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楠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品管圈活動在連臺手術器械處理質量提升中的應用
許楠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天津 300060)
品管圈;連臺手術;處理時間
品管圈活動小組,簡稱QCC小組,“在生產或工作崗位上從事各種勞動的職工,圍繞企業的經營戰略、方針目標和現場存在的問題,以改進質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質和經濟效益為目的組織起來,運用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開展活動的小組”[1]。近年來隨著醫院的發展,就醫患者的不斷增多,手術量也陡然增加,我院日均手術量由原來的80臺左右提高到140臺左右。在有限人力物力的基礎上,手術室如何高效安全的運轉,以提升外科患者的周轉,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提高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而連臺間隔時間的長短是評價手術間使用率的重要指標之一[2]。我院于2014年4月成立QCC小組,圍繞“縮短連臺手術器械處理時間”的課題開展活動,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匯報如下。
2014年2至3月手術室承接連臺手術共計2314臺,間隔時間平均為35 min,調查分析手術銜接的各個環節發現:麻醉拔管送患者出室平均4.7 min,處理手術器械平均13.8 min,做衛生平均1.5 min,手術間層流15 min(規定時間無法改變)。其中連臺手術器械處理時間較長,平均達到13.8 min(828秒),是造成連臺手術時間間隔長的主要環節。
2.1 成立QCC小組 2014年4月成立QCC“天使魔方”小組,其中組長1人,組員7人,另設輔導員1人(由護士長擔任)。按照品管圈活動的基本程序進行活動。
2.2 調查連臺手術器械處理環節現狀 包括術間整理器械、器械打包、裝車、運送器械到處置室、與供應護士清點、對器械初消、再次整理器械、推車回到手術間。本小組于2014年4月期間對各個環節所需時間進行了調查(表1),其中器械護士與供應護士清點及運送器械往返耗時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表1 改善前連臺手術器械處理平均耗時情況
根據癥結并參考自身能力,設定目標值為296秒,其公式為:目標=現狀-(現狀×癥結×圈能力)=828-(828×80.43%× 80%)=295.2
2.3 原因分析 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針對排隊與供應護士清點耗時長及運送器械往返耗時長2個主要癥結進行現場查看和分析,查找到7個要因,并確認了制度中未明確清理時機、流程不便捷2個真因。
2.3.1 制度中未明確清理時機 小組成員通過現場及制度查看,外廊敷料、垃圾的堆積影響器械護士推車通過,衛生員清理的頻次及時機已不能應對現在的手術量。
2.3.2 流程不便捷 小組成員通過現場查看,供應護士不能隨時在器械處置室等候,及時與器械護士清點;當手術集中結束時,器械護士排隊等候清點,浪費大量時間;現有流程已不能應對現在140臺的手術量亟待科學優化。
2.4 制定對策并實施
2.4.1 完善制度,及時檢查監督
2.4.1.1 完善制度 規定衛生員在9:00~17:00內每2 h清理外廊敷料、垃圾1次,做到“勤巡視,及時清”,保障外廊的整潔通暢。如有垃圾外泄等情況及時通知衛生員進行衛生清潔。
2.4.1.2 設置檢查表 設立收集敷料的檢查表,包括清理時間段、收集人員姓名、檢查人員姓名等,由衛生員主管負責檢查簽字,護士長各組長不定時抽查。
2.4.1.3 規范醫護人員操作規程 規范醫護人員術后敷料、垃圾臨時存放位置。為便于操作,每個手術間外廊門口均設有專用污衣袋及垃圾筐,防止亂丟亂放,占用通道阻礙器械轉運。
2.4.2 改進工作流程及利用現代化手段溝通追溯
2.4.2.1 精簡器械處理流程,器械統一處理 將供應護士與器械護士清點環節改為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清點,清點無誤后將器械打包好放置在電刀車下層,并在外廊門窗上懸掛 “笑臉”標志以提示供應護士室內有需要處理的器械。供應護士定時上門收取掛有“笑臉”標志手術間內的器械,做到統一收取,統一清點,統一初消,統一清洗。
2.4.2.2 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及時溝通 手術間設有面板集中系統,手術間與各個協助崗位及各科室均能做到一對一直接溝通,如特殊器械、精密器械與單包器械或特殊加急處理器械,手術間護士可通過面板電話及時告知供應護士,做到供應護士上門清點收取。供應崗位與護士站之間配有對講裝置以及語音播報系統,如電話無法溝通可通過對講、廣播及時告知。
2.4.2.3 完善追溯系統,保障安全 保障器械相關信息確認,確保安全,每份器械包內都放置有“追溯牌”。追溯牌上標有患者信息、手術間號碼、手術時間、器械名稱、器械與巡回護士姓名,外包裝標注手術間號碼。供應護士收取器械時,如無包內外標識將不收取器械。供應室統一清點器械后,如發現器械不全或缺損等問題,能夠第一時間通知使用的手術間,并進行無懲罰式不良事件上報制度。登陸網絡不良事件上報系統進行自行上報,定期科內總結通報全員知曉以示警示。
將QCC活動前后連臺手術器械處理耗時進行t檢驗。見表2。
表2 QCC活動前后連臺手術器械處理耗時比較(s,±s)

表2 QCC活動前后連臺手術器械處理耗時比較(s,±s)
組 別 n連臺器械處理耗時 t P QCC活動前QCC活動后50 46 827.88±108.43 144.39±48.88 39.23 0.00
4.1 開展品管圈活動有效縮短連臺手術器械處理時間,促進手術間高效運轉。手術室的配置和成本日漸昂貴,而外科手術也越來越專業化和復雜化,因此,臨床科室對手術的空間和時間的競爭也就變得非常激烈[3]。本組通過分析手術銜接過程,找出耗時的2個關鍵問題 “排隊與供應護士清點器械”、“往返運送器械”,通過制度明確,流程再造,使連臺手術銜接時間由原來(827.88±108.43)秒降低到(144.39±48.88)秒,平均縮短了684秒(11.4min),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進而證明本次活動的有效性。活動后2014年手術量比活動前2013年增加2 709例,增長率為10.98%,而手術銜接時間的縮短有效保障了手術間的高效運轉。
4.2 開展品管圈活動提升手術器械使用周轉率 通過對現有連臺手術器械處理流程的改變,由原來器械護士與供應護士清點改變為器械護士與巡回護士清點,避免了人力資源浪費。流程的改變并沒有改變器械處理的質量和安全,反而“笑臉提示”使普通器械更快速進入流通環節,術間面板集中系統、對講語音系統使精密特殊器械有了最大化的保護和流通運轉,“追溯牌”的使用保障了每份器械各個環節的完整性和可查性。手術銜接環節的改變,使手術室在人員,器械不變的基礎上,利用、優化現有資源配置,縮短連臺手術等待時間,提高器械使用周轉率。
4.3 品管圈活動提高了圈員的工作熱情、個人表達能力、創造性思維、責任與榮譽感,提升團隊凝聚力。在活動中運用頭腦風暴法,每位成員均產生了更高的工作熱情、激發出巨大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才得以順利找出問題的根源,在眾多的方法中篩選出最佳方案,最終獲得成果。整個過程使護士的自我價值得到體現,管理意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4]。
〔1〕王雅君,孔瑩,連歡.品質圈活動在提高手術器械缺損追溯準確率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5,23(1):58-59.
〔2〕李莉,徐志芳,王梅新,等.手術室上班至首臺手術開始間隔時間與連臺間隔時間的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3,23(8):63-66.
〔3〕 許玲玲.改進流程管理以提高手術室工作效率的實踐與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163-164.
〔4〕王潔,佘濱虹,周琳,等.品管圈活動在ICU中心靜脈導管固定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5,23(5):451-452.
(2015-08-20收稿,2016-06-02修回)
R473.6
B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6.031
1006-9143(2016)06-0535-02
許 楠(1981-),女,護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