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俊
不久前,我前往著名書法篆刻家雨石先生工作室專訪,墻上的一組照片吸引了我,我說這是您兒時學書法的照片吧?雨石先生說,我小時候誰家有照相機呀,這是我兒子的照片。
劉濱瑞(筆名玉琢),現為北京人大附中高三學生,校管樂團隊員。其父雨石,為當代著名書法篆刻家,是已故書法大家徐之謙、徐柏濤的入室弟子。雨石說:我為石,子為玉。玉高于石,玉貴于石,我為兒子起名玉琢,意在超過自己。
學書法,臨習名帖近千遍
劉濱瑞,孩提起隨父學習《歐陽詢化度寺》。父親首先教他的是“五指執筆法”,但他卻只會“大把抓”; 父親教他臨帖,他只會在字帖上糊畫亂抹,一本新字帖,一會兒就用毛筆涂黑了。這張照片真實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就這樣,在父親耐心地指導下,他用了3年的時間,7歲時終于掌握了正確的執筆方法,開始臨習名帖。世人皆知,歐體最難,而《歐陽詢化度寺》要比《九成宮醴泉銘》難。它是歐陽詢傳世中碑版中最好的字帖。元趙孟頫云:“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最善,而《邕禪師塔銘》又其最善者也。”他在父親的指導下,至今臨寫《歐陽詢化度寺》過千遍。父親常對他說:你是站在爸爸肩膀上起飛,起點必須要高!
習篆刻,臨摹漢印數百方
劉濱瑞,自孩提起隨父學習篆刻。書法是用毛筆在紙上寫字,篆刻是用刀在石頭上寫書法。是“真刀真槍”!稍不小心手指就會被鋒利的刻刀戳傷,小小的手指經常刻出一串串血泡。玉琢在父親的精心指導下,一刀一刀地學,一筆一筆地刻。天長日久,慢慢地終于能刻了,行刀也穩了,漸漸地掌握了沖刀法、切刀法、單刀法和雙刀法等各種篆刻的刀法。2012年應邀參加人大附中的參展作品,該印拓以4枚印章、三陰一陽、精心刻制了人大附中的校訓:崇德、博學、創新、求實。
通音律,維也納榮獲嘉獎
劉濱瑞9歲拜著名音樂教育家、單簧管演奏家車兆鑫為師學習音樂。他尊師重道,苦苦學習。每天放學回到家中練習樂器,有時嘴都吹出了血泡,實在令人心痛。多年來,他在名師的精心的傳授下,取得了中央音樂學院單簧管專業九級的資格證書。同時多次代表北京市出國交流演出。取得了“維也納第四屆至高榮譽國際音樂節樂器組金獎第一名”優異成績。
以藝養學,人大附中“三好生”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在這里強調了,讀書、學問、功夫和躬行的關系,其實講得就是綜合素質。當前國家提倡綜合素質,這是振興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的基礎。
劉濱瑞同學,學音律養雅,動筆墨養靜,以藝養學,以學增藝。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人大附中后,曾獲維也納國際青少年音樂節獎,北京市第十二屆、十五屆學生藝術節樂器合奏一等獎、人大附中三好學生、人大附中語文單項獎、校園科普活動特殊貢獻獎等幾十項獎項。
他所走的是一條綜合發展的道路,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思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