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民權縣農業畜牧局農業技術推廣站,河南 民權 476800)
民權縣小麥冬前葉片發黃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劉春梅
(民權縣農業畜牧局農業技術推廣站,河南 民權 476800)
近期河南省民權縣農技部門對全縣部分麥田葉片發黃的現象進行詳細調查,并認真分析麥苗發黃的原因為陰雨寡照、整地質量差、播種過深、病蟲害危害、底肥不足及殘留農藥等,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小麥;葉片發黃;原因;防治措施
近年來,隨著氣候條件變化與耕作制度等的改變,小麥冬前出現葉片發黃的現象呈逐漸加重的趨勢,造成小麥冬前葉片發黃、缺苗斷壟、死苗致使小麥減產,一般田塊減產5%~10%,嚴重田塊達20%~30%。針對此,河南省民權縣農業專家組分2組于對全縣19個鄉鎮269個行政村365塊地深入田間進行調查研究,綜合分析民權縣當前小麥冬前葉片發黃的原因,并提出應對的防治措施。
1.1 陰雨寡照
小麥播后,民權縣出現間斷性降雨次數較多,日照時間減少,給播種后出苗的小麥或出苗后正常生長發育的小麥均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致使小麥主莖細弱,分蘗缺位,次生根生長速度緩慢,不利于小麥長葉、分蘗、發根。特別是土質黏重、地勢低洼的田塊易導致田間積水或田間持水量飽和,隔離了小麥周圍根系的氧氣輸入,通氣不良。氧氣不足,根系呼吸受到抑制,葉綠素形成少,致使個別地塊小麥出現爛根、黃葉、死苗的現象。
1.2 整地質量差
隨著秸稈還田、旋耕播種面積的增加,雖然起到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作用,但因耕翻淺,耕層土壤懸空,小麥根系伸展下扎受到抑制,且根系與土壤接觸不緊密。調查中發現65%的農戶耕層深度在12~15 cm,根系吸收范圍變小,土壤保水肥力減弱,抗旱抗寒能力降低,特別是秸稈還田地塊使表層秸稈堆積,在秸稈腐化過程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氮素營養和水分,與麥苗爭肥爭水;整地時又沒有充分鎮壓踏實,小麥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的秸稈中,致使播種出苗率不高,根系小而少,麥苗葉片發黃瘦弱。
1.3 播種過深
小麥一般適宜播深3~5 cm,如果超過5 cm或更深,分蘗后調查,與播期適宜的麥田相比葉齡、分蘗及次生根都明顯減少。尤其是旋耕不實地塊,形成上虛下不實,播種時勢必造成播種偏深的現象,待小麥出土時,自身營養已消耗殆盡,形成了地中莖纖細、葉色黃花的弱苗。如林七鄉王雙樓村一農戶的小麥播種深度達到8~10 cm,整個田塊長勢弱、葉片黃化,分蘗很少,甚至沒有分蘗。
1.4 病蟲危害
小麥播后陰雨天氣較多,日平均氣溫較往年同期偏高0.6℃,這種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有利于螻蛄、蠐螬、金針蟲、小麥紋枯病菌和根腐病菌等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據田間調查,地下害蟲危害嚴重地塊麥苗受害率達2%左右。這些地下害蟲主要咬食小麥根、地中莖或基部莖葉,造成葉片發黃,死苗。小麥根腐病和紋枯病都是危害根系和基部,阻礙養分和水分的運輸而造成小麥葉片發黃。
1.5 底肥不足
由于糧食價格偏低,種植效益低,部分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小麥生產不能按高產水平的要求施肥。據調查,施肥量與往年相比,667 m2施用氮肥(純氮)減少4.1 kg,磷肥(五氧化二磷)減少2.3 kg,鉀肥減少1.8 kg,有機肥和微肥施用量更少,使小麥苗期營養不足,生長緩慢,分蘗減少,次生根極少,導致小麥出現發黃現象。
1.6 殘留藥害
主要是除草劑殘留造成的藥害。前茬作物常年使用除草劑和除草劑選用不對路、使用濃度過大在土壤積累的殘留較多,因低洼地塊受土壤流經雨水的影響,藥害殘留相對嚴重,加之旋耕面積大,深耕深翻占得比例較小,農藥大部分殘留在淺耕層土壤內,土壤中殘留超標造成麥苗發黃矮化。此類麥苗多為根部發黃,個別嚴重地塊根部變褐,根少而短,麥苗生長受到抑制而黃化瘦弱。
2.1 中耕松土
可以提溫保墑、破除板結,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氣狀況。一般中耕3 d后,表土地溫可提高2~3℃,有利于小麥根系吸收,對播種過深的幼苗可除掉部分覆土,使分蘗節蓋土厚度變淺,并結合中耕,促進根系發育和分蘗生長,使弱苗轉壯。
2.2 科學施肥
以增施有機肥為主,氮、磷、鉀、微肥相結合,底肥與追肥相結合。有機肥一般667 m2施1 500 kg或商品有機肥50~100 kg,667 m2施氮肥(純氮)15~18 kg、磷肥(五氧化二磷)6~8 kg、鉀肥(氧化鉀)3~5 kg,667 m2施微肥硫酸鋅1.5 kg、硫酸亞鐵1.0 kg。對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癥狀的黃弱苗,應在冬前分蘗盛期667 m2追施尿素8~10 kg,或葉面噴施2%~3%的尿素水溶液2次,每次間隔7~10 d,促使麥苗迅速恢復正常生長。
2.3 防治病蟲害
小麥紋枯病一般667 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5 g,或25%丙環唑乳油20~30 mL兌水30 kg進行噴霧防治;小麥根腐病可使用25%丙環唑乳油2 000~4 000倍液或三唑酮、烯唑醇、福美雙等藥劑噴霧。注意噴藥時藥液一定要對準麥苗基部并部分滲入土壤,以提高防治效果。對于金針蟲、螻蛄、蠐螬危害嚴重的麥田,可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灌根或拌毒餌順麥壟撒施進行防治。
2.4 精細整地
目前秸稈還田的面積較大,對于秸稈還田的地塊整地要做到,一是秸稈還田時玉米秸稈粉碎長度不能超過5 cm,力求增加秸稈與土壤的接觸面積和融合面;二是增施氮肥調節土壤中的碳氮比,667 m2增施尿素5~8 kg或增施秸稈腐熟劑,同時搞好土壤處理,促進秸稈腐化和消除地下害蟲;三是深耕深翻,耕深要達到25~30 cm,使秸稈深翻到底層,加速秸稈吸水漚制,同時將土壤表層的蟲卵、除草劑殘留、雜草種子等翻入深層,既減輕病蟲危害,又防止小麥播種懸空影響出苗或發育不良。
2.5 足墑淺播
這是實現苗全、苗勻、苗壯的基礎。要做到足墑播種,必須要求田間相對含水量達70%以上,若底墑不足按照寧可晚播也要造墑播種的原則,因而千方百計澆好底墑水,667 m2澆水量40~60 m3,以踏實土壤,為小麥播種后正常生長發育創造適宜的土壤環境;同時,大力推廣機械播種,播深以3~5 cm為宜,確保一播全苗,為小麥豐產奠定基礎。
S435.121
B
1674-7909(2016)26-72-2
劉春梅(1974-),女,本科,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