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陽,張鳳清,方 軍
?
手法治療肩關節脫位并發癥的早期預防及護理
程俊陽,張鳳清,方軍
肩關節脫位是骨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在全身關節脫位中發病率最高[1]。肩關節屬球窩關節,其特點是活動范圍大而穩定性差,故較容易脫位,占全身四大關節脫位的40.1%。表現為:肩關節局部腫脹、疼痛、方肩畸形、活動障礙等。如第1次脫位后制動時間不夠、缺乏功能鍛煉或功能鍛煉時間不夠,容易發生肩袖損傷、繼發性凍結肩、習慣性肩關節脫位、肩關節周圍炎等并發癥[2]。因此,加強對肩關節脫位病人肩部情況的評估、判斷,密切觀察病情,及早發現和處理并發癥,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是提高治愈率、減少殘疾的關鍵。我院于2012年1月—2015年3月采用“上舉、內收、旋轉”法整復肩關節脫位60例,并通過加強對并發癥的早期觀察和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11歲~99歲(35.34±26.42)歲;病程30 min至5 d(3.46±1.21) d。病人均有肩部疼痛、腫脹、功能障礙,杜加氏(Dugas)征陽性,X線片均證實為肩關節脫位。
1.2治療方法
以右側肩關節脫位為例。病人臥于硬板床上,術者站于右側,先放松肌群,輕點肩前、肩后、肩井等穴。右手握住病人右手腕,左手向下輕輕按壓病人右肩,將患肢在牽引下徐徐向上舉至120°,并將患肢內收至病人頭部右側,用左手指將脫位的肱骨頭輕輕向外下方推頂;如為盂下脫位,醫者用左手指將脫位的肱骨頭輕輕向外上方推頂;如為后脫位,醫者用左手指將脫位的肱骨頭輕輕向前上方推頂,則肱骨頭由盂下出而滑入肩關節盂內。推頂肱骨頭之手明顯有復位感,搭肩試驗陰性,肩峰飽滿,則表示復位成功。對于脫位時間超過1周者,先做外旋再內旋,反復2次或3次,通過回旋打通肱骨頭的還納通道,避開其他軟組織的嵌頓,使脫位沿原路返回關節囊內,避免不必要的損傷[3]。
1.3評價標準
優:肩關節不腫,無疼痛,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可以持重及參加各種勞動,不再復發,X線片顯示肩關節位置正常;良:肩關節有輕微疼痛,關節功能恢復正常,能從事體力勞動,X線片顯示肩關節位置正常;差:肩關節仍腫痛,關節功能受限,不能持重,X線片顯示肩關節仍有脫位[4]。
2結果
本組手法治療后療效優57例(95%);良2例(3.33%);差1例(1.66%)。獲得隨訪58例,隨訪時間6個月至5年,平均隨訪時間44個月。手法復位后并發癥:肩袖損傷1例、繼發性凍結肩2例、習慣性肩關節脫位1例、肩關節周圍炎1例。無再脫位發生。
3并發癥的早期預防和護理
3.1肩袖損傷
本組發生肩袖損傷1例。原因為肩部摔傷及嚴重暴力砸傷肩部所致。表現為明顯的肩袖損傷體征,即肩部外展、上舉困難,或外展、上舉時疼痛,出現疼痛弧。護理措施:①體位護理。復位成功后患肢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帶吊于前臂,手法治療前患肩處于下垂狀態,患肢置于外展60°,前屈30°位,有利于固定后恢復患肢功能、減低關節張力。為提高病人對疼痛的適應能力,在病人平臥時于患肢下墊棉墊或軟枕。②患肢的觀察與護理。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和手指感覺、活動情況,手部是否腫脹等[5],保持適當的松緊度,發現患肢發生淤腫、麻木或者疼痛等情況,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本組1例病人復位固定第2天出現指端疼痛、腫脹、發紺、麻木、橈動脈搏動減弱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治愈出院。③功能鍛煉指導。復位固定后及時鼓勵病人做握拳、曲肘、腕等動作的鍛煉。鍛煉時可用健側手協助,由被動向主動漸進。
3.2繼發性凍結肩
本組發生繼發性凍結肩2例。發生原因主要與不能忍受疼痛和不能早期功能鍛煉有關。表現為肩關節外展無力、活動受限和肩峰下間隙疼痛。護理措施:①疼痛護理。疼痛是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及情緒體驗,術后24 h內給予心理疏導,通過病人的表情、體位、睡眠情況判斷傷口疼痛程度,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損傷早期局部制動,給予休息和冰敷,有利于減輕疼痛和腫脹。中期主要用熱敷、按摩、拔罐等。指導病人疼痛時運用轉移注意力或松弛療法等方法緩解疼痛,如聽喜愛的音樂、廣播等,以分散注意力,進行各種護理操作時動作輕柔,盡可能集中時間完成,有效地控制疼痛,給予藥物止痛,降低因疼痛引起的不良反應。②肩關節功能鍛煉。向病人詳細講述功能鍛煉目的、必要性、方法和注意事項等,早期關節內與關節外軟組織尚未形成粘連或有粘連尚未纖維化,鍛煉的難度不大。早期功能訓練有利于防止肌萎縮,減少肩袖瘢痕粘連,避免關節僵硬,避免肩關節周圍肌肉因缺少鍛煉、肌肉松弛導致關節無力和關節半脫位。根據病人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功能鍛煉計劃,促使病人自覺進行,堅持循序漸進原則,以免由于運動過度、過早鍛煉或鍛煉方法不當而出現習慣性肩關節脫臼。指導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具體從第4周開始,進行全面肩關節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6]鍛煉,指導病人徒手練習如下動作:①劃圓圈或做鐘擺樣前后、左右運動。即病人向前彎腰90°,使上臂自然下垂與地面垂直,活動上肢,順時針或逆時針在水平面劃圓圈?;顒臃秶尚〉酱?,每次活動 20次~30次即可,每日2次~3次,該方法簡單,由于沒有抗地心引力的作用,所以活動的幅度大,難度小,也不受客觀條件及地點的限制。②內收、內旋鍛煉。方法:患側手橫過面部去觸摸健側耳朵(肩內收,外旋);反臂摸腰,即用患側手指背側觸摸腰部(肩外展,內旋,后伸);患側手持1根長50 cm的木棍,放在背后向上舉起,健側手由肩部向上拉木棍并堅持幾秒鐘,以練習肩關節的內旋活動。以上方法每日練習2次或3次,每次20次~30次。此階段持續4周~6周。
3.3習慣性肩關節脫位
本組發生習慣性肩關節脫位1例。原因為運動過度、過早鍛煉或鍛煉方法不當所致。表現為肩關節脫位復位成功后又脫出。護理措施:①維持有效的固定。復位成功后,在腋下及上臂內側放置薄棉墊,將上臂緊貼胸壁用寬膠布條橫行粘貼固定,同時將患側手搭于健側肩上,用寬膠布條經患側肩峰與肘后環行纏繞使之成為肩肘固定帶,使整個上肢的重量主要由此寬膠布條承擔,避免因上肢的重力作用使肩關節再脫位。固定時間為3周。對復位后固定的方法、意義、目的和注意事項詳細說明,盡量取得病人和家屬的理解并主動配合。②固定后3周內進行肘、腕、指關節的鍛煉。及時鼓勵病人進行握拳、聳肩、曲肘、腕關節屈伸等動作的鍛煉,可用健側手協助,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逐漸推進。解除固定后,鼓勵病人主動進行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7],具體方法:病人彎腰90°,患肢自然下垂,以肩為頂點做圓錐形旋轉,范圍由小到大,并指導病人做手指爬墻運動、滑車帶臂上舉、舉手模頂鍛煉,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恢復。禁止外展、外旋、后擺動作如潑洗臉水、伸臂到高處取物、用毛巾展臂擦背等動作防止再次脫位。
3.4肩關節周圍炎
本組發生肩關節周圍炎1例。原因主要與肩關節脫位后疼痛不適、肩關節活動減少導致肌肉萎縮有關。表現為肩關節疼痛、肩關節活動受到限制。護理措施:①心理護理。由于病人及家屬對肩關節脫位及手法復位固定缺乏了解,均有不同程度的焦慮與恐懼心理。因此,應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通過向病人及家屬發放健康宣傳資料和采用圖形講解該手術治療的方法、優點、療效,使其對手術有充分的認識,以消除顧慮和緩解緊張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在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時,用鼓勵性的語言對其每一個動作給予耐心的指導和肯定,使病人樹立自信心,自覺地進行鍛煉。②手法推拿按摩[8]。放松解痙法:病人取坐位,操作者站在病人疼痛一側,用手托住其上臂并向外微微伸展,另外一只手使用一指法在其肩前后部、三角肌處重點推拿;解痙止痛法:在肩井、秉風穴、天宗穴、肩貞穴、肩穴各選出5個穴位,使用點按、彈撥的手法,在粘連處和痛點進行推拿,以病人酸脹為度。
參考文獻:
[1]董旺超 ,王培民.肩關節脫位復位方法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3):1687.
[2]劉曉鋒,蘇定華.習慣性肩關節脫位的防治[J].中國民間療法,2010,10(11):55.
[3]方軍,張鳳清,吳勝鋒,等.上舉內收旋轉患肢復位法治療肩關節脫位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3,26(1):915-917.
[4]蔣協遠,王大偉.骨科臨床療效評價標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3.
[5]宋玉潔,宋欣艷.肩關節脫位并肱骨外科頸骨折患者的護理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8):127-128.
[6]張鳳清,方軍,秦玉梅,等.38例浮肩損傷患者并發癥的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11):996-997.
[7]鄭根賢,周忠良.臂叢麻痹下手法松解配合推拿及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的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0):46-48.
[8]馬永剛,李亞明,周小銳,等.足蹬外旋復位法治療肩關節前脫位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1,24(11):915-917.
(本文編輯王麗寇麗紅)
Early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complications of shoulder joint dislocation patients treated by manual therapy
Cheng Junyang,Zhang Fengqing,Fang Jun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xi Tian’e County,Guangxi 547000 China
摘要:總結了手法治療肩關節脫位并發癥的早期預防和護理方法,為進一步探討有效的肩關節脫位并發癥防治手法提供借鑒。
關鍵詞:手法治療;肩關節脫位;并發癥;預防;護理
AbstractIt summarized the early prevention and nursing of complications of shoulder joint dislocation patients treated by manual therapy,so as to further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s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patients with shoulder joint dislocation.
Key wordsmanual therapy;shoulder dislocation;complications;prevention;nursing
(收稿日期:2015-11-30;修回日期:2016-02-16)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2095-8668.2016.01.010
文章編號:2095-8668(2016)01-033-03
作者簡介程俊陽,主管護師,本科,單位:547000,廣西壯族自治區天峨縣人民醫院;張鳳清(通訊作者)、方軍單位:547000,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人民醫院。
基金項目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科學技術攻關項目,編號:河科攻11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