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繼蓮
(涇源縣水務局,寧夏 涇源 756400)
農村水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策略研究
蘭繼蓮
(涇源縣水務局,寧夏 涇源 7564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水資源匱乏逐漸成為了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探究如何科學利用農村水資源,實現農村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
農村;水資源;可持續開發
1.1 農村水用結構不合理,農民缺乏節水意識
農村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質相對較差,他們對于水資源的整體認識還局限于“水取自地下”“可任意或無償使用”階段,沒有認識到水資源缺乏對環境的危害及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多看重眼前的短期利益,忽略了其長期的發展。并且農民環境危機意識淡薄,加之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盲目征用農田耕地,為城市轉嫁的重污染企業開通便利,導致農村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
1.2 農村水資源利用效率低
農村地區主要依靠抗塘、廢舊河道自然攔蓄地表徑流,攔蓄工程建設幾乎停滯;雖然有些地區有大量的過境客水,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設跟不上、防洪標準低、攔蓄能力差,導致很多灌區失去灌溉能力。農業是水用大戶,但是農業用水浪費現象屢見不鮮。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至少3/4的灌溉面積采用的是明渠輸水灌溉,但僅有不到1/5的渠道做了防滲處理。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也是制約農村水資源可持續開發的重要因素。
1.3 水污染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農村水污染的主要源頭在于不合理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村地區政府環保措施失效,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保工作一直以大中城市為重點,忽略了占總國總面積90%的農村地區。客觀環境的影響,加之農村地區政府對環保工作的不重視,直接導致農村地區地表水體富營養化、地下水質惡化等現象日益嚴重。此外,農業生產中濫用農藥等化學物質,直接導致很多農村地區的地下水已不適宜飲用,直接威脅到農村群眾的身體健康。
2.1 加強宣傳,提高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
通過多種渠道開展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在廣播、電視、報刊上登載節約用水的知識,在農村地區增設節水宣傳欄、節水課堂及知識競賽等,使農村群眾深切認識到水資源缺乏的嚴重性,增強其環保意識,真正做到節約用水。只有提高農民節水的主動性,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2.2 加大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治理
首先加強水源地的治理,在農村地區建設水源保護工程,對水庫及周邊地區的環境進行整治、保護;實行清污分流,恢復河道功能,保護地下水補給水源水質;農村生產生活用水集中處理,形成再生水合理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保護地下水環境,及時回填廢井;治理二級河道,重點進行末級渠系的清淤工作,以提高河道的灌溉能力、排蓄能力等,徹底改善農村水環境。依法加大對各類開發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監管力度,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報審批制度,控制人為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強濕地的保護和修復,使其發揮蓄洪抗早、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美化環境的作用[1]。
2.3 發展高效灌溉農業
農業生產中倡導按需配水的灌溉原則,控制農業生產用水的比例。改變傳統大水漫灌的灌溉模式,積極推廣微灌技術、畦灌技術等。做好現有灌溉系統的防滲處理,以降低輸水過程中的漏水損失。針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盡量縮小地塊面積,做好灌溉地塊的平整工作。平原地區則可將地下水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建設大口井、深井、地邊井等,以提高農業用水的利用效率[2]。同時,合理控制農業灌溉面積,以降低農業用水的比例。
水是生命之源,是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保障。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而言,農業用水不僅用量大,而且浪費大,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總結問題、積累經驗,要取有效措施實現水資源的科學開發與利用,確保農業穩步、健康的發展。
[1]何宗凌,朱愛華,王玉艷.臨沭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對策[J].山東水利,2016(5):7-8.
[2]張喜峰.龍江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與對策[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6(34):101-102.
F323.213
A
1674-7909(2016)21-40-1
蘭繼蓮(1969-),女,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