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擴展的計劃行為理論,分別分析了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和行為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顯著影響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但農戶最終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取決于農戶的行為態度以及合作社在降低生產風險中的作用;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與其是否加入合作社呈負相關關系;計劃行為理論適用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分析,但不適用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分析。基于此,應賦予合作社更多的職能,發揮合作社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的作用,鼓勵小規模生產者加入合作社;定期對社員進行輔導、培訓等對于縮小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與行為的差異,對促進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民合作社;參與意愿;參與行為;計劃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F30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16)06-0066-09
引言
農民合作社是農戶自發形成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具有農民組織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社會化等特點。自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農民合作社迅速發展,到2015年10月底,全國農民合作社數量達147.9萬家,入社農戶9 997萬戶,覆蓋全國41.70%的農戶。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提高了農業組織化程度,為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揮了關鍵作用。也是加強對農產品生產源頭的治理,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一條現實路徑[13]。盡管我國的農民合作社獲得了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規模小、組織松散、競爭力不足、帶動能力有限等問題。農戶是合作社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但就目前來看,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與行為卻存在偏離,大多數農戶表示有意愿加入合作社,但在最終行動上卻并非如此。農戶的合作意愿向合作行為轉化的困難是阻礙農民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縮小農戶在參與合作社的意愿與行為上的差異,推動合作社的健康發展,這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國外學者已就農戶加入合作的意愿與行為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Fulton[4]認為,合作社成員的同質性,合作社產權界定以及合作社治理結構等是影響農戶參與合作社投資和交易意愿的主要因素。Karli 等[5]基于土耳其農戶的調研數據,利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了農戶參與合作社行為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農戶的年齡、受教育程度、信息獲取能力、種植規模以及新技術采納能力是影響農戶參與合作社的主要因素。Pascucci等[6]通過對意大利農戶的研究發現,農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與其銷售渠道的選擇并不必然相關。農戶參與合作社并不必然導致其將產品全部銷售給合作社,而尚未加入合作社的農戶也可能選擇與合作社進行交易。隨著合作社的發展,近年來國內學者對農戶加入合作的意愿研究持續增加,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李升等[7],張啟文等[8],肖全良等[9]分別對山東省、黑龍江省以及廣東省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結果均表明:農戶的受教育程度,對合作社的認知水平等個人特征因素是影響其加入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農戶的生產經營特征也是影響其參與合作社意愿的重要因素,如倪細云[10]對菜農參與蔬菜專業合作社意愿的研究表明種植面積、種植歷史、蔬菜品種等是影響菜農參與意愿的主要因素。此外,國內學者還關注了市場特征、社會環境等因素對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的影響[1113]。
國內外學者對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與行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指導意義。然而總結現有的研究發現,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分析,鮮少關注農戶實際加入合作社的行為。但事實上,農戶在參與合作社的意愿與行為上存在差異,影響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的因素與影響其加入合作社行為的因素也不盡相同。鑒于此,本文在馬彥麗等[14]的研究基礎上,引入計劃行為理論并將其擴展,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和二元Logistics模型,分別分析了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和實際入社行為的影響因素,對比二者之間的差異,以期對我國的農民合作社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一、研究假設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由Ajzen[15,16]在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基礎上,加入知覺行為控制變量發展而來。它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出發,解釋個體行為的一般決策過程。近年來,計劃行為理論已被學者們廣泛運用于人類行為意愿的研究上。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意向是影響人類行為的最主要因素,行為意向又受到行為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本文在計劃行為理論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引入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和合作社的作用兩個維度,提出研究假設。
(一)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
農戶對合作社的功能及其所應承擔的義務的認知與其參與合作社獲得的預期收益與付出成本相關。孫亞范等[17]認為,合作社成員對合作盈余返還分配制度的認知程度對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黃文義等[18]認為,農戶對合作社的了解與否對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影響極大,對合作社越了解的農戶,入社的可能性越大。胡振等[19]對北京市大桃種植戶的研究也證明,農戶的認知水平對其參與意愿具有正向影響。由此提出:
H11: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水平對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響。
H12: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水平對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二)行為態度
行為態度是指個體對特定的行為積極或消極的評價,農戶對參與合作社行為的評價越積極,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大。早在1983年,Rhodes就指出經濟收益是影響農民進入或退出合作社的關鍵因素[20]。根據Ajzen[21]的量表,農戶對合作社的評價主要體現在認為“參與合作社是獲益的”“所接受的服務是令人滿意的”以及“參與的行為是有價值的”等幾個方面。由此提出:
H21:農戶的行為態度對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響。
H22:農戶的行為態度對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三)合作社的作用
農戶在經營過程中通常面臨自然災害、生產資料價格波動等風險,為抵御這些風險,小規模的農戶聯合起來,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則結成互助組織。因此,合作社在降低農業生產風險方面的作用成為農戶參與合作社的重要原因。馬彥麗[14]的研究表明,農戶面臨的自然風險、生產資料價格波動、生產資料質量問題以及銷售渠道等方面的風險是影響其加入合作社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
H31:合作社降低農戶風險的作用對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響。
H32:合作社降低農戶風險的作用對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四)主觀規范
主觀規范是指個體在實施特定行為時感知到的社會壓力。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劉宇翔[22]認為,合作社成員的投資意愿受外部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周亞等[23]也指出,政府的支持力度顯著影響農戶參加合作社的意愿。此外,家庭成員和鄰里鄉親對合作社的看法,也對農戶的決策行為具有顯著影響[21]。由此提出:
H41:農戶的主觀規范對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響。
H42:農戶的主觀規范對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五)知覺行為控制
知覺行為控制刻畫了個體在實施特定行為時感知到的難易程度。入社門檻的高低、入社程序的復雜程度以及自由進入退出等安排,都可能影響農戶參與合作的意愿[17],由此提出:
H51:農戶的知覺行為控制對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向影響。
H52:農戶的知覺行為控制對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具有正向影響。
二、問卷設計和模型構建
(一)問卷設計
為分析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影響因素,江蘇省食品安全基地的調查小組于2015年7-8月期間對全國10個省、自治區展開了調研。本次調查共回收農戶問卷651份,其中加入合作社的為239戶,占總樣本的36.71%。為進一步分析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根據擴展的計劃行為理論與相關文獻設計問卷,共設置28個變量(見表1)。
(二)模型構建
本研究采用兩種模型分別研究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與行為。由于農戶參與合作的意愿屬于農戶的主觀意志,難以直接觀測,且存在難以避免主觀測量誤差的特點。而結構方程模型能夠為難以直接觀測的變量提供可測和處理,并將難以避免的誤差納入模型之中。因此,本研究選取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影響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
三、結果分析
(一)卡方分析
表2顯示,農戶的學歷、耕地面積以及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不同,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為也顯著不同。學歷越高的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大,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越低的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低。耕地面積也顯著影響農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為,但具體的關系還需進一步驗證。而農戶的性別、年齡對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影響差異性不大。初步分析可能的原因是,農戶的學歷越高,對合作社認知越全面,越愿意采用新型的組織模式進行生產,而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較低的農戶,多為混業經營或兼業經營,對加入農業生產的專業合作社的訴求自然不高。而是否加入合作社通常是一個家庭的行為決策,與農戶個體的性別和年齡關系不大。
(二)因子分析
采用SPSS 20.0 對樣本數據進行因子分析的適當性檢驗。結果顯示,KMO值為0.907,Bartlett球型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9 306.986 1,顯著性水平為0.00,說明樣本數據適用于因子分析。采用斜交旋轉法對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影響因素進行因子分析,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3。剔除跨負荷變量,最終得到20個變量。
(三)信度和效度檢驗
運用SPSS 20.0對歸納出的6個維度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見表4。行為意向、認知程度、行為態度、合作社作用、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的克倫巴赫系數α分別為0.867、0.938、0.895、0.836、0.792和0.934,表明變量之間的內部一致性較好。各維度只有一個公因子且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因子載荷都超過0.7,說明這6個維度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證實了假說模型各維度結構合理,相應的指標變量得以確認。
(四)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分析
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對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AMOS 20.0的運行結果見表5、表6。
表5顯示了結構方程模型整體擬合檢驗的結果,由結果可知各評價指標基本達到理想狀態,模型整體的擬合度較好。各變量的標準化路徑系數見表6。結果顯示,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表明行為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對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假設H21 、H41和H51得到驗證。(1) 行為態度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480,表明農戶對合作社的態度越積極、對合作社在提供服務、獲取收益上的評價越高,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強烈。(2) 主觀規范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151,表明政府政策、廠商要求以及農戶的親戚朋友的行為等外部環境顯著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3) 知覺行為控制的標準化路徑系數是0.132,表明加入合作社的難易程度顯著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入社門檻越低,手續越簡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越強烈。各可測變量對潛變量的影響程度也都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1%的檢驗,標準化路徑系數均在0.5以上。
(五)農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分析
使用二分類Logistics對農戶加入合作社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檢驗,結果見表7。可以看到,耕地面積、對合作社的認知、行為態度、合作社的作用均顯著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假設H22和H32通過了驗證。(1)耕地面積通過了5%的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與之前卡方檢驗的結果一致。進一步分析,耕地面積與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呈負相關,這表明,耕地面積越小的農戶,越有激勵加入合作社,而耕地面積越大的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可能性越低。(2) 對合作社的認知也通過了顯著性水平為5%的檢驗,表明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顯著影響其是否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影響方向為負,即對合作社越了解的農戶,反而并沒有加入合作社。這與假設H12相悖。可能的解釋是,目前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多屬于從眾行為,并不是基于對合作社的了解之上做出的決定,已經入社的成員對合作社的社員應承擔的義務、合作社的盈余分配制度以及民主決策制度也缺乏必要的認識。(3)行為態度對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具有顯著影響,且方向為正,這表明,農戶對加入合作社的態度越積極,轉化為行動的可能性就越大。(4)合作社的作用顯著影響農戶入社的行為,可以看出,農戶是否最終加入合作社,主要取決于合作社在降低生產風險方面的作用,這是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最主要原因。
四、討論和政策建議
(一)結果討論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意向決定人類的行為,現實中行為意向轉化為行為卻存在一定的困難。在本文的調查中,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占總受訪農戶的56.84%,而實際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僅占36.71%。盡管大多數農戶都有參加合作社的意愿,但真正轉化為入社行為卻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合作社本身治理結構不完善、組織松散等內生因素所致;另一方面,由于合作社的職能發揮不足,如信用功能,保險功能等的缺失,致使農戶難以獲得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的支持,從而阻礙了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動。
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與行為之間卻存在偏離,農戶加入合作社意愿的影響因素與其加入合作社行為的影響因素也不盡相同,應當區別分析。對比結構方程模型結果和Logistics模型結果可知,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意愿的主要因素有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表明計劃行為理論適用于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分析。然而,對于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分析,傳統的計劃行為理論并不適用,具體而言:
1. 農戶最終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取決于農戶對合作社的態度以及合作社在降低生產風險中的作用。主觀規范僅僅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最終決定加入與否,并不依賴于外部環境。這與Rhodes在1983提出的“凈收益是影響農民加入或離開合作社行為決策的關鍵因素”一致。
2.知覺行為控制顯著影響農戶加入合作社的意愿,但對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影響不大。這是因為農戶在考慮是否加入合作社時,入社難易程度、入社門檻高低以及能否自由退出等因素都會納入考慮范圍,成為影響其加入合作社意愿的重要方面,如果入社的程序過于復雜,通常農戶會表示不愿意加入合作社。然而,一旦付諸行動,入社的難易程度將不再成為影響農戶決策的主要因素。農戶最終加入合作社與否,并不直接受到入社難易程度的干擾。
3. 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與其是否加入合作社呈負相關關系,即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是對合作社不太了解的人群,而對合作社更為了解的農戶反而沒有加入合作社。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得出的反向關系是基于農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分析之上的,與現有的大部分研究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不同。現有的研究在調查時只籠統地詢問農戶是否愿意加入合作社,因而得出對合作社越了解的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意愿越強烈的結論。本文的研究認為農戶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與其加入合作社的行為呈反向關系,可能的原因是:(1)大部分已經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對合作社的性質、功能、盈余分配制度以及民主決策制度都缺乏了解,加入合作社只是從眾行為,加入合作社之后也鮮少接受相關的培訓。(2)對合作社有些了解的農戶,因其了解的信息片面或不準確,對合作社的性質、功能以及應承擔的義務存在誤解,可能成為阻礙其加入合作社的因素。此外,結構方程模型的結果也表明,對合作社的認知程度并不顯著影響其參與合作社意愿。這是本文與以往研究結論不同的地方。
(二)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對政府促進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第一,對于合作社本身,應完善合作社的治理結構,提升合作社對入社農戶的效用,增強合作的競爭力和帶動能力;對政府而言,應對合作社予以更多的賦權,如賦予合作社金融功能、保險功能、抵押功能等,增強合作社在抵御農業生產風險中的作用,發揮合作社在生產銷售環節的服務職能。
第二,由于耕地面積較小的農戶在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上能力不足,對尋求互助合作具有強烈的內生動力,因此應當鼓勵小規模生產者加入合作社。盡管從成本收益的角度來看,合作社更愿意吸納規模農戶以降低組織成本,但從合作社設立的初衷來看,小規模生產者理應成為合作社服務的主要對象。政府應加強對小規模生產者的政策傾斜,鼓勵其加入合作社。
第三,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休眠合作社”現象,合作社應當定期對社員進行輔導、培訓,加強社員對合作社制度安排、運行機制的了解,引導社員充分行使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權利;建立合理的盈余分配制度,切實保障社員的利益;增強社員對合作社經營管理者的理解和信賴,保持社員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Matopoulos A, V Lachopoulou M, Manthou V, et a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7,12(3):177186.
[2]蔣永穆, 高杰.不同農業經營組織結構中的農戶行為與農產品質量安全[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3(1):142148.
[3]劉剛,張曉林. 基于農民合作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6):710714.
[4]Fulton M.Cooperatives and Member Commitment [J].The Finnish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1999,48(4):418437.
[5]Karli B,Bilgic A,Celik Y.Factor Affecting Farmers’ Decision to Ente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Using Random Utility Model in the South Eastern Anatolian Region of Turkey [J].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Tropics and Subtropics,2006,107(3):115127.
[6]Pascucci S,Gardebroek C. Some Like to Join,Others to Deliver: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Farmers’ Relationships With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C]//Paper Present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114th EAAE Seminar “Structural Change in Agriculture”, Berlin, Germany,April,2010:1516.
[7]李升,薛興利,張玉芹,等.山東省煙農參加專業合作社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煙草學報, 2012(2):7075.
[8]張啟文,周洪鵬,呂拴軍,等.農戶參與合作社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以黑龍江省阿城市料甸鄉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3):98104.
[9]肖全良,王厚俊,劉一芹. 農民合作社成員合作意愿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廣東農民合作社成員的調查[J].南方農村,2015(1):4752.
[10]倪細云.菜農參與蔬菜專業合作社的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3省607戶的調查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14(3):4552.
[11]蔡榮,韓洪云.農戶參與合作社的行為決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山東省蘋果種植戶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2(5):3240.
[12]王兆華.農戶對專業合作社需求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陜西戶縣葡萄果農的問卷調查[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12.
[13]于瀟,王鵬,莊園,等. 農戶參與農業合作組織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福建南平市的280份調查問卷[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3338.
[14]馬彥麗,施軼坤.農戶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行為及其轉化——基于13個合作社340個農戶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2(6):101108.
[15]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J Kuhl J ,Beckman. Action Control: From Cognitions to Behaviors Springer: New York,1985:1139.
[16]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17]孫亞范,余海鵬. 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合作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 2012(6): 4858.
[18]黃文義,李蘭英,童紅衛,等. 農戶參與林業專業合作社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的實證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1(2):102105.
[19]胡振,李娜. 果農參與合作社的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北京市平谷區大桃種植戶為例[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4(6):4450.
[20]Rhodes V J. The Larg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s a Competitor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3,65 (5):1 0901 095.
[21]Ajzen I.Constructing a TPB Questionnaire: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EB/OL].[20060101].http://www.people.umass.edu/aizen/
[22]劉宇翔. 農民合作組織成員投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2):110118.
[23]周亞,楊科星,陳哲. 農戶參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意愿研究——以武漢市某南瓜合作社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4(8):2830.
Abstract:Does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means that they would take ac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651 farmers from the Chinese rural areas, this paper used the 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analyze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 will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ill and behavior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TPB is suitable to analyze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but it is inapplicable in behavior research. The attitude, subjective norms and perceived control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while the behavior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cooperatives depends on their attitude and the function of cooperatives. Farmers’ perception of cooperatives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ir participating behavior. Thu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ves, the government should give more power to cooperatives and make them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ducing risks in production. Encouraging small scale producers to participate in cooperatives and providing regular counseling and training to the members would be an effective way to narrow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armers’ will and behavior.
Key words:farmers’ cooperative; cooperative willingness; behavior; differenc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