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燕(聊城市東昌府區農業局,山東 聊城 252000)
?
小麥不同生育期病蟲發生危害及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徐洪燕
(聊城市東昌府區農業局,山東聊城252000)
[摘要]小麥病、蟲、雜草的危害是直接影響小麥高產、穩產、優質和高效的主要因素。隨著小麥栽培制度及其生產條件、氣候條件的改變,小麥產量與品質的提高,小麥病、蟲、雜草的發生與危害不斷演替,如何持續地控制病、蟲、草害的發生與危害,保護小麥持續增產、增收、增效,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戰略任務。
[關鍵詞]小麥;病蟲危害;綜合防治技術
秋播秋苗期是小麥多種病蟲草害的初發期,為第2年多種病蟲草害發生提供病蟲草源,其發生量與翌年發生程度密切相關,特別是黑穗病、紋枯病等根病及麥田雜草等。
秋苗期氣溫偏高時,地下害蟲活動旺盛,危害加重,在土中危害播下的種子、植株的根和地下莖等。常造成缺苗斷壟,嚴重時死苗率達48%以上。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食物范圍廣,生活周期一般較長,春秋兩季發生危害嚴重,隱蔽危害,防治較困難。發生危害較普遍的麥田地下害蟲有華北大黑鰓金龜、暗黑鰓金龜、銅綠麗金龜、溝金針蟲、細胸金針蟲、東方螻蛄及華北螻蛄等,黃地老虎和小地老虎發生較輕,部分地區有麥根蝽和白眉野草螟。
麥田除草的主要技術要點一是選用安全對路除草劑品種,首先保證所除草的作物和后茬作物的安全。根據草種選擇除草劑種類,雙子葉雜草為主麥田,可選用75%苯磺隆干懸浮劑、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48%百草敵乳油、5.40%快滅靈等。單子葉雜草為主麥田,可選用6.9%精惡唑禾草靈濃乳劑、3%世瑪油懸浮劑等。二是把握好防治時機,麥田化學除草適期有播種后苗前土壤處理、秋苗期和春季返青期至拔節前3個時期。其中,秋苗期小麥3葉期或雜草2~4葉期,山東省一般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是麥田化學除草的最佳時期,這時麥田雜草大部分出土,草小抗藥性差,防治效果好,一次施藥基本控制全生育期雜草的危害,且因施藥早,施藥間隔期長,除草劑殘留少,對后茬作物影響小,所以秋苗期是最佳的除草時期。但溫度過低時(日平均氣溫低于5℃)不宜施藥防治,否則防治效果差。三是嚴格用藥劑量,以免產生藥害。
返青抜節期是紋枯病、全蝕病、根腐病等根病和病毒病的侵染擴展高峰,也是麥蜘蛛、地下害蟲和草害的危害盛期,是小麥綜合防治關鍵環節之一。
重點防治小麥紋枯病為主的根病。小麥紋枯病是一種世界性病害。我國各主產麥區病害逐年加重,尤以黃淮冬麥區發病嚴重,已成為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制約因素。一般使小麥減產10%~20%,發病早的減產20%~40%,嚴重地塊甚至顆粒無收。在小麥的各生育期均可為害,造成爛芽、病苗死苗、花稈爛莖、倒伏及白穗等多種癥狀。病菌主要以菌核和病殘體中的菌絲體在田間越夏越冬。小麥紋枯病田間發病有2個侵染發病高峰期,即秋苗期和返青抜節期。病菌菌絲生長溫限5~30℃,最適溫度為20~25℃,溫度達30℃時生長明顯受抑,32.5℃時生長停滯。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或附著在病殘體上越夏越冬,成為初侵染主要菌源。
此期是小麥最終形成產量的時期,又是麥蚜、一代粘蟲、吸漿蟲、白粉病、條銹病、葉銹病、葉枯病、赤霉菌和穎枯病多種病蟲集中發生危害盛期,一旦病蟲危害就可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穗期是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的最后一環,也是最關鍵的時期。穗期降雨多,友以花期赤霉病易于發生,引起小麥減產。
近10 a來,隨著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品種更換,抗銹矮稈良種的推廣,復種指數、化肥氮素水平的提高,灌區水澆田面積擴大,尤其是地球變暖等異常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使赤霉病為害地區明顯北擴,成為山東省小麥生產上的重大病害。
穗期要大力推廣“一噴三防”技術,即防病、防蟲、防干熱風。殺蟲劑與殺菌劑、葉面微肥混合噴霧。麥田面積大,小麥各生育期病蟲發生時間比較集中,非常適宜開展大面積專業化統一防治。可以達到防治效率高,防治效果好,防治成本低,保護小麥安全生產的良好效果。小麥穗期"一噴三防"、麥田化學除草,更能充分顯示專業化統防統治效率高、防效好、成本低的優勢。小麥高產創建示范田和整建制創建縣,要爭取實現全程承包模式的統防統治全覆蓋。逐步使山東省病蟲防治機制由分散防治轉為專業化統防統治,防治手段由人工防治轉變為機械防治,防治用藥由一家一戶轉變為專業化服務組織統購統配,切實提升山東省農業病蟲害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保障山東省糧食生產高產穩產。
[中圖分類號]S435.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7909-(2016)03-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