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煕



距離第一部《星球大戰》已經快40年了,但影迷對它的熱情從來沒有消退過,甚至在《原力覺醒》的催化下愈演愈烈。星戰已經不僅僅是系列影片,而是一種遍布全球的文化現象。
正如1977年這一系列首部曲公映時的盛況一樣,偉大的原力又將星戰粉們召聚到一起。然而許多新生代觀眾并未生長在喬治·盧卡斯的六部曲時代,《星球大戰:原力覺醒》是他們第一次與星戰中那些富有魅力的角色們相接觸。那么,《星球大戰》對于世界影壇有怎樣的地位?星戰粉為什么會對盧卡斯40年前建構的這一獨特宇宙情有獨鐘?它何以能高出電影升華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為什么是喬治·盧卡斯的首創?
1971年,還是南加州大學在校生的盧卡斯正與大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一起拍攝短片《THX-1138》,這部短片折射出了盧卡斯那橫豎都溢的才華,很快他便與聯美影業簽訂了雙份合約,包含兩部還沒開始編寫腳本的片子,一部叫《美國風情畫》,另一部是未命名的、包含九個部分的科幻片,聯美最終把合約轉手賣給了環球。但環球只拍了《美國風情畫》,又把第二部片約轉給了二十世紀福斯。最終,福斯影業決定拍攝《星球大戰》。
1973年,當《美國風情畫》上映并票房大熱后,盧卡斯的律師有機會與合約方坐下來重新談談分成了。盧卡斯選擇了減酬,但向合約方要求《星戰》續集的所有權,當時電影的繼集一般都不怎么受歡迎,于是福斯愉快地接受了這筆交易。當名為《星球大戰:新希望》(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首部曲上映,并成為當時的“影史最賣座影片”后,盧卡斯決定用這部片子賺來的錢投資拍攝續集《帝國反擊戰》。福斯擁有這部續集頭七年的發行權,期滿則永久性歸還盧卡斯,同時,續集的衍生品營銷權也歸盧卡斯所有。雖然首部曲的衍生品營銷權是歸屬福斯,不過由于他們當時賺得盆滿缽盈,而且好萊塢過去并沒有從電影衍生品方面嘗到過多少甜頭,所以福斯沒有看出這一權利的長遠價值。
《帝國反擊戰》1980年上映后好評如潮,且延續了票房上的輝煌戰績。不過盧卡斯本人并沒有執導這部影片,而是與莉·布萊凱特、勞倫斯·卡斯丹一起致力于影片的劇本寫作,由厄文·克什納操刀。1983年,盧卡斯完成了他的首個星戰三部曲,《武士復仇》(或譯《絕地歸來》)由他與卡斯丹合作編劇,理查德·馬昆德導演,上映后再次引發轟動。此后十年,盧卡斯暫時離開了星戰世界,轉而制作他(與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印第安納·瓊斯”系列,并且抽空創建了偉大的特效制作公司工業光魔,以及音效設備公司THX,后者最終演化成了響當當的皮克斯動畫和天行者音效。
星戰真正意義上的回歸是1999年,盧卡斯執導了前傳三部曲的第一部《星球大戰前傳一:幽靈的威脅》。這部新作重新點燃了全球范圍的“星戰熱”,斬獲超10億美金。但由于前傳三部曲講述的是天行者阿納金成為黑武士之前的故事,受眾主要框定為年輕群體,因而引發了許多老粉絲的不滿,遭至全方位立體式激烈吐槽,什么“無聊”啦,“演很爛”啦,“寫得不好”啦,“導得很差”等等。不過彪悍的人生從來不需要解釋,盧卡斯還是不為所動繼續拍了第二部跟第三部:《克隆人的進攻》以及《西斯的復仇》,兩部片子票房均突破5億美金。不過盡管前傳后兩部的口碑比第一部要好,但許多正傳系列的粉絲還是紛紛表示很失望。
《西斯的復仇》發行后,盧卡斯監制了一些基于星戰的周邊項目,像動畫作品《星球大戰:克隆人之戰》和《星球大戰:義軍崛起》。盡管如此,盧卡斯還是感受到了續拍星戰系列和完成其他非星戰項目的壓力。所以2012年,他以超40億美元的價格將盧卡斯影業以及整個星戰系列都打包賣給了迪士尼。當初計劃由斯皮爾伯格的長期合作制片人凱瑟琳·肯尼迪出任盧卡斯影業的聯席主席,并監制《武士復仇》劇情之后的新“星戰三部曲”,以及其他一些獨立篇章。盡管盧卡斯早年規劃的故事就包含9個部分,最后三章發生在絕地武士歸來之后30年,但迪士尼決定棄用他的構思,由導演J·J·艾布拉姆斯操刀《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劇本則由艾布拉姆斯及《帝國反擊戰》編劇勞倫斯·卡斯丹一起完成。
星戰系列,或者也可以說喬治·盧卡斯,從根本上開創了現代系列電影的開河。一般評論認為,1975年斯皮爾伯格的《大白鯊》開啟了暑期檔大片時代,而《星球大戰》系列則將好萊塢大片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正如在前文中提到的,70年代末,系列電影在好萊塢并不受待見,《人猿星球》系列、《007》系列是碩果僅存的成功范例。而星戰系列的橫空出世及其取得的輝煌戰績改變了這一切,好萊塢開始認真思考并探索成系列的電影產品項目。《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包括《霍比特人》)系列、漫威系列的成功都源自盧卡斯1977年石破天驚的首創。(這里我們可以回憶起彼得·杰克遜包含感情的評論:“喬治·盧卡斯是電影界的愛迪生。”)《星球大戰》在好萊塢影史的地位絕不僅僅是“一個”(a)系列,那是“那個”(the)系列。
無與倫比的經濟價值
不止于此,盧卡斯在創造出深受歡迎的系列電影之外,還開創了電影衍生品商業模式。在那之前,電影周邊一般局限于T恤及一些小紀念品,且數量不多;而《星球大戰》系列周邊則量大質優花樣多。盧卡斯先后與玩具界巨頭Kenner、孩之寶(Hasbro)、樂高(LEGO)合作,開發出了許多星戰系列玩具,人物、場景、飛船不一而足。這也是80年代早期“兵人熱潮”的先聲,并培養了一大批“收集控”粉絲。關于《星球大戰》系列在商業運作模式上的偉大創新在此已毋庸贅言。這是熱血少年們第一次有機會在離開影院后還能買個“盧克天行者”或者“韓索羅”在家搭建還原自己最心愛的場景。
《星球大戰》系列的另一個炸裂性創新是持續的視效突破。早在1977年,盧卡斯就清晰地知道他的太空史詩應該呈現怎樣的視覺奇觀,唯一的問題就是用來制作這種特效的工具當時還不存在。除了1968年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以外,太空電影在那時候普遍被視為“B級片”,特效部分常常讓人不忍直視。
盧卡斯延請了特效設計師John Dykstra來幫助工業光魔一起達成他想要的效果。Dykstra 近日接受Den of Geek 網站采訪時回憶過這段歷史:“拍星戰首部曲那會兒,我們有點像走進了一座空倉庫,然后坐在地板上面面相覷:接下來咱們該干點兒什么?”最終,Dykstra和盧卡斯通過高精度微縮模型、動畫制作技術以及開創性的電腦控制式移動攝影術,達成了首個星戰三部曲的視覺效果?!缎乔虼髴稹肥鞘撞恳员普娴膭幼骷氨▓雒嫒俚暮萌R塢高成本電影,而盧卡斯和Dykstra是“白手起家”自己摸索出了這些制作技術。事實上,《新希望》片末死星炸裂那一幕是Dykstra用硬紙板和鈦金屬刨花做出來的。
不過,在制作前傳三部曲時,盧卡斯不再使用實拍特效,而用數字特效來表現片中的人物、飛船、場景。也是借助數字特效工具,盧卡斯可以回過頭去修改他的原初系列,在《帝國反擊戰》中加入伊恩·麥克迪阿梅德(前傳中飾帕爾帕廷)的鏡頭,在《武士復仇》中則加入了海登·克里斯滕森(前傳中飾天行者阿納金),使得前后三部曲更加連貫。在這六部星戰電影的攝制過程中,盧卡斯兩次革新了好萊塢電影工業:第一次是在《新希望》中開發出革命性的視效手段;第二次是在制作前傳三部曲及原初特別剪輯版時,將數字工具的運用提升到了前人未及的新高度。
受《星球大戰》影響而選定了自身職業道路的粉絲并不只有電影導演們而已,那些看著星戰原初系列長大的孩子們有不少選擇了進入NASA以及航天工業工作。比如NASA宇航員Kjell Lindgren去年早些時候在接受采訪時就談到了星戰對他沖向外太空的影響:“我覺得星戰僅就故事而言就夠能激發想象力了,而且,那些高科技,還有能在外太空工作、生活的想法也很激動人心。我們這一代宇航員還是孩子時都看過《新希望》、《帝國反擊戰》和《武士復仇》。就我個人而言,星戰是我對宇宙航行產生興趣的眾多原因之一?!?/p>
更加偉大的存在意義
2015年初,《美國國家研究院院刊》上刊登了一項研究,用數據統計出被“引用”次數最多的電影,其中《星球大戰:新希望》以297次高居第二(1939年《綠野仙蹤》以565次奪冠)。在即將上映的《功夫熊貓3》預告片中,一段致敬達斯·維德喘氣聲和“我是你老爹”的開場白,也讓影迷津津樂道。此外,漫威的粉絲們也不難發現,第二階段的每部影片都有“斷手”情節,漫威影業主席凱文·費奇表示那就是致敬盧克天行者而為的:《鋼鐵俠3》蓋·皮爾斯飾演的阿爾德里奇·基連在決戰中被斷手;《雷神2》洛基利用幻術讓雷神的手看起來被切斷;《美隊2》巴基摔下火車后切斷手臂改造成機械臂;《銀河護衛隊》樹人格魯特被卡魔拉斬斷雙臂;《復聯2》安迪·瑟金斯飾演的尤利西斯·克勞被奧創斷手;《蟻人》最后的決戰中黃蜂戰士最先斷手然后才死……就連《神盾局特工》中的寇森也被斷手。
當好萊塢的的電影配樂還被爵士、搖滾、布魯斯等流行元素占據時,《大白鯊》將交響樂這一“高冷老舊”的音樂風格重新融合到電影中,并在隨后的《星球大戰》吹響了最嘹亮的號角,“主導動機結構+交響化配器”的配樂模式迎來新生。隨之而來的,此后的眾多大片都沿襲了這種交響樂配樂模式,甚至不少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已經將星戰音樂視為一部典型的古典音樂來研讀和欣賞了。此外,星戰是目前被各種音樂會演奏次數最多的電影音樂,至于它的各種改編版本、精選版本,更是多得無法統計。
可想而知,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歷經40年的歲月而始終魅力不減,要用一個最貼切的詞來概括就是:傳奇。如同希臘神話、西部傳說、莎士比亞著作一樣,這些故事經受住了時光的考驗,并且直到今天還為新生代觀眾所欣賞?!对τX醒》的其中一個吸引人之處在于,父母們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們走進影院,把他們引領進盧卡斯創設的這一獨特宇宙,就像在許多年前的孩提時期,我們的父母所做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