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略論道教內丹養生學中的“識神”*

2016-02-18 01:11:53王體曹麗娟
中國醫學創新 2016年21期

王體曹麗娟

略論道教內丹養生學中的“識神”*

王體①曹麗娟①

內丹養生學中的“識神”是相對于“元神”而言的,是指后天欲念、思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紛亂狀態的心神。從本體論上看,識神有氣質說和胞胎說兩種,即識神由氣質之性產生,嬰兒出生時識神入竅。識神的表現形態為妄念和魔境。識神藏于心。去識神的方法為虛靜、去除妄念。

內丹養生學; 識神; 妄念; 藏于心

First-author’s address:China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Medical L 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在道教內丹養生學看來,“識神”是和“元神”相對的一個概念。在內丹修煉中要極力摒除識神,讓元神顯現,如此才能招攝先天之氣。一旦識神發生作用,神意就處于雜亂狀態,妄念紛生,內丹修煉也就無從展開。

1 什么是識神

“識神”作為一個獨立的術語,大概最早由佛教使用,指心識、心靈,后被道教內丹養生學借鑒引入。《魏書·釋老志》稱:“浮圖,或言佛陀,聲相轉也。譯云凈覺,言滅穢成明道,為圣悟也。凡其經旨,大抵言生生之類皆因行業而起,有過去、當今、未來,歷三世,識神常不滅也。”[1]三國時代的康僧會編譯《六度集經》云:“深睹人原始,自本無生。元氣,強者為地,軟者為水,暖者為火,動者為風,四者和焉,識神生焉。”[2]認為識神是由地、水、火、風四者和合而生的。

及至北宋,內丹家張伯端提出“欲神”概念,是內丹養生學中較早使用類似術語的。其《青華秘文》云:“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元神者,乃先天以來一點靈光也;欲神者,乃后人所染氣稟之性也。”[3]以“欲神”與“元神”相對。南宋白玉蟾對“意”和“識”作了討論,認為意多貪欲、識多愛求。其《修道真言》說:“夫心之動,非心也,意也。神之馳,非神也,識也。意多欲,識多愛。去此二賊,真性圓明。不欲何貪,不愛何求。無貪無求,性如虛空,煩惱妄想,皆不為累。再加煉氣,金丹可成,神仙可冀。”[4]

至明代,丹經《性命圭旨》出現了“識神”概念,與“欲神”同義。《性命圭旨》之“八識歸元說”明確指稱:“蓋造化間有個萬古不移之真宰,又有個與時推移之氣運。真宰與氣運合,是謂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氣質之性者,識神也。故儒家有變化氣質之言,禪宗有返識為智之法。”[5]認為發現識神容易,去除識神困難,但無論如何,必須摒除識神,否則修煉難有長進。

在內丹養生學中,“識神”是指后天欲望、欲念、思慮以及由此引發的紛亂狀態的心神。這種所謂的紛亂狀態是相對于內丹修煉的具體程序而言的,合于當下的內丹修煉狀態的,處于澄靜無為、無思無慮的身心態,即是元神;否則就是妄念,就是識神在發生作用。

識神在內丹修煉狀態下外化為妄念、雜念;在平時表現為欲念,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低層次的感官欲望,還包括抽象思維等高層次的意識。《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6]五色、五音、五味、田獵、貨財等所引發的欲念即屬于識神。

2 識神的本體論

本質上,內丹養生學是一門有關人體健康的學問,是古人探索生命奧秘的成果,在不斷實踐的同時,歷代內丹養生者也試圖結合當時的哲學理論,給內丹養生學尋找本體論的支持,對于識神也作了同樣的努力。大體而言,識神在本體論上有氣質說和胞胎說兩種。

有宋一代,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的觀念廣泛流行。北宋哲學家張載認為人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天地之性是太虛之氣的本性,是純粹至善、沒有污染的;氣質之性則是人有了形質之后才有的,是有善有惡、善惡相混的,要將氣質之性返回到天地之性,即所謂“變化氣質”。丹經也借鑒此說,引入內丹理論,以天地之性與元神相應,以氣質之性與欲神相對,認為欲神即是氣質之性、氣稟之性。張伯端的《青華秘文》云:欲神者,氣稟之性也。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自為氣質之性所蔽之后,如云掩月。氣質之性雖定,先天之性則無有。然元性微而質性彰,如君臣之不明,而小人用事以蠹國也。且父母媾形而氣質具于我矣,將生之際而元性始入。父母以情而育我體,故氣質之性每寓物而生情焉。今則徐徐鏟除。主于氣質盡而本元始見,本元見,而后可以用事。無他,百姓日用,乃氣質之性勝本元之性。……以氣質之性而用之,則氣亦后天之氣也,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則氣乃先天之氣也。氣質之性本微,自生以來,日長日盛,則日用常行,無非氣質。一旦反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氣本微,吾勿忘勿助長,則日長日盛,至乎純熟,日月常行,無非本體矣。此得先天制后天而為用[3]。

這里的欲神即為識神,稱為氣質之性。認為氣質之性是后天之物,必須要返回先天,返回元性、本元,元神才能出現。也就是說,人自出生后,元神、天地之性被識神、氣質之性所掩蔽,要鏟除氣質之性,方可使元神發揮功用。這個過程也可以稱為丹家的“變化氣質”。

清代丹經《梅華問答編》也有論述,認為儒家和佛家所談性宗,與道家所謂性命雙修不相違悖。佛家所言之性,謂之本來真性,即性命之本源,也就是父母未生前面目,即《太極圖說》所謂無極之真。但到了后天,“一落知識,則性體光明掩蔽,若明鏡之被塵,澄源之泥渾。將機就機,無非是識神用事,是真性之混而為氣質也。”[7]清代托名呂洞賓的扶乩書《醫道還元》也稱:“在人稟天地之靈氣以生,當其未有形質之先,五行未判,已有一點真靈,渾然居中立極,此性命合一之初也。一自形質既成,五行判然,而性與命遂分為兩途。所以然者,五行判后,則分鎮各宮,水潤下而不復與火合,火炎上而不與水交,先天之水火合一,變而為后天判然兩途之水火。后天之火,是人之識神,凡一切識是識非、防危慮患等神明是也。后天之水,則精津血液是也。識神盡是氣質之性,精津血液,已屬陰濁之命,皆非本然性命之真。”[8]借用五行、先后天之說來闡述識神,認為識神是氣質之性,是后天的,要通過逆修而返歸于先天元始。

識神尚有胞胎之說。丹經認為識神是嬰兒出胞脫胎的時候,入于嬰兒孔竅,與元神相合,混而為一,此即識神之來因。

清代劉一明的《修真辯難》云:“后天之神,思慮之神。……男女交媾,精血融和,結為胚胎。……及其十月胎完,脫出其胞,落地之時,……后天之神亦于此而生,此神乃歷劫輪回之識神。”并稱,當嬰兒落地“哇”的一聲時,即是識神入竅之時,所以嬰兒落地,不“哇”者不能講話,就因為沒有識神入竅的緣故[9]。清代黃元吉《道德經講義》亦云:“到得血肉之軀既成,十月胎圓,呱地一聲,嬰兒落生,此時識神始具。”認為識神“乃人身精靈之鬼,萬劫輪回種子,必要五官具備,百骸育成,將降生落地時,然后精靈之魂魄方有依附。古人謂‘后天識神因有形魄而生’者也。”[10]清代李西月《道竅談》說:“夫人在胞胎時,只有一點元氣,并無呼吸之氣。及至十月胎全,脫離母腹,遂假口鼻之竅,外納天地之和,此呼吸氣之所以由來也。于是而思慮之神,亦緣此氣而進。借家為寓,奪舍而居。此神乃歷劫輪回種子,生時先來,死時先去,棄舊圖新,毫無休息者。赤子下地而先哭,蓋亦默著其輪回之苦也。迨其撫養漸成,識神用事,情欲纏擾,元氣日亡,并使呼吸之氣刻無停息,亦何慘也!”[11]

丹經認為識神是后天陰神,歷萬劫而不壞,在輪回而不息。認為“當人生之初,識神原與元神相合。及至二八,純陽之體一破,分而為二:先天氣散,后天氣發,識神用事,元神遁藏,久而純是識神當權,元神滅跡。其不死能生者誰乎?”[12]丹經認為修煉識神雖然可能產生一些神通,修出一些超出常人的功能,卻無法跳出三界外,不能超越生死輪回。

氣質說和胞胎說大概都是為識神尋找形而上的理論依據,是否真如其言,難以考察。

3 識神的表現形態

在內丹修煉過程中,識神是以妄念和魔境的形態表現出來的。在一般情況下,有思慮、念頭的身心態就是識神,即凡有不合于內丹修煉的當下身心和氣機狀態的意念產生,均屬妄念生,此時就是識神在起作用。

在修煉之初,如果煉己沒煉好,就是修養自己沒到位,有欲念、有思慮,即使合于社會流行的一般道德規范,也不足取。就會被識神所左右,當身中氣機充足時,就會像世間通常做的那樣去交媾將精氣泄出,或者即使不交媾也因欲念而耗散。清代柳華陽《金仙證論》說:“凡思慮有心,總是識神用事也。世人每遇身中燕機之生時,不知修煉,而行世法,則生人矣。亦有不交媾者,此暴而亦耗散。何故?燕既發動,不得其法,留歸本處,焉有不順化者耶?”[13]這是說一開始入手修煉,就是先修養,消減欲念,不讓識神起作用。

《梅華問答編》說:夫心者,非身中肉團之心,乃虛靈不昧之心也。為一身之主宰,故天君泰然則百體從令矣。……若忽起、忽滅,忽善、忽惡,一刻之間,無數念慮,雜亂紛紛,此妄念乃人心也。人心即人欲,是輪回之種子。若起滅之時,能察其善惡,審其是非,而有把握在動靜事物之間,辨其義利。在義者,即為天理;在利者,是為人欲。此天理乃道心也。……又有所謂天心者,乃天地之心,人心、道心之根本耳!夫心,一心也,何有天、人、道之別耶?蓋庶人心中所發,無非利欲之私,是以謂之人心。賢人君子所發,盡是正理道義,故謂之道心。若能心無其心,發無所發,但覺天理流行,惺惺寂寂,與天地之心渾為一體,以天地萬物之心為心,所以謂之天心。……修道之士將聲色貨利,一切障礙,掃除廓清,養得此中空空洞洞如明鏡然,至一陽來復之際,生機發動。蓋所動者,即天心之發見也[7]。

此處雖說有人心、道心與天心之分,實際上就是有念、無念的區別。不管人心還是道心都屬于念慮之心,務必要忘掉人心、道心,遣去一切思慮,空虛其心,才能去掉輪回種子,斷除識神用事。說到底,在實際修煉用功的時刻,有念慮的人心、道心都屬于識神,無念的天心才是元神。

當內丹修煉到較高階段時,如果各種貪念、欲望未除,就可能以種種魔境表現出來。如果心中有貪財的念想,就可以被富魔誘惑;如果貪戀女色,就可以入于色魔。對此《鐘呂傳道集》中有詳論,計有六賊魔、富魔、貴魔、六情魔、恩愛魔、患難魔、圣賢魔、刀兵魔、樂魔、女色魔十種魔境[14]。這是一般人可能會有的貪念,日常生活中會擾動心神,在夢中也會出現,而當修煉到較高層次、入靜較深時,這些魔境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

丹經認為即使修到了出“陽神”的境界,如果還有識神欲念,也會顯化為天魔。明代《丹道九篇》說陽神在未壯健時,“如嬰兒幼小,必憑乳哺,……或有天魔來試,亂我心君,故須出入謹慎,……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但天魔來試道行,抑且識神變現使然,總要保扶心君為上。”[13]如果識神依然存在,就不能貿然將陽神放出去,否則,欲念未凈,陽神出去之后,見到可動心之處還會動念,容易入于魔道。黃元吉說:“神未養老,出之太早,不免見物而遷,墮入魔道而散。……有為而為者,識神也;無為而為者,元神也。識神用事,元神退聽;元神作主,識神悉化為元神。此理欲之關,不容并立者也。若識神未化,猶難割斷塵情,一念不謹,即墮入于生死輪回也而不自知,所謂‘無量劫來生死種,癡人喚作本來人’是也。”[10]

丹經認為在入靜中所產生的各種景象、魔境都是由識神化現的,由于安靜了而變化種種形象,擾亂心神。元代王志謹《盤山語錄》明確地說:“修行之人靜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識神所化,因靜而現,誘引心君。……心欲遣識,識神尚在,便化形象,神頭鬼面,惑亂心主。”[15]清代《唱道真言》也說:“初學的人日日在動中顛倒,才上蒲團,六根俱寂,識神閑而無用,彼不耐靜,自然作孽起來,神頭鬼面,種種現前。”[16]

因此,丹經認為識神的摒除要貫穿于內丹修煉的全過程,否則,就會以妄念、魔境的形式不斷顯現。

4 識神藏于心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心藏神。主張“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17]認為心是生之本、神之變。《靈樞·本神》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18]而儒家孟子也說:“心之官則思。”[19]

道教內丹養生學提出不同看法,認為元神并不藏于心,而是居于頭部泥丸宮;居于血肉之心的是識神,即識神藏于下部的血肉心臟之中。

約出于魏晉的《太上老君內觀經》云:“太一帝君在頭,曰泥丸君,總眾神也。”[20]宋代曾慥編集的《道樞》云:“天谷者,泥丸之宮也。……斯元神之府也,谷神真一之至靈者也。”[21]李時珍《本草綱目》也認為腦為元神之府,其稱:“肺開竅于鼻,而陽明胃脈環鼻而上行。腦為元神之府,而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辛夷之辛溫走氣而入肺,其體輕浮,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溫中,治頭面目鼻九竅之病。”[22]李時珍曾作《奇經八脈考》,這里“腦為元神之府”的觀點有可能來自道教內丹養生學,而非西洋醫學。

清代丹經《太乙金華宗旨》則明確指稱識神居于心的部位。其言:“凡人投胎時,元神居方寸,而識神則居下心。下面血肉心,形如大桃,有肺以覆翼之,肝佐之,大小腸承之,假如一日不食,心上便大不自在,以致聞驚則跳,聞怒則悶,見死亡則悲,見美色則眩,頭上何嘗微微些兒動。……下識心,如強藩悍將,欺天君孤立,便遙執紀綱,久之太阿倒置矣。”[23]這里的“方寸”指頭頂泥丸宮,認為識神居于胸內心臟處,而各種欲念、情緒都與下面的心臟有關,即與識神有關。而中醫也認為心主情志,故識神與情感大有關聯。

近代中醫學家張錫純受道教內丹理論影響頗深,他本人也借鑒內丹修煉方法,練習小周天,認同元神在腦、識神在心的觀點。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說:“自古養生之家,皆以腦中之神為元神,心中之神為識神,元神者無思無慮,自然虛靈也;識神者有思有慮,靈而不虛也。然其所注重者在腦中元神,不在心中識神。”[24]他還將這種理論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并借用西方生理學來說明心腦之間有通路,認為心有四支血管通于腦,神明可以往來于心腦,心腦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長醒。

5 去識神的方法

在內丹養生學看來,元神是神的本體狀態、平靜狀態、本然狀態,就像平靜的大海一樣。識神是神的紛亂狀態。去識神的方法主要是虛靜、去除妄念,在打坐的時候無欲無念。道家一直強調虛靜,《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6]《莊子》也說:“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25]都強調虛靜無為,《莊子》還提出“心齋”、“坐忘”等摒除欲念的方法。

后世的道教內丹養生學承繼道家的傳統,認為若求長生,必須找到元神。《金丹四百字·序》即有明言:“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26]

要得元神,必去識神的塵封遮蔽。同時,認為這個過程不是一蹴即就的,會有一個練習的過程。由于元神被識神所遮蔽,就像明鏡為塵垢久封,所以要勤加磨洗。在找尋元神的時候,要平心靜氣,以平常心等待元神出現,不可急躁;否則,一急躁,雜念就起來了,就屬于識神了。黃元吉認為不能安靜打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打坐之前沒有將應該處理應酬的事情想清楚,打坐的時候就被這些事情牽掛著,這些都是識神,因此,他說:“由于未坐之時,未曾將日間所當應酬之事,如何區處,如何分付后人,一一想透,故上榻時,此心即為塵情牽掛,坐不終局也。非惟不能終局,且一段真機反為思慮識神牽引而去者多矣。諸子打坐之初,務于當行之事,一一想過,安頓妥貼,然后就坐,庶一心一德,不致于中攪擾焉。”[10-19]

最關鍵的是修煉之時須要無念,無惡念亦無善念,無憂慮也無思想,如此,才可能使識神退位、元神出現。張錫純對此也有闡述,他說:“愚生平訪道,幸遇良師益友指示法門,而生平得力之處,不敢自秘,……夫靜坐之功,當凝神入氣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謂神者,實有元神、識神之別。……靜坐者,當其凝神入氣穴時,宜用腦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識神。蓋用識神則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虛入渾,實有著跡象之弊。……用元神則工夫純置先天,有光明下濟、無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腦中無念之正覺也”。[24]他特別強調識神是從心中發出來的,凝神修煉時要用腦中元神,不用心中識神。

值得一提的是,百歲老人大多數都樂觀開朗,萬事想得開,知足常樂,隨遇而安,整天心平氣和,對生死看得開,也不刻意追求長壽,大概暗合去識神、無思無慮的身心態,所謂心境靜時身亦靜,從而起到了非常好的養生養身的功效。

[1]道宣.廣弘明集(卷二)//吳玉貴,華飛.四庫全書精品文存(7)[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240.

[2]康僧會編譯.吳海勇注譯.六度集經[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433.

[3]張伯端.青華秘文·神為主論//道藏(第4冊)[M].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

[4]白玉蟾輯.修道真言//藏外道書(第23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4:799.

[5]佚名.性命圭旨·八識歸元說//守一子編纂.道藏精華錄(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6]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7]薛陽桂.梅華問答編//藏外道書(第10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2.

[8]程雅君,程雅群.醫道還元注疏[M].成都:巴蜀書社,2008:411.

[9]劉一明.修真辯難(卷下)//精印道書十二種[M].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10]黃元吉著,蔣門馬校注.道德經講義 樂育堂語錄[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1]李西月.道竅談//徐兆仁.涵虛秘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20.

[12]劉一明.修真辯難(卷上)//精印道書十二種[M].臺北: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13]伍守陽,柳華陽.伍柳仙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14]施肩吾整理.鐘呂傳道集//徐兆仁.全真秘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47-48.

[15]王志謹.盤山語錄//道藏(第4冊)[M].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826.

[16]鶴臞子輯.唱道真言(卷四)//藏外道書第10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2:793.

[17]黃帝內經(影印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25-26.

[18]黃帝內經靈樞(影印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79.

[19]楊伯峻譯注.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1960:270.

[20]佚名.太上老君內觀經//藏外道書第9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2:334.

[21]曾慥編集.道樞·神景篇//道藏(第20冊)[M].北京、上海、天津: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出版,1988:654.

[22]李時珍著.錢超塵,溫長路等校.金陵本《本草綱目》新校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228.

[23]托名呂巖.太乙金華宗旨·元神識神章//藏外道書(第10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2:330.

[24]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25]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185.

[26]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藏外道書第6冊[M].成都:巴蜀書社,1992:159.

Research on Acquired Soul of Regimen of Taoism Internal Alchemy

WANG Ti,CAO Li-ju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1):144-148

Acquired soul relative to original spirit in regimen of internal alchemy refers to the acquired desire,thinking and the chaos of the mind.From the ontology,acquired soul is produced by temperament and enters empathy orifices when a baby is born according to temperament theory and births theory of acquired soul. Acquired soul’s manifestations are chaos mind and evil situation.Acquired soul hides in the heart.The way to remove acquired soul is to keep mind empty and quiet,removing the delusion.

Regimen of internal alchemy; Acquired soul; Chaos mind; Hiding in heart

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45

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項目(院本級第七批,自由探索項目)(ZZ0708114)
①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曹麗娟

2016-04-29) (本文編輯:程旭然)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日本www在线视频|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精品久久久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婷五月综合|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夜夜操国产| 午夜爽爽视频|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超级碰免费视频91|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激情亚洲天堂|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成人午夜久久| 四虎AV麻豆| 超碰91免费人妻|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91久久夜色精品|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 福利一区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国产毛片基地| 欧美精品影院|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免费三区|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毛片无码| 欧美日韩国产一级|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欲色天天综合网|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毛片网站在线看| 久视频免费精品6|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亚洲永久视频| 999精品视频在线| 视频二区欧美| 91久久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理论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