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興華(臨滄市臨翔區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云南 臨滄 677000)
?
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治理的思考
唐興華
(臨滄市臨翔區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云南臨滄677000)
[摘要]農業資源環境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保障。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田殘膜、農村居民生活等農業農村廢棄物的不合理處置,導致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農產品產地環境安全,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實需要,是促進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基于此,簡要闡述農業面源污染的含義、危害及特征,分析防控與治理的必要性,提出防控、治理對策,為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危害;特征;防治對策
自20世紀80年來,我國為推動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提高農民人均占有糧食和純收入。同時,由于化肥、農藥、飼料、獸藥等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及使用方法不科學,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農村廢棄物的不合理處置,致使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當前重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國家、國際大趨勢,也是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內在要求。在此背景下,筆者通過查閱資料,深入農業、農村展開實際調查分析,提出如下建議。
對農業面源污染含義可從微觀上和直觀上來理解認識。其包括種植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面源污染、水產養殖面源污染、農村生活面源污染4個類型。
1.1微觀上農業面源污染
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農田中的氮素和磷素等營養物、農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畜禽養殖糞污和水產養殖廢水中的氮磷、致病菌等污染物,農村居民生活廢棄物等,在降水、灌溉或排放過程中,通過地表徑流、排水和地下淋溶,造成水體、土壤、大氣等生態系統的污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
1.2直觀上農業面源污染
是指由于化肥、農藥、地膜、飼料和獸藥等化學投入品使用不當,以及作物秸稈、畜禽廢棄物、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農業(或農村)廢棄物處理不當或不及時,造成的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1]。
2.1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
總體危害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一是危害水體功能,影響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表現為地表水的富營養化和地下水的硝酸鹽含量超標。二是危害農田土壤環境,影響土地生產能力和可持續利用能力,表現為土壤有害物質超標和土壤結構遭受破壞。同時造成了食用的食物、飼料及飲水中的硝酸鹽積累,對人畜健康不利。三是危害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農業(或農村)廢棄物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影響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
2.2農業面源污染的特征
一是排放形式具有分散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面源為分散排放農業面源污染影響因素很多,隨機影響十分顯著,如農田面源氮磷等污染物流失受到降水量的大小、溫度、濕度等氣候條件,農田地形、種植模式等自然條件,農業化學投入品數量、施用方式、時間等人為條件的影響。二是污染物具有資源性。農業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是氮磷,實際上是營養資源。三是廣泛性和不易監測性。農業排放則多為生產原料(如農藥、化肥等),排放主體(農戶)廣泛性較突出。
3.1國家農業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的新要求
農業資源環境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源頭保障。隨著人口增長、膳食結構升級和城鎮化不斷推進,我國農產品需求持續增長,對保護農業資源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農業資源環境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已成為制約農業健康持續發展的瓶頸。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業農村轉移排放,農產品產地環境質量令人堪憂。
3.2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面源污染是我國農業生產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農業發展不僅要杜絕生態環境欠新賬,而且要逐步還舊賬,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3.3國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總體要求
深刻認識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第十五條明確指出,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大種養業特別是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
根據農業面源污染危害具有廣泛性、分散性、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以及其排放的農藥、化肥、農村生活廢棄物等污染源的主體是農戶的特征,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控、治理對策可從職能層面和技術層面著手實施。
4.1職能層面采取的防控與治理對策
4.1.1加大宣傳、培訓力度,牢固樹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的思想。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新媒體和培訓會等途徑和方式,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學普及、輿論宣傳和技術推廣,讓農業技術人員、領導、農民群眾、社會公眾認清農業面源污染的來源、本質和危害,以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治理工作的意義。
4.1.2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保障措施。加強組織保障,各級政府成立由農業、發展改革、財政、國土、環保和水利等部門共同參與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科學地制定規劃和實施方案,確保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實效;完善政策措施,不斷拓寬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經費渠道和財政資金專項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推動、秸稈利用企業和收儲組織為軸心、經紀人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秸稈收儲運體系,降低收儲運輸成本,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秸稈露天焚燒問題[2]。
4.1.3多渠道爭取農業面源污染防控與治理投入。積極爭取測土配方施肥、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農業清潔生產示范、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申報立項。
4.1.4實施化肥零增長行動。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在設施農業及蔬菜、果樹、茶葉等園藝作物上的應用,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推進新型專用配方肥料推廣;創新服務方式,推進農企對接,積極探索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結合、政府購買服務的有效模式。
4.1.5著力解決農田殘膜污染。嚴禁使用厚度0.01 mm以下地膜,從源頭保證農田殘膜可回收;加快可降解地膜推廣運用;加大旱作農業技術補助資金支持,對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給予補貼;開展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扶持地膜回收網點和廢舊地膜加工能力建設;創建地膜回收與再利用機制。
4.1.6建立一批種植業面源污染防控與治理示范區。針對各地主導優勢作物、重點區域(蔬菜基地、“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等)、污染源特殊地塊開展防控與治理示范。發揮以點帶面,逐步全程覆蓋的防控布局。
4.2技術層面采取的防控與治理措施
4.2.1推廣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的技術。推廣使用專用配方肥、增施有機肥、生物菌肥、秸稈還田、化肥深施以及肥水一體化等高效科學施肥技術,不斷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污染源。
4.2.2深入開展秸稈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進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導力度,因地制宜開展秸稈直接還田、秸稈腐熟加工、秸稈生物堆加工、秸稈堆漚加工還田等的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技術宣傳推廣。
4.2.3積極探索先進適用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模式,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加快推廣安全用藥、綠色防控、農田節水等清潔生產技術與裝備,建立完善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逐步構建農業清潔生產認證制度。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模式,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廢物再生資源化。
參考文獻
[1]葉長林,吳新民.淺析農業面源污染對新安江流域水質的影響[J].安徽農學通報,2005,11(4):158.
[2]畢海濱.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要把握好關鍵點[N].中國環境報,2015-05-21.
[中圖分類號]X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16)0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