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顧問、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調研員 陳戰杰
有問有答對取土行為進行行政處罰必須嚴格對號入座
◎ 本刊顧問、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調研員 陳戰杰
問:
我縣發現了一起非法取土行為,但是該行為是發生在兩年以前了,這兩年內沒有繼續取土,該行為是否適用《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的規定?對該行為我們是否可以立案并給予當事人行政處罰?
答:
“非法取土行為”從土地管理角度看,取土破壞了土地表面形態,是在基本農田上取土、在一般耕地上取土、在自己或他人承包地上取土、在林地取土等,所造成的危害和后果都不同,應當區別對待。這種后果有三種情況,一是輕微的,二是達到違法標準,三是達到犯罪標準。
從礦產資源管理角度看,取土破壞了土地實體,受《礦產資源法》調整。取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自用的,一般不按違法對待;一種是出售的,按非法所得數額確定是否應當查處。這樣,取土行為同時受《土地管理法》和《礦產資源法》調整。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依照不同的法律規定對同一個違法行為的不同方面進行處罰,不是“兩次”的概念,不屬于“一事兩罰”。
從土地管理角度看。《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占用耕地建窯、建墳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礦、取土等,破壞種植條件的,或者因開發土地造成土地荒漠化、鹽漬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處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集體土地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規定:土地權利人以土地管理部門超過兩年對非法占地行為進行處罰違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處理。
《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所謂“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于如何計算土地違法行為追訴時效的答復》規定:對非法占用土地的違法行為,在未恢復原狀之前,應視為具有繼續狀態,其行政處罰的追訴時效,應當根據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從違法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破壞耕地的違法行為是否具有連續或繼續狀態,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根據上述規定,與占用土地建房一直處于違法狀態相比,違法取土行為已經停止兩年了,在這兩年中,政府部門并沒有發現,該取土行為自生自滅,依法不應當繼續追究和處罰。
從礦產資源管理角度看。一是取土自用的,《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國家對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實行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鼓勵集體礦山企業開采國家指定范圍內的礦產資源,允許個人采挖零星分散資源和只能用作普通建筑材料的砂、石、粘土以及為生活自用采挖少量礦產。根據該條規定,不得追究。
二是取土出售的,又分為兩種情形,即辦理了采礦許可證的,和沒有辦理采礦許可證的。對于辦理了采礦許可證的,按《國土資源部關于開山鑿石、采挖砂、石、土等礦產資源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第四條的規定,凡以營利為目的開采上述及其他礦產資源的單位、個人,均應按照礦產資源法及其配套法規的有關規定辦理采礦登記手續,領取采礦許可證;礦產品均應按照《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定》的相關條款繳納礦產資源補償費;對于沒有辦理采礦許可證的,屬于違法行為,但是,并非所有的違法行為都要予以處罰,《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一)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三)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四)其他依法從輕或者減輕行政處罰的。違法行為輕微并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處罰。
也適用《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
若不符合上述情形的,方可依據《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本文摘自《國土資源170個怎么辦》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