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送孫子孫女(以下統稱孫子)去幼兒園,再趕回家給要去上班的兒子媳婦做早餐,等他們都走了,便開始搞衛生、洗衣服,下午又去接孫子,做晚飯。這是一個幫子女帶孩子的中老年人的真實寫照,忙得甚至都很難有坐下來看看電視、好好休息的時間。但是這些身體上的辛苦,都比不上心里的苦,許多人不禁感慨:“我一門心思都是為了兒孫,為何卻總是‘吃力不討好?”
一方面,子女嫌我們孩子帶的不科學,另一方面,我們掏心掏肺地對孫子孫女好,可是孩子跟我們卻還是不夠親近。那么如何消除隔代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如何共同創建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呢?
讓孩子知道“聽誰的”
爺爺奶奶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定位,要知道父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讓孩子明確知道他究竟應該“聽誰的”。
當著孩子的面,爺爺奶奶也不要反駁自己的子女,要在孩子心中樹立規則,不讓孩子 “鉆空子”,否則他會不知道該聽誰的話。更不能跟孩子說“爸爸罵你就告訴奶奶”、“別怕,我不告訴你媽媽”這樣的話語,這會讓孩子產生欺軟怕硬的心理,也無法培養孩子的秩序感、規則感。
讓孩子知道“聽誰的”,孩子就不會覺得這個世界他(她)最大。跟孩子講道理時,孩子也更能聽得進去。
不跟父母“搶”孩子
3歲前是孩子形成穩定依戀關系的關鍵時期,爺爺奶奶應鼓勵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最大程度相處,切忌“爭搶”。
爺爺奶奶對孩子好,孩子自然會懂得感恩,但是無需問孩子更喜歡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這樣的問題。畢竟,爺爺奶奶能陪孩子的時間,始終沒有他們的父母陪他們的時間長,讓孩子和他的父母之間產生依賴感,有什么不好呢?
更何況,孩子的父母,就是我們的子女,我們為何還要跟自己的子女“爭愛”呢?
三代人溝通到位
爺爺奶奶不要認為自己是“過來人”,什么都懂。畢竟時代在進步,爺爺奶奶的教育觀念也應該與時俱進。還要多站在子女的角度考慮問題,對于非原則的問題不要太堅持自己的看法。
年輕父母扮演著子女與父母雙重角色,一定要抽出時間與孩子交流、與老人家溝通。千萬不要放棄自己職責,同時要做到尊重老人,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
和孩子更要好好溝通。其實,孩子是所有問題中最關鍵的一點,因此,要跟孩子說:“多理解父母因為辛苦工作,而沒有太多時間陪你們;多給爺爺奶奶一些愛,不要無理取鬧,更不要兇爺爺奶奶。”
大家交流時,都要注意方式方法,說話聲音小一點,語言溫和一些,坐下來慢慢談不是挺好的嗎?
其實,爺爺奶奶帶孩子也有一些年輕爸媽不具有的優勢。比如說,在撫養和教育孩子方面,爺爺奶奶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尤其在孩子生病時,爺爺奶奶更清楚應該怎么樣去做,并且不會像沒有經驗的年輕父母那樣,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慌了手腳。而且,我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
隔代教育是老人、子女、孫子三方的事情。無論什么時候,三方都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爺爺奶奶把心態放平和,子女對父母多些理解,孩子給爺爺奶奶更多的愛和溫暖,這樣三代人就能共同營造一個健康、輕松、幸福、美滿的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