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競群
點染靈動妙手偶得——語文課融入古文字教學方法例談
蔣競群
在《例說在語文教學中滲入古文字知識的意義》一文中,筆者著力鼓吹滲入古文字教學的意義,以求得認同與響應。文章的標題所以用“滲入”實際上暗示了目前語文教學的不得已,即語文教學的重心還是在圍繞著高考轉,一切非高考內容都似在摒棄之列,故想別開一科,等于夢想;設一講座,如同割肉,唯“滲入”最為現實可行。本文試從此角度談一點經驗。
此一點實際上強調的是敏感靈活,善抓機會,于不經意中將古文字知識化入教學。而呆板刻意,則如緣木求魚或玩弄炫耀,皆為語文大忌。《陳情表》中“夙嬰疾病”的“嬰”,初學者都甚為陌生,不易掌握領會,此時正可讓古文字分析技術出場。“嬰”上為兩貝,下為一女。兩貝,實際上是表示一串有著各種漂亮貝殼的項鏈,加上一女,表示此項鏈戴在女孩的脖子上。今天熱帶地區的一些原住民仍然有此裝扮。因項鏈是圈在脖子上的,故可引申出纏繞。當然今天的主要意思是嬰兒,這也可以理解,小孩是家里的寶貝,從小就使勁打扮,包括戴項圈。《紅樓夢》里賈寶玉就戴著。這樣講解,聽的人感到有趣,教的人也感到欣慰。
如某次考到歐陽文忠公《梅圣俞墓志銘并序》中的句子:“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蓋非詩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很多同學把“窮”譯為貧窮。教師評講及此,可提醒同學,“貧”義符為貝,貝,古為一般等價物——錢幣,故“貧”之義在物質意義上的乏困(《說文解字》:“財分少也。從貝從分,分亦聲”);“窮”,繁體作“窮”,上為穴,下為躬,與物質財富之類無關,本義為“極”(《說文解字》):引申為困窘,蓋穴中天地有限,終不得施展)。如此一講,同學接受起來終究要好些。這可以叫做因題帶出,順勢而為吧。
可見,滲入,強調的是自然而然,見機行事,不必一板一眼。
“口手并施”,實際上偏在強調“手”,要你在適當的時候把原始的字形“畫”出來。如“即”與“既”。一畫之下,形象生動,形神具得。左為食器,右為人形,唯頭部突出一口字,“即”之人口對食器,為接近靠近之意,蓋往食焉。“既”之人轉過去,口朝外。說明已經吃好,要做別的事去了。故“既”有已經、完結之意。一畫之下,豈非“形神兼得”?
講蘇子的《赤壁賦》,及“七月既望”之“望”,其意是滿月,然要說清楚,不妨把甲骨文中的“望”字畫出來。甲骨文中,其字是一人立于地,仰頭而望月,此處的頭部突出一大大的眼睛,其余皆不見,以表示望的意思。金文訛“目”(眼睛)為“亡”,不見望意了。如此溯源一畫,意態可見了。由動詞望略作引申,自然可得滿月之意。
再如,“叔”有拾取的意思,學生不熟悉。碰到之后,如何爭取使他留下較深印象?“叔”是形聲字,左聲右形(義符),此時可抓住“又”這個義符,蓋“又”實際是手的象形,你可以畫出并以手型示意,是張手以取的態勢,如是當有較好的效果。
此處強調的是因形聯想,挖掘深意,使聽者神動而會心。“男”,《說文》:“大丈夫也。”從田從耒(力實際是耒——一種農具——的象形,而使用這農具得有力,故引申出力量之意),會意,我嘗借此勸男生要積極鍛煉身體,有肌肉有力量,又要有知識、有智慧。在古人看來“大丈夫”就得有力量,沒力量算什么“大丈夫”?故從耒。而社會已經發展,過去是農業社會,今天是信息社會,“大丈夫”的內涵應有所變化,“力”不僅在肌肉,尤在知識、能力,所以你必鍛煉身體,學好文化方可。
又如,要說清上一節所舉的“望”字,也是需要“遷想”的。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普通百姓照明常要感謝天上那輪明月,尤其是滿月最讓古人感激欣賞,過此則虧為弦月。古人或因此而定滿月為“望”。進而又視滿月為團圓之象征,又進而象征圓滿、美好。王建詩曰:“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可以為證了。
我想這樣處理大概可以算得上“遷想妙得”了。當然“植根記憶”似是想來如此,希望如此,是否確然,還是要學生說了算。
以上三點說滲透之法,不知能否得到首肯。然而,唯一可以自信的是,這是本人實踐中所得,并非無中生有,空穴來風。
需要補充的是,標題實有過于浪漫、灑脫之嫌,因為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實際上還是要付出點代價的。依筆者的經驗,你必須看點古文字方面的著作。筆者準備了《〈說文解字〉譯述》(李恩江、賈玉民主編)、《甲骨文字典》(徐中舒編)、《古文字釋要》(李圃、鄭明主編)等書,時時翻檢,庶幾于常見字有所了解,不然必滯礙不暢,捉襟見肘了。然而在許多人眼里古文字的閱讀分析實在過于單調枯燥,難以為繼,這的確是事實,故沒點興趣還真不能讀下去。而且光看并不濟事,多少還得動手寫寫,這就又多一分難度了。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天星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