity impact of technology spillover from multinationals to local firms: Comparing China's automobile and electronics industries.ResearchPolicy, 2010, 39(6).

[33]Hirschman, A.O.TheStrategyofEconomic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34]Stevens G C.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calDistribution&MaterialsManagement, 1989, 19(8).

[35]Moore J F.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 1993, 71(3).

[36]Peltoniemi M. Business ecosystem: a conceptual model of an organization pop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mplexity and evolution.ResearchReport18,e-Business Research center,Tampere,2005.

[37]Katz M L, Shapiro C.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85.

[38]Belleflamme P, Toulemonde E. Negative intra‐group externalities in two‐sided markets.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 2009, 50(1).

[39]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TheRANDJournalofEconomics, 2006, 37(3).

[責任編輯潘莉]

作者簡介:王大林,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楊蕙馨,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濟南250100

[中圖分類號]F4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14X(2016)01-0015-11

猜你喜歡
信息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国精品自拍|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αv毛片| 国产91线观看|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欧美精品色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国产毛片一区|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98超碰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91亚洲免费|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国产视频a|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第一成年网|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色综合激情网| 欧美精品色视频| 性视频久久|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久久综合五月| 免费毛片a| 成人亚洲国产|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精品国产毛片|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日本91在线|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在线毛片免费| 97狠狠操| 国产AV毛片| 中文无码日韩精品| 国产新AV天堂| 一级福利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电影|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免费|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91高跟丝袜|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色综合天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www网站|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在线亚洲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