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璇
摘要:衛校的學生是未來的醫護工作者,擔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他們的醫德素質將直接影響著我國的醫療水平與質量,關系到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語文》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課,旨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也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的重任。《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優秀國學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篇章對醫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醫德教育,對提高他們的醫德修養,有重要幫助。
關鍵詞:傳統文化經典;中職;國學;語文;醫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6)01-0071-02
古人曾說:醫乃仁術,無恒德者不可以作醫。中職衛校的學生是未來的醫護工作者,擔負著救死扶傷的重任,他們的醫德素質將直接影響著我國的醫療水平與質量,關系到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目前的中職醫學道德教育十分缺乏責任、態度、價值、情感等人文內涵的教育課程,在中職衛校,一些公共德育課程如《人際溝通》、《職業道德》、《哲學與人生》等教學內容知識結構大而全,涉及了社會各領域的道德問題,系統性強,并不能有效地對醫學生進行醫德教育,醫德教育在中職衛校的學生德育中是很薄弱的。只有少數學生能在實踐中通過做義工、義診等活動去提升個人的醫德修養。
傳統文化展示出的是待人接物、 修身治學等為人處世應有的基本理念和規范,對幫助中職醫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培養敦厚善良的心性很有教育意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課,旨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也擔負著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熏陶的重任。《語文》課程要充分發揮優秀國學傳統文化的德育功能,在語文課堂中如何以國學文化經典提升中職醫學生的醫德修養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一、通過經典古詩詞教學提升學生醫德修養
歷來的古詩教學比較重視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即字、詞、句的理解。其實,古詩詞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情感,是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我們要在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中,引導醫學生領悟詩中的人性美,讓學生明白如何對待人生,如何看待生命,怎樣才會胸懷坦蕩,不過于計較個人的得失等等,更要引導他們在古詩中尋找高尚的醫德。 如《陋室銘》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安貧樂道,超脫于物質之上的生活態度。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明白:個體只有擺脫世俗的束縛,超越現實的誘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靈,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除按教材組織教學外,還堅持每學期在全校開展“誦讀經典古詩文”活動,深受學生喜愛。這類活動開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吟誦古詩文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養,感悟到世間百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醫德修養。如晨讀品詩,以班為單位每天利用晨讀的前十分鐘,請一個學生上臺把自己學會的一首詩教給大家,并指導大家朗讀。同時,每周五以小組為單位輪流進行“古詩誦讀展示”,還以“品詩學德”為主題,貫以古典詩詞為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以詩歌為主線,讓古詩教育和德育教育和諧進行,從而提高學生德行素質,弘揚民族文化精髓,達到以詩品促進人品,人品影響醫德修養的目的。
我們在經典古詩詞教育中只有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教育,突出其中的人文關懷,才能培養學生的人文觀念,培養他們以人為中心,承認人、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從而達到一種人類關懷、生命關懷的思想境界,才能更好地提升其醫德修養。
二、通過國學經典教學提升學生醫德修養
如《弟子規》對個人行為規范比較全面,是非性、細節性、操作性明確,我們將其納入《語文》教材,列入經典誦讀內容之一,營造學習傳統文化氛圍與提升學生醫德修養相結合,根據《弟子規》內容日常生活場景強、細節性強、操作性強等特點,可以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進行情景模擬,直接模擬醫患角色,模擬扮演病人、醫生并角色互換,在模擬過程中,使其學會換位思考,并結合患者或其家屬的就醫感受等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客觀看待問題,要求他們設計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引導學生思考如何付出愛心,以病人為中心開展醫療服務,如何為人民健康服務。
再如傳統經典著作中常常提及“善”: “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論語》)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易經》) “君子以善,亦樂人之善也。”(《禮記》)“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古文尚書》)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庸言》)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左傳。隱公六年》)等等。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強調待人處事,心存善念,行為向善,善良是做人的標準,也是醫學的根本。在教學中可就某句名言展開討論,讓學生對傳統經典篇章了解的同時,也提升了“善”能。
三、通過歷史情景劇表演、歷史故事等口語表達能力訓練提升學生醫德修養
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培養目標之一,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充分利用這一點,讓學生在訓練口語的同時受到醫德熏陶。
1.通過歷史情景劇表演提升學生的醫德修養
如講授《扁鵲傳》時,在學生充分理解古文內容的基礎上,讓他們把文章改寫成現代版的《扁鵲傳》,然后進行情景表演。特別是扁鵲與齊桓侯的故事,生動、有趣,人物性格突出。通過人物的對話表演,學生在提高口語表達的同時,親身感受到扁鵲高超的醫術、對待病人的認真態度、實事求是的做人原則等。表演結束后,還針對醫患心理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就扁鵲與齊桓侯兩人的對話談看法,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課堂氣氛相當好。
2.通過比賽講歷史人物故事, 提升學生醫德修養
在我們的教材當中,提到的古今醫學界的名人并不多,學生知道的也很少。如果只靠教師向學生講,帶有一定的說教意味,學生不一定能記住這些人物。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以班級比賽的形式,讓學生以故事的形式自己講,學生之間形成一定的競爭,既有氣氛,又能了解許多名醫的事跡,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醫德修養。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國學傳統文化經典中的篇章對醫學生進行多方面的醫德教育,對提高他們的醫德修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國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國學教育對學生職業素養形成的影響和滲透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將國學思想中的精華部分融入到提升醫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各個環節中,是一個長期的、繁復的過程。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