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雙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通腑瀉濁法中藥保留灌腸預防甘露醇腎損害操作優化研究*
張燕雙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 300150)
目的:觀察通腑瀉濁法中藥保留灌腸前行清潔灌腸,預防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靜滴甘露醇引起急性腎損害的臨床效果。方法:將納入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均接受50 mL的通腑瀉濁法中藥灌腸,每日1次,連續使用10 d。觀察組患者先行清潔灌腸后再行中藥保留灌腸,對照組僅行中藥保留灌腸。通過檢測治療前、治療3 d、5 d、7 d和治療10 d時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進行急性腎損害療效評估,并對灌腸液平均保留時間進行比較。結果:兩組腎損害發生率無差異(P>0.05)。治療7 d及10 d時觀察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接受灌腸后藥物停留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腑瀉濁法中藥保留灌腸前行清潔灌腸,能有效地預防甘露醇腎損害,同時可延長藥物在體內的保留時間,減少患者的不良反應。
通腑瀉濁法;中藥灌腸;缺血性腦卒中;甘露醇;腎損害
甘露醇是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腦水腫的首選脫水降顱壓藥物[1],但其導致急性腎損傷的副作用影響了藥物的使用,增加了治療難度。通腑泄濁方灌腸液保留灌腸可有效預防甘露醇引起的急性腎損害[2-4]。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長期臨床護理經驗,進一步優化中藥保留灌腸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納入病例均來自我院腦病針灸部2013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5]。納入標準:①年齡60~80歲;②發病72 h以內;③尿常規中白細胞、尿蛋白、酮體正常,BUN不超過正常值上限的20%;④無腎病史;⑤存在甘露醇使用指征;⑥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嚴重痔瘡;②排便失禁;③有直、結腸手術史;④合并嚴重原發性疾病;⑤依從性差。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既往病史等人口學資料基線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
2.1 基礎治療 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5]予內科基礎治療。予甘露醇注射液 250 mL靜脈滴注q8h,5 d后可改為125 mL靜脈滴注q8h,連續使用10 d。
2.2 通腑瀉濁方灌腸液保留灌腸 兩組均采用50 mL的通腑瀉濁方灌腸液保留灌腸治療,每日1次,連續使用10 d。通腑瀉濁方藥物組成:大黃30 g,槐花30 g,蒲公英30 g,煅牡蠣45 g,丹參30 g等。
2.3 操作方法 觀察組在保留灌腸前先給予清潔灌腸。清潔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 (對便秘的患者先給予甘油合劑110 mL灌腸),然后用0.1%~0.2%皂水200 mL對患者進行清潔灌腸,直到排出的液體澄清為止。然后進行中藥保留灌腸,協助患者取左側臥位,褪褲至膝部露出臀部,臀部移至床沿,雙腿微屈曲,臀下放置一次性尿墊,臀部墊一次性枕頭抬高10 cm,注意保暖,露出肛門,打開灌腸器,同時將已經準備好的中藥灌腸液倒入灌腸袋中排盡空氣。在灌腸管的前端涂層石蠟油,并將其緩慢地插入到患者的腸腔內約25~30 cm的位置(到達乙狀結腸處)。藥液溫度39~41°C,以每分鐘40滴速度滴入。同時觀察患者的反應。完成后讓患者選擇舒適的臥位,并觀察患者耐受程度。囑患者盡可能忍耐,保留30 min后排出藥液。對照組除無清潔灌腸外,其灌腸方法同觀察組。
2.4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于治療前、治療3 d、5 d、7 d及治療10 d時檢測SCr、BUN、CysC、β2-MG。療效評定方法:SCr升高≥26.5 μmol/L(0.3 mg/dl);或Scr升高超過基礎值的1.5倍及以上;或尿量減少<0.5 mL/(kg·h),且時間持續6 h以上,作為急性腎損害的評價標準。
2.5 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表、百分率描述;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以P<0.05作為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 見表1。
3.2 兩組患者急性腎損害發生情況 觀察組脫失5例 (2例病情加重死亡,1例中途轉院,2例依從性差),出現急性腎損害3例12.00%;對照組脫失患者3例(2例病情加重死亡,1例自動出院),出現急性腎損害8例29.63%。兩組發生率比較χ2= 2.419,P=0.12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UN、SCr、CysC、β2-MG對比 入組時兩組患者BUN、SCr、CysC、β2-MG水平情況類似 (P>0.05);治療3 d、5 d時,兩組患者BUN、SCr、CysC、β2-MG水平未見明顯性差異(P>0.05);治療7 d及10 d時,觀察組患者BUN、SCr、CysC、β2-M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表3。
3.4 兩組患者灌腸液在腸腔內保留時間 觀察組患者灌腸液平均保留時間≥30 min者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各組患者治療過程中BUN、SCr比較(±s)
BUN(mmol/L)組別n SCr(μmol/L)入組 3d 5d 7d 10d 入組 3d 5d 7d 10d觀察組對照組25 27 5.74±1.33 5.81±0.94 6.24±1.52 6.74±1.06 7.01±2.03 7.81±1.95 7.12±1.96 8.35±2.07 7.22±1.91 8.57±2.48 68.52±11.67 69.07±9.10 73.67±13.81 76.05±10.81 79.03±18.48 87.11±19.05 80.85±18.32 92.10±20.58 82.50±18.16 95.71±24.19 t P 0.240 0.811 1.407 0.165 1.491 0.142 2.159 0.036 2.151 0.037 0.206 0.838 0.708 0.482 1.579 0.120 2.060 0.045 2.200 0.033
表3 各組患者治療過程中CysC、β2-MG比較(±s)

表3 各組患者治療過程中CysC、β2-MG比較(±s)
CysC(mg/L)組別n β2-MG(mg/L)入組 3d 5d 7d 10d 入組 3d 5d 7d 10d觀察組對照組25 27 0.68±0.11 0.68±0.09 0.71±0.13 0.75±0.11 0.75±0.19 0.86±0.19 0.79±0.18 0.91±0.22 0.83±0.18 0.98±0.26 1.48±0.23 1.48±0.19 1.55±0.23 1.63±0.19 1.64±0.29 1.78±0.32 1.70±0.25 1.87±0.31 1.77±0.23 1.94±0.34 t P 0.025 0.980 1.113 0.271 1.935 0.058 2.016 0.049 2.504 0.016 0.105 0.917 1.339 0.186 1.642 0.107 2.064 0.044 2.097 0.041

表4 兩組灌腸液在腸腔內保留情況
3.5 不良反應觀察 觀察組5例患者在清洗灌腸時,出現上腹部不適感,在保留灌腸時,2例患者不能耐受,其他無不良反應;對照組11例患者插管時出現肛門脹痛不適,有9例患者出現肛門下墜感,不能耐受。
中藥灌腸療法屬中醫外治法,遠在漢代已有記載,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諸多學科,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通腑泄濁方灌腸液保留灌腸能有效預防甘露醇引起的急性腎損害[2-4],并對已造成腎損害患者具有治療作用[6],為臨床提供了一種經濟實惠、操作簡便、實用有效的預防措施[2]。傳統中藥保留灌腸是將藥液保留在直、結腸,不進行清潔灌腸,灌腸液進入腸腔后與腸內容物混合,可造成藥液稀釋;同時腸內容物占用腸道容量,可增加腸腔內負荷,灌入藥液容易外溢,會影響灌腸液在腸腔內保留的時間及藥效的發揮。
結果顯示,優化的灌腸方法,可能較傳統中藥保留灌腸法,能夠更有效地預防甘露醇腎損害,兩組間比較雖無統計學意義,但在今后研究中,可加大樣本量,以進一步評價其療效。在預防性使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3 d、5 d時,兩組患者BUN、SCr、CysC、腎功能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根據臨床經驗,這與腎損害發生初期腎功能指標升高幅度較小相關。治療7 d和10 d時,此階段腎損害指標升高幅度較大,兩組各指標水平差異加大,觀察組BUN、SCr、CysC等腎功能指標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優化的灌腸方法可更好的預防腎功能損傷指標的升高。觀察組患者灌腸液在腸腔內平均保留時間較長(P<0.05),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合理地增加藥物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可更好地發揮局部用藥效應,提高了藥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好地起到直腸透析作用,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的意義。就其保留時間與臨床療效的相關性,有待進一步系統研究。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2〕潘東,陳可為,白慧梅,等.通腑瀉濁法灌腸防治急性腦梗塞后甘露醇腎損害臨床療效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2,23(12):3072-3074.
〔3〕陳可為,白慧梅,郭家奎,等.通腑瀉濁方灌腸預防甘露醇腎損害22例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35(12):855-857,861.
〔4〕張燕雙,白慧梅,孫熙罡,等.不同濃度中藥保留灌腸對預防甘露醇腎損害的臨床療效觀察[J].天津中醫藥,2014,31(7):395-398.
〔5〕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2):146-153.
〔6〕張瑜,趙迎春,潘曉春,等.甘露醇導致腦出血患者腎損害的早期診斷[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2,11(10):737-739.
(2016-06-13收稿,2016-09-21修回)
R248
A
10.3969/j.issn.1006-9143.2016.06.039
1006-9143(2016)06-0547-02
*天津市中醫藥管理局中醫中西醫結合科研課題(13096)
張燕雙(1972-),女,副主任護師,護士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