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力

近段時間我們全市高三師生聽到最多的詞是“適應”。何來適應?皆因改變。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南開高三的想法與做法,談談新高考的改變與適應,半期的成績與成長和家長的想法與做法。
一、新高考:改變和適應
2016年新高考命題由地方收歸教育部,很多地區都面臨考卷內容和結構的改變,讓新進全國卷省(市、區)的考生和家長都非常關注。教育部考試中心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都開了很多有關適應的研討會,討論如何去適應,又該怎么去備考?我個人認為首先要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誰去適應?
在適應2016年高考命題變化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想到誰要適應?我認為,新高考模式下適應的主體是學校管理團隊和教師隊伍。現在各校很多年輕的老師自己當年就是參加地方卷的高考,大學畢業以后進來教學生應考地方卷,這些老師以前在教學中沒有或很少用過全國卷,所以老師們更應研究全國卷的差異,并傳達給學生。然后才是學生、家長的適應。本屆高三應屆學生沒有經歷過地方卷,沒有差異對比;他們高三復習時只需參照地方卷,重建國考新坐標,適應國考新評價。
其次,怎樣適應和適應什么?
由于改變帶來的差異,學校的教學圍繞差異進行,在教學安排上突出差異,在平時練習中體現差異,任命題測試時對照差異,在話語體系里研究差異。
在教學安排上,我們突出階段側重和學科順序。全國卷強調命題考核的基礎性和綜合性。我們就首先抓基礎要求、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礎訓練和基本能力。其次,在學科順序上,我們突出綜合學科的適應。學校讓語、數、外學科作出階段調整,在自習輔導和課后答疑上為綜合學科讓步。新的高考,要求備學科在不同階段發力,南開講團隊精神,為了學生,為了安排更為科學高效,我們自習輔導和考前指導安排更為入格,體現了南開老師的奉獻精神,本屆高三更凸顯了——為了科學委屈了學科,為了大我委屈了小我。
自習輔導答疑學校安排除了有傳統意義上的門診(讓科任老師在辦公室等待學生解答問題)外,還有安排學科老師進班巡診,讓學科老師和班主任都多陪伴學生,觀察學生,主動走近學生,激發學生問題,讓師生們有更多的交流和陪伴。
在考試命題時,平時練習和月考命題一定要對照全國卷的差異;復習課課堂里要擯棄地方卷的話語體系,研究全國卷的“腔調”,課堂教學從說“方言”改說“普通話”。
在資源配置上,各省(市、區)考試院也會幫助考生適應全國卷。比如我們重慶市,重慶市考試院積累了十多年自主命題的經驗,重慶的自主命題也是在國家考試中心的指導下命制而成的。多年的命題使得重慶市考試院儲備了一批命題專家,原來因為地方自主命題,他們不能出面指導高三學生備考,現在他們沒有高考命題任務,可以動員起來,按照完整的高考全國卷命題結構來命制適應性試題,讓重慶考生適應全國卷的考法。預計2016年會有兩次適應性考試。第一次參考,同學們不要在乎自己會考出什么水平,各個學校之間也不進行統計和比較,關鍵在于適應。第二次考試將更接近高考,這個時候各個學校都會有數據統計,由學校進行分析,讓各個學校看到差距,爭取進步的空間。政府重視、學校配合,一定能夠幫助我們高三的孩子們順利度過適應期。
二、新認識:成績與成長
學校的月考和半期考試,跟高考確實有目標和任務的不同,作為南開中學,我們主要診斷問題,力求做到《道德經》里講到的測試“致虛極”,考后“守靜篤”。我們在命題教師大會上對校內階段考試的命題有四個指向:
1.為勤奮送去鼓勵。那些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的考生,應該在考試上體現出成績的進步。
2.為進步留足空間。不要讓孩子輕易得到滿分,全國命題考試后,更不能以2015年的成績為參照,平常的考試要比高考增加一定的難度,不要讓教師成為學生的天花板,不要讓高考成為教學的天花板。高考是你經歷了懂、會、對三個階段,就會接近滿分,而我們的目標要超越高考。
3.為逆襲提供機會。一次考試始終要考慮一些聰明靈活的孩子能因考試的不確定和靈活性,展示他的臨場能力。每次考試有些科目有些題目讓孩子覺得難受,這是平時考試的目的之一,就是磨煉他們的心理,為那些有學科特長的學生能夠有機會逆襲成為黑馬,讓有潛力的學生有一次成功登頂的機會。
4.為高考探索方向。也就是說每次考試都使學生適應,無論是考試環境、還是考試難度,一步一步接近真實的高考。
我們的高三會面臨大大小小的考試,這些考試就像一次一次的考前演練,我們要將考試和我們自身的成長結合起來,因為南開追求的是不功利的成績,我們高考追求目標:整體優秀,拔尖顯著,素質全面,特長突出。學生畢業收獲的不僅是高考,更多的是經歷高三帶給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意志磨練,學會順境的克制和逆境的堅韌,收獲的是幸福人生的方法。
對高三成績增長的看法,我借用三本書的書名談談高三成績增長的規律,讓我們理解和體會孩子的成長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四大因素制約起飛
第一本書是《經濟增長的階段》,作者考察了世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把經濟增長分為六個階段,從傳統社會經過創造起飛前的條件,到起飛和走向成熟社會。我要借鑒經濟發展起飛階段的四個條件:
1.投資率高。高三的成績增長也是如此,依然是投入要大,勤奮是一種時間投入。新高考的競爭,表面上是投入時間長短的競爭,實質是賦予時間的內容的競爭。在這場時間的競爭中,南開中學并沒有隨大流,我們在時間投入的長度肯定比不上很多中學,但是我們可以在投入的內容和方法以及時間的管理上下工夫,最終贏在投入的效率。
2.要有成長領先的部門。同理,學生成績增長的重要保障就是我們的優勢學科。優勢學科可以穩定成績,還可以引導我們思考未來基于學科興趣和學科特長的專業選擇。
3.科技發明的應用。經濟增長得益于科技進步,高三學業進步也依賴于學習方法,科學的學法是成績起飛的保證。
4.適宜的環境。環境在高三學習中就是好的氛圍,要高三師生共同營造。
同學們在目前遇到的問題就是積累不厚、博觀不夠,約取不會,這三個問題制約了同學們成績的增長。考試和復習就是厚積薄發,薄到一張試卷用一年的時間去積累;高考命題無非就是博觀約取,知宗用妙。命題的老師肯定積累很厚,在命題時又只能選取很少,我們同學現在還沒有達到“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的境界,所以這本書的書名,就是讓我們能夠耐心地努力并相信自己的付出會有回報,因為成績的起飛往往就在意想不到的一刻發生了。
第二階段:認識到自己的極限
第二本書是1972年三個經濟學家合著的《增長的極限》,給當時資本主義的持續增長潑了冷水。他們認為因為資源稟賦有限,環境的制約,創新的制約,就是物理學中的過沖或過載,都會讓經濟增長達到極限。對于我們來說,任何學習成績增長都可能會遇到天花板,這個極限就讓我們冷靜下來一用自身的現有條件來定義我們自己的成功,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看待自己的成功,把成績的成功在人生成功比重很大的負擔降下來,我們可能心態會好一些。因為即便是相同努力,結果仍然是有差異的。有的同學還是覺得不服氣,用功的時間差不多,但是有的同學確實考得比我好,這個時候更要沉得住氣,因為在這個階段因為各種因素,甚至是運氣,都有可能促成了某一次考得好,要學會等待和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己。
第三階段:厚積薄發
又過了十年還有一本書《沒有極限的增長》。這本書極力強調技術進步可以改變單一增長模式,從依賴資源到依靠創新。學習也是如此,創新的方法結合情緒管理和志趣激勵可以讓我們突破瓶頸,達到我們能夠到達的頂峰。
三、家長角色: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高三學情座談會上,孩子們想給家長提的建議歸納起來的是“三多”:多傾聽,多溝通,多肯定。家長普遍的問題是和孩子交流時走不下神壇,放不下身段,成不了朋友。孔子早在《論語》中告訴我們:“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晦。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簡而言之,就是言語少過失,行為少后悔,和孩子相處就問題不大了。孩子有壓力,有時就想吐吐槽,他們也不指望我們解決什么問題,我們權當他們的情緒垃圾箱而已。但家長確有想像醫生一樣,既治身體又治心理。其實,即使是醫生,也像美國著名醫生在他的墓志銘中所說,醫生也只是“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撫慰”,我們何不松手放手直至目送呢?南開的高三,我們提出有一種付出叫陪伴。教師如此,家長如此。管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太上,下知有之”,就是孩子在需要我們的時候覺得我們都在。有我們物理與心理的陪伴,孩子們就能挺過一切困難,順利爬坡上坎。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