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甜 南京園林綠化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江蘇南京 210037
道路景觀提升改造設計初探
——以淮安市淮安區有軌電車沿線景觀提升設計項目為例
文/王甜 南京園林綠化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江蘇南京 210037
通過對淮安市淮安區有軌電車沿線景觀提升設計項目的綜合分析,探討了城市更新中道路景觀提升改造的方向與對策,以期為今后類似項目的設計提供參考與借鑒。
城市更新;道路景觀;改造提升
城市道路,作為整個城市的脈絡,是整個城市的景觀框架,展示了城市獨特的魅力與形象。隨著城市化改造的進一步加快,以及人們對城市生活環境的日益重視,現有的道路景觀已不足以滿足功能及景觀上的需求,道路提升改造在持續進行中。道路的提升改造涉及到多層次、多方面的問題,作為園林景觀工作者,需要多方協調,重點關注景觀層面的問題。
1.1 項目背景
淮安市現代有軌電車一期工程是支撐淮安東拓南連發展戰略,推進城市發展主軸快速發展的快速客運公交線路;是啟動淮安快速公交系統建設,落實公交優先,滿足交通需求,構建骨干公交系統的重要途徑;將推進運河文化長廊的建設,支撐淮安市打造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生態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1]。
淮安市現代有軌電車一期工程中,淮安區段內電車線路總長約12.5公里,涉及翔宇大道與楚州大道兩條道路。翔宇大道位于江蘇省淮安市市區與楚州區之間,是市區往返楚州區的主要道路,本案涉及范圍為3.3公里;楚州大道位于淮安市淮安區,為淮安市主要道路之一,本案設計范圍全長約4.7公里。兩條道路交通便利,人車流量較大,周邊用地以居住用地和商業用地為主。本案借有軌電車項目建設的契機,結合周邊環境條件,通過對城市道路景觀的合理提升改造,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景觀大道,以展現淮安的特色人文。
1.2 項目特點
淮安有軌電車的引入滿足了交通需求,促進了周邊的發展,其沿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發展遠景較好。目前道路沿線的開放景觀之間缺少聯系與個性,景觀的處理手段較為貧乏;建筑風格較為單一,缺少垂直綠化,美觀性與生態性不足;道路沿線對淮安歷史風貌的展現較弱;環保生態措施不足。
1.3 設計理念
翔宇大道與楚州大道作為淮安區的重要道路,是塑造淮安區形象、展示城市特色的重要地段,因此,結合周邊現狀,提出整合與更新的設計理念。
1.3.1 整合
道路景觀的整合包含三個方面:1)現狀用地的整合:對于有軌電車項目建設所影響的綠地紅線變更等問題進行統一規劃調整,充分利用現有綠地資源,在合理的位置適當增加綠地面積,以形成道路沿線序列化的景觀節點;均衡道路景觀布局,形成以點帶線、重點突出的綠化景觀格局,在重點突出的條件下適當兼顧統一性,提升道路的整體景觀效果。2)現狀植物資源的整合:對于現狀的植被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考慮采用保留、移植、去除等策略,最大化場地原有資源的景觀價值。3)場地周邊歷史人文資源的整合:認知場地歷史文化內涵,將道路景觀與周邊環境有機融合,營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城市客廳。
1.3.2 更新
道路景觀的更新包含三個方面:1)對于地面設施、環境設施等破壞嚴重、影響景觀效果的部分,進行修復出新或統一更換,完善設施功能,統一設施的整體風格;以城市家具的理念配置小品與雕塑,提升城市品質。2)對于整合的景觀節點,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進行景觀更新,根據位置、面積、周邊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分層打造,打造成該路段的標志性景觀空間或是安全舒適的休閑空間。3)從植物的多樣、空間的立體分布上打造植物景觀,生態與造景并重,體現城市的品位,統籌考慮節慶環境布置。
城市道路景觀改造提升設計是一個綜合的系統工程,包含眾多城市功能、文化等元素,并且這些元素相互交織,因此必須先有一個清晰的設計方向來引領后續的設計工作[2]。
道路景觀是以“線”的形式連通景觀的各個“點”,通過對淮安市淮安區有軌電車沿線景觀提升設計項目的綜合分析,可以把城市道路景觀的提升改造分為“點”“線”兩個層次。
城市道路景觀中所指的“點”主要為道路兩側的街頭綠地,道路轉折點、交叉口處的道路綠地等,這些“點”狀綠地通過“線”的串聯,構建了完整的道路景觀。因此,在道路景觀提升改造中,通過對“點”與“線”運用不同的設計方法,可以更合理的組織設計思路,明確設計方向。通過“線”的統一性設計與“點”的差異性設計,使道路景觀在保持一定的整齊劃一的同時,又可突顯出個性特色,展示城市獨特的魅力與韻味。
通過對淮安市淮安區有軌電車沿線景觀提升設計項目的綜合分析,從總體功能及景觀定位入手,整合道路空間,可總結為四大項內容將城市道路景觀進行分項的改造提升。
3.1 線性空間的改造設計
道路景觀中的線性空間,主要包括行道樹、道路綠帶等的設計。行道樹作為道路景觀的主要要素之一,從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一條道路的主基調,完全否決現有行道樹品種從經濟、生態、社會影響等多方面角度來講,都不是最佳的選擇。因此針對行道樹的改造設計,一般建議保留原有行道樹,補植或換植長勢不好的部分樹木,以整齊劃一為評價標準。對于道路綠帶的改造設計,應在統一中尋求特色,通過植物的復合種植形式及季相變化,展示不同的道路景觀風格,提升綠化品質。
3.2 節點空間的改造設計
城市道路作為城市給人的第一印象,其重要節點,如轉折點、交叉口等的設計對于塑造城市形象至關重要。在改造設計時,應考慮將其打造成該路段的景觀門戶空間、景觀亮點或城市地標,突出城市特色,強化識別性。
針對城市道路沿線其他的街頭綠地,在改造設計時,應考慮如下幾點:1)街頭綠地除滿足人流通行與集散功能外,還應結合周邊環境劃分出休閑活動空間,滿足周邊民眾的使用需求以及供行人駐足休息。2)結合當地歷史人文特色,在豐富空間文化內涵、提升場地品味的同時,展現當地城市的人文內涵。
3.2 街頭陳設的改造設計
街頭陳設作為道路景觀的一部分,其改造應從三個角度入手:1)對現有設施統一維護出新或更換,以保持統一性;2)對缺失的部分,進行統一布置,完善設施功能;3)對于影響景觀效果的設施,如廣告牌、變電箱等,考慮與綠化景觀或雕塑小品的結合,以景觀化的手段提升道路的整體品質。
1)道路景觀與歷史人文的融合
將歷史文化融入道路景觀的設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記憶與個性文化,在道路景觀的提升改造設計中,運用多樣的表現手法,去打造不同的道路風采,以展現城市獨特的個性美。
2)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
海綿城市理念是近年來相當熱門的一個話題,在海綿城市理念中,城市道路雨洪管控占據著核心位置,如何將海綿城市技術合理高效的運用到道路景觀的改造提升中,也是目前一個值得深思與深入探索的難點以及亮點。
一個安全舒適、景觀優美的城市道路是人們對一座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城市道路景觀的改造提升,堅持以人文本、以自然為本的原則,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探求城市景觀中人與自然互利共生、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局面[3],力圖使改造后的道路舒適安全,且能為民眾提供一方空間。
[1]王惠鳳.淮安市現代有軌電車一期工程線路設計[J].工程建設標準化,2015,(9).
[2]李玲,王衍禎.城市更新中的道路景觀改造設計及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1):13011-1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