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農業信貸與現代農業的相關性日漸凸顯。基于1978-2012年的相關數據,運用回歸方法對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指標與分項指標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農業信貸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因,對現代農業發展有顯著影響,農業信貸量每增長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的發展可增長0.067個百分點,財政支農水平可提高0.2個百分點;但由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發展速度明顯低于農業信貸量。因此,必須充分重視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作用,強化政府為主導的全方位農業產業信貸服務,使農地融資、財政撬動信貸資金、價值鏈融資等多種模式盡快進入現代農業。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信貸;農村金融;財政支農
中圖分類號:F304.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6-0121-08
一、文獻綜述
現代農業的突出特點是農業生產全程高度現代化,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率的農業發展模式,它的發展不僅需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還需要良好的生產條件和環境與之相適應,不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錢”的投入。在“錢”的投入上,根據美國經濟學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論,籌資的順序應該是:先內源融資,后外源融資;外源融資中先間接融資,后直接融資;直接融資中先債券融資,后股票融資。內源融資是指使用生產經營主體的內部盈余進行籌資活動,外源融資是指向生產經營主體之外的人、企業或組織籌集資金。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大量的青壯勞動力離開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來越多地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以規?;洜I、農業機械化為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已成為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農業經營主體需要更多的資本金去承包土地、購買農機具、化肥、農藥等農用生產資料,農業部門對資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內源融資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農業信貸資金則成為外源融資的主要渠道。
關于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國內外專家學者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應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傳統經濟學邏輯觀點,提出金融內生于經濟發展的戰略,認為農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調動“三農”的經濟資源和經濟剩余[1]。King等指出發展中國家政府的農業信貸投入低效率特點對農業增長產生制約作用[2]。針對我國農業發展與農村金融的關系,溫濤等提出了改革開放前農村金融的前提是服從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向工業和城市輸送經濟資源與經濟剩余[3]。所以,我國的農村金融變遷是在政府強制力的作用下實現的,并非是從農村經濟發展本身內生的。因此,冉光和認為以政府為強制力主導的制度變遷極有可能會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抑制作用,農村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失調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4]。謝瓊等認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目標存在失衡,主要體現在金融機構和金融功能方面[5]。關于我國農村金融與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關系,張敬石等認為農村金融效率對緩解農村收入差距有促進作用,而農村金融規模作為不利因素影響著農村收入差距的縮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個地區1997-2007年的統計數據,通過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城鄉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城市金融發展總體來說對農村經濟增長具有有限的促進作用,其中城市存款與農村經濟增長存在反向關系,城市貸款對農村經濟增長存在促進作用[7]。丁志國等通過實證分析,提出農村金融規模的擴大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我國農村信貸結構失調和投資產出效率的“瓶頸”,限制了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8]。
在這種情形下,要發展農業生產力,就必須更新這些阻礙生產力進步的機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資本,更新陳舊的農業生產設施需要物質資本,更新生產技術需要技術成本,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在內源融資難以滿足的情況下,作為外源融資的金融信貸資金自然而然地與農業生產結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認為,發展中國家通過引入新的農業技術,如化肥、種子、機械以及現代灌溉設施等來提高農業產出,但是農業技術是資金密集型的,將會提高信貸需求[9]。信貸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幫助農民獲得營運資金、固定資金和消費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結論,即信貸在提高農業生產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貸的及時獲取可以幫助農民購買所需的投入品和農業機械,進行農業生產活動[11]。信貸還用來救濟貧困、購置種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時,信貸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產量的生產技術的采納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貸程序來提高農業產出[13]。信貸技術的使用提高了信貸需求,提高了小農戶的農業生產力[11]。信貸機構、化肥、種子、灌溉對農業生產力的影響是顯著的[1419],而用來提高農業產出的農業技術的應用也提高了農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諸多國內外研究成果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均為現代農業與農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礎,為開拓研究思路、豐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示,但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不足,有待進一步完善。如缺乏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對現代農業發展評價指標、農村經濟整體發展情況與金融服務相關性研究較多,而針對農業發展,尤其是結合現代農業的發展來分析其與農業信貸關系的研究較少。本研究以上述問題為主要切入點,系統分析農業信貸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性。
二、現代農業總體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
(一)指標及數據的選取
現代農業的指標評價是分析現代農業與農業信貸關系的首要步驟。目前,國內很多學者對現代農業作過較為深入的研究,盡管各種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標和重點有所不同,所的結論也有所差異,但在對現代農業的本質特點描述上形成了共識,即現代農業是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所進行的現代產業,具有多功能、可持續、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等特點。從評價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標設置必須在充分反映現代農業本質特征的基礎上,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也要考慮其產出結果;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的要素投入,也要考慮其產出效率;既要考慮現代農業發展所產生的經濟效果,也要考慮其社會和生態效益。為了準確分析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與農業信貸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選取了1978—2012年的農業貸款水平、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等9個指標,其中農業貸款量代表農業信貸水平,作為投入指標以反映信貸資金對農業的支持力度;糧食產量水平等8個指標加權后形成農業發展指標作為產出指標,權重根據專家打分法加以確定。9個指標中凡涉及價值量的指標均使用居民消費指數進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標發展水平均以1978指標數值為基點進行了指數折算。指標及說明見表1。
(二)現代農業與農業信貸關系的基本判別
本研究首先對我國現代農業和農業信貸發展的相關指標進行對比描述和統計分析(見圖1)。從圖1中可以看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從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從發展速度看,1978-2002年發展較為緩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農業信貸水平從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從發展速度看,1978-1999年發展較為緩慢,2000-2012年直線上升。從二者的發展態勢看,現代農業的發展落后于農業信貸的發展。
(三)ADF檢驗
本研究采用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作為因變量、農業信貸水平作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即:y=a+bx,其中y為現代農業發展水平,x為農業信貸水平,a為常數項。
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為避免偽回歸現象的出現,需對數據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本研究采用ADF檢驗法(單位根檢驗)對現代農業水平序列和農業信貸水平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根據檢驗結果,信貸農業數列(y)經過二次差分后,檢驗t統計量為-8.36,小于顯著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農業信貸數列(x)經過一次差分后,檢驗t統計量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為1%的臨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不存在單位根。
(四)格蘭杰因果檢驗
格蘭杰(Granger)因果檢驗是用于考察一個序列是否是另一個序列產生的原因,原假設為序列x不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選取顯著性水平為0.1, 當P>0.1時,表示接受原假設,即序列x不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 反之,當P<0.1時,則表示拒絕原假設, 即序列x是序列y產生的原因。檢驗結果見表3。
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顯示,在1%顯著水平上拒絕原假設,x與y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即x是y的因,即農業信貸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因,這種因果關系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信貸發展對現代農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過來,y不是x的因,即現代農業發展不是農業信貸發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應增加,但農民的存款沒有就地轉化為農業貸款,而是通過金融機構流向其他行業。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貸指標是貸款量,所以現代農業發展的信貸效果不明顯。因此也能看出,消除農業存款的“漏出”現象,防止資金外流,形成農業領域內部資金存貸款的良性循環,應成為解決農業信貸資金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內容。
(五)回歸分析結果
兩個數列經過了平穩性檢驗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歸結果(見表4)。
根據回歸結果,自變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顯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斷在99%的置信度下拒絕原假設,說明農業信貸水平x對農業發展水平y影響顯著。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構建回歸方程為:y=1.374 14+0.067 245x,即農業信貸水平每增長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增長0.067個百分點。
三、現代農業分項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
(一)指標的選擇
如前文所述,選取1978-2012年的農業貸款水平、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 9個指標作為變量進行分析,其中農業貸款作為農業信貸水平指標,是自變量,以x表示;其余8個指標作為農業分項指標,是因變量,分別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檢驗
通過ADF單位根檢驗對農業8個分項指標進行平穩性分析,得出: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糧食產量水平為經過一階差分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農田灌溉面積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為經過二階差分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農業機械總動力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財政支農水平、森林覆蓋率水平為經過二階差分后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平穩(見表5)。
(三)格蘭杰因果分析
通過對農業信貸與上述8個農業分項指標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分析,得出如下檢驗結果(見表6)。
格蘭杰因果分析結果顯示,農業信貸-土地生產率水平呈雙向因果關系,即農業信貸與土地生產率水平互為原因,相互影響,農業信貸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產出增加;規?;a的發展,土地規模的不斷擴大,也必然增加對信貸資金的需求。農業信貸-農業灌溉水平、農業信貸-森林覆蓋率呈雙向非因果關系,即農業信貸與農業灌溉水平、森林覆蓋率之間無因果關系,二者無互補影響,因為近些年來農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改造、植樹造林等國家直接投資進行建設,很少使用信貸資金進行相關建設,資金投入量相對較少,農田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改造以及植樹造林面積等發展緩慢,年度變化不太大。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農業信貸、糧食產量-農業信貸、農機總動力-農業信貸、財政支農水平-農業信貸、勞動生產率-農業信貸五組變量之間存在單項因果關系,農業信貸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的因,說明隨著農村信貸水平的提高,帶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對農業生產的資金投入增加,規模化水平帶來了規?;找?,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也隨之提高。農業信貸-農業機械發展水平單向逆因果關系,即農機發展水平是農業信貸的因,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農業機械已成為農業生產的必需的條件,購置大型農業機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在自有資金不足時信貸資金支持顯得尤為重要。
(四)回歸分析
根據農業的8個分項指標與農業信貸的關系展開分析,具體分析結果見表6。
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程度大體可分為三類:最高為財政投入,回歸系數高達0.2;第二類為家庭人均收入、農業機械、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回歸系數大體為0.06~0.1之間;第三類為糧食產量、有效灌溉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回歸系數低于0.02以下。
對財政支持水平回歸系數0.200 317最大,農業信貸每提高1%,財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種現象說明信貸水平的提高對金融機構來講可得到更多的財政貼息和補助,對農民來講也可得到更多的農業直補,財政資金的投入也具有較強的逐利性,農業經營主體或項目獲得金融貸款越多,財政支持也愿意跟進,最終導致金融信貸帶動了財政支農。
對農村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回歸系數也是比較高,均得到0.09個百分點,說明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家庭人均農業純收入水平、勞動生產率水平可提高0.09個以上的百分點;對農機發展水平、土地生產率水平的回歸系數均在0.07以上,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農機發展水平提高0.07個百分點。這一結果說明,金融貸款不僅促進了農業要素投入(資金、機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驗證了金融貸款對農業生產率的提升也產生了明顯的作用。信貸對農業機械作用明顯,說明盡管國家對農機購買采取了財政補貼的政策,但信貸仍然對其快速增加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森林覆蓋率回歸系數0.008 297最小,說明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水平提高0.008個百分點;糧食產量水平的回歸系數也是比較低的,只有0.006 169,說明農業信貸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糧食產量水平只提高0.006個百分點;對農業灌溉水平的回歸系數為0.012 158,農業信貸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農業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個百分點。這三個回歸系數很小說明農業信貸對這三方面的建設投資力度不夠。探其原因,這三個指標分別代表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糧食生產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其共同特點是建設周期長、投資大、見效慢、收益低,但社會效益巨大,金融機構的趨利行為不愿意將有限的資金投放到這些領域,因此國家政策性金融應更多地向這些領域傾斜,加大信貸服務力度,同時加大對商業性金融機構投資上述領域的獎勵及補貼力度,提高其投資公益性行業的積極性。由此可見,農業總體指標與農業信貸回歸分析中的農業信貸系數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蓋率、糧食產量水平以及農田灌溉水平的信貸系數過低造成的。要想進一步提升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國家需下大力氣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大國家政策對商業銀行的誘導,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對農業基礎性、公益性事業的支持。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農業信貸水平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因,對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的影響顯著。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顯示,農業信貸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因,這種因果關系表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根據回歸分析結果,農業信貸水平每增長1個百分點,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可增長0.067個百分點
2.農業資金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約束條件,其邊際效益較大于其他生產要素。從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分項指標來看,信貸資金對人均家庭農業收入、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顯著影響,但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分項指標中財政支農水平回歸系數最大,農業信貸每提高一個百分點,財政支農水平可提高0.2個百分點,對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的作用為0.02個百分點,約占0.067個百分點的30%,遠遠大于其他分項指標的貢獻。
3.現代農業的發展速度明顯低于農業信貸的發展速度?,F代農業的發展是一項綜合工程,它的發展水平是由糧食發展水平、農民收入水平、機械化水平、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可持續發展水平等多項指標加權而得,現代農業的的發展受到諸多方面的制約與影響,有的指標由于基數大、年度變化很小,如森林覆蓋率等,使得現代農業發展速度偏慢;而農業信貸在測度時只是使用了信貸量一個指標,信貸量在近幾年的年均遞增速度較快,使得農業信貸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現代農業發展速度,根據回歸分析,農業信貸水平的發展速度是現代農業發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的促進作用,就必須進一步加快農業信貸支農力度。
(二)政策建議
1.應重視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作用,加大農業信貸力度。實證分析表明,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存在顯著影響,并存在因果關系,農業信貸對現代農業發展起促進作用,加強農業信貸業務,必將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登上新臺階。對于現代農業的分項指標中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糧食產量、財政支農水平、勞動生產率等對農業信貸反應敏感的指標,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貸手段加以推進;而農田水利設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改善對農業信貸反應不敏感,這些方面需要資金較多,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資金。在加強信貸業務的同時,還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強誠信體系建設與貸款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業生產大戶的綜合素質,可進一步克服農業生產大戶貸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貸過程中少走彎路,更多地得到貸款機會和貸款量。
2.強化政府在信貸服務體系中的作用,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農業產業信貸服務模式。由于農業是弱質產業,生產經營規模較小,風險大、盈利率低,使得銀行的趨利性特點與之相矛盾。金融機構在發放貸款時往往將上市公司、國有大中型企業、高盈利產業等列為首選的信貸支持對象,而對于農業產業則是次之對待,使得很多農村中的農業生產主體得不到貸款或得到的貸款很少,遠遠不能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鑒于這種狀況,政府應該著眼于構建由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結合的多元化農業融資體系,形成合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在中央層面專門設立具有行政指導職能的 “農業產業金融服務管理中心”。該中心對全國的農業信貸支持進行整體規劃與布局,包括總體信貸規模、重點發展區域、各家金融機構支持農業發展的任務分工等,真正將支持現代農業發展作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業、作為金融部門業績考核的指標之一。
加強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建設,增加農業信貸資源。首先是對農村信用社進行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之成為農村地區服務“三農”的金融機構主體。由于農村信用社抗御風險能力較弱,需對農信社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加強風險防控能力。其次是加強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的建設,發揮親緣地緣、經營靈活的優勢,降低信貸管理中的交易信息成本,減少不良貸款。三是探索開發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款和擔保貸款等適合家庭農場、農村中小企業的專項貸款產品。四是在財政貼息方面對中小金融機構的農業產業貸款給予更多傾斜,在稅收方面給予更多的優惠,提高其對農業產業信貸支持的利潤空間。
3.更新信貸模式與手段,加快農地融資、財政撬動信貸資金、價值鏈融資、移動金融等多種模式進入農業。鑒于國家信貸政策的剛性要求以及農業生產自身的高風險性,自身缺乏資金、資產的農業生產主體很難得到信貸資金支持,嚴重影響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大背景下。為此,首先應鼓勵新型的農業信貸模式進入農業生產,如農地融資、財政撬動信貸資金、價值鏈融資、移動金融等。農地融資是農業生產所用土地經過確權后,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權等納入抵押擔保范疇,排除獲取信貸資金的障礙。價值鏈融資是充分調動農業生產鏈條中各參與者的積極性,上游企業分別采取直接融資或充當擔保人等間接融資方式使農業生產主體獲得信貸資金。移動金融是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金融服務當中,可進一步節約建設金融機構的實體成本,為邊遠地區居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務。財政撬動信貸資金則是政府出面使用財政資金成立信貸擔?;鸹驌9荆瑸檗r業經營主體提供信貸擔保,以放大信貸資金的支持范圍,使農業財政補貼真正用到農業生產上,提高農業財政補貼使用效率,擴大利潤空間。其次是鼓勵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從事種養結合的兼業化、規?;a,降低農業信貸風險,獲得更多規模收益。根據經濟學原理,規模化生產可以帶來規模收益,金融機構的趨利行為使得貸款更愿意流向收益高的部門或產業,因此規模化的生產可以吸引更多的農業貸款。
參考文獻:
[1] 林毅夫,蔡昉,李周.對趕超戰略的反思[J].戰略與管理,1994(12):112.
[2]King R G,R 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3,32:513524.
[3]溫濤,冉光和,熊德平. 中國金融發展與農民收入增長[J].經濟研究,2005(9):3042.
[4]冉光和,張金鑫.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8(6):4751.
[5]謝瓊,方愛國,王雅鵬.農村金融發展促進農村經濟增長了嗎? [J].經濟評論,2009(3):6168.
[6]張敬石,郭沛.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影響——基于VAR模型的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1(1):3441.
[7]管福泉,褚保金.城鄉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案例剖析[J].經濟縱橫,2012(2):7881.
[8]丁志國,徐德財,趙晶.農村金融有效促進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嗎?[J].農業經濟問題,2012(9):5056.
[9]Jonson,Bruce F,John Cownie.The Seedfertilizer Revolution and Labor Force Absorp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4):569582.
[10]Siddiqi Muhammad,Wasif MazharulHaq,Kishwar Naheed Baluch. Institutional Credit: A Policy Tool for Enh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Income of Pakistan[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Arts Humanities,2004:37.
[11]Saboor Abdul,Maqsood Hussain,Madiha Munir.Impact of Micro Credit in Alleviating Poverty:An Insight From Rural Rawalpindi, Pakistan[J].Pak. j.Life soc.Sci,2009,7(1):9097.
[12]Yusuf M .Farm Credit Situation in Asia[M].Tokyo: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1984:455494,
[13]Adam,Dale W,Robert C Vogel.Rural Financial Markets in Lowincome Countries[M]//Carl a,John Staatz (eds).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Second Edition. 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14]Zuberi H A .Institutional Credit and Balanced Growth:A Case Study of Pakistan[J].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83,8(2):167184.
[15]Zuberi,H A.Institutional Credit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Balanced Growth[J].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1990,15(1):121137.
[16]Sohail J,Malik,Muhammad,ect.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Credit in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f Pakistan[R].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1991:1 0391 048.
[17]Iqbal M,Muhammad, M Azeem khan,et al .Determinants of Higher Wheat Productivity in Irrigated Pakistan[R].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2001:753766.
[18]Iqbal M,A Munir,K Abbas.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Credi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Pakistan[R].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 2003:469485.
[19]Waqar Akram,Zakir Hussain,Hazoor M,et al ..Impact of Agriculture Credit on Growth and Poverty in Pakistan (Time Series Analysis Through Error Correction Model)[J].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tific Research,2008(2):243251.
[20]Abedullah,N Mahmood,M Khalid,et al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Credit in the Growth of Livestock Sector: A Case Study of Faisalabad Pakistan[R].Vet. J,2009: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