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軍

2016年剛開始,中東就上演了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大戲。1月2日,沙特處決了47名死囚,其中包括一位備受爭議的什葉派領袖;當晚至3日晨,一批伊朗示威者沖進沙特駐伊朗大使館;3日,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
這一連串的交鋒令外界目不暇接,但沙特與伊朗的這種直接較量大概也就到此為止,為什么這樣說呢?
沙特和伊朗同為中東地區的兩個重要國家,同為世界重要產油國,彼此之間卻稱得上是老冤家。在民族上,沙特人主體是阿拉伯人,伊朗人則主要是波斯人;在宗教上,沙特以遜尼派為主;伊朗則以什葉派為主;在地理上,兩國彼此看不順眼,卻又隔海相望,抬頭不見低頭見,想要眼不見心不煩都做不到。
在中東多地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沖突背后,往往都可以看到沙特和伊朗的身影。遠的不說,近年來,從敘利亞內亂到也門內亂,沙特和伊朗都可謂深度介入。在敘利亞,伊朗被指暗中出兵參戰,支持敘利亞政府軍;而在也門,沙特等國則是公開宣布出兵,打擊什葉派的胡賽武裝。
然而,雖然爭斗多年,但伊朗和沙特兩國更多是在第三國,通過各自支持的力量展開較量,幾乎從未直接交火。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不論沙特還是伊朗,在彼此面對面時,任何一方都不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就伊朗而言,軍事上攻擊一個遜尼派占據主導、民族人非自己人、且人口近3000萬的國家,實在不是一個明智選擇,更何況,這個國家目前還駐有美軍。同樣,對沙特來說,進攻人口超過7000萬、什葉派占主體的伊朗,在軍事上也從不是一個現實選擇。雖說沙特擁有大批先進的西方武器,但僅看沙特軍隊在也門戰場的表現,就很難讓人相信,這樣一支軍隊會選擇和伊朗開戰。
至于沙特斷絕和伊朗的貿易關系,恐怕更多是一種姿態。在經濟上,兩個同樣嚴重依賴石油的國家,彼此并沒有能夠讓對方真正忌憚的殺招。
當然,沙特和伊朗的熱戰打不起來,雙方不會直接交火,并不意味著,這兩個國家目前的這種激烈對峙和交手就沒有任何意義。要不,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為何呼吁沙特和伊朗保持克制呢。
對整個世界來說,要想了解沙特與伊朗是否保持了克制,最主要的就是要緊盯敘利亞和也門這兩個戰場。在這兩個戰場上,兩國一直在幕后交手,也是兩個主要的游戲參與者。如果在2016年,敘利亞反對派獲得了更多的資金和武器,或者伊朗向敘利亞派出了更多兵力,那么,兩國無疑忽視了其他國家的呼吁,選擇了加大賭注,繼續對峙。如果敘利亞的沖突沒有再度大幅升級,或者敘利亞戰局沒有再度上演大轉變,那么,很有可能是沙特和伊朗選擇了克制。
不論如何,在美俄等國加大力度打擊IS的當下,至少對于打擊IS來說,沙特和伊朗的交惡實在是一個壞消息,給本就錯綜復雜的敘利亞局勢平添了更多不確定因素。
當然,對同樣飽受油價低迷之苦的沙特和伊朗來說,彼此的交惡好像也有那么一點好處,比如說,油價漲了。只不過,這種油價上漲極有可能只是一次恐慌性反應,一種本能的波動,其好處是相當短暫且不靠譜的,等到外界認識到沙特與伊朗的交惡會停留在外交、經貿等層面,而不會真正影響到兩國的石油生產能力時,這種反應和波動就會消失。
1987年,沙特駐伊朗大使館遭伊朗示威者襲擊,9個月后,沙特宣布與伊朗斷交,直到1991年兩國才恢復外交關系。這一次,在使館遭襲后,沙特宣布斷交顯然要迅速得多,不知道,這一次,兩國要用多長時間才能恢復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