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特
贈房養老,顧名思義就是老人將自己的房子贈予別人,受贈之人負責老人的生養死葬。在日漸步入老年社會的今天,贈房養老,為不少失獨及無子女老人了卻身后事提供了可行之道。但因房價不斷飆升,贈房養老也會引發一些糾紛。年逾六旬的孫正英就遭遇了這樣的尷尬:房子過戶到干女兒名下后,她身患重病卻床前無人。房已“走”,茶已涼,情已逝,咋辦?唯一的依靠——房子,還能重新回到老人手上嗎?

獨生子意外身亡
家住湘中某縣的孫正英本有個完整的家庭,轉折出現在18年前的1998年初,她離婚了。那一年,孫正英不到50歲,對于女人來說,這是個很尷尬的年齡,重新組建家庭吧,難以找到合適的對象,更何況“半路夫妻百事哀”,單獨過吧,又倍覺孤單。
好在孫正英還有兒子,離婚時兒子廖軍已經年滿20周歲,成年了,所以她不用和前夫去爭執兒子由誰撫養。也正因如此,這場沒有硝煙的奪子大戰,孫正英是當然的勝利者,因為兒子的心始終向著她。在廖軍心中,父母離婚的責任全在父親,因此他對父親多了幾分怨恨,而對母親則更多了幾許孝順。這多少讓孫正英感到慰藉。正因為這個原因,離婚之后,盡管也有人給她介紹對象,她都一口回絕了。失敗的婚姻讓她沒了再婚的打算,下半輩子,她只想靠著兒子了。
廖軍孝順又上進,他不愿待在家里啃老,就跟同齡伙伴一起南下廣東謀生。兒行千里母擔憂,好在廖軍懂得母親的心思,隔三岔五便打個電話,時不時地便寄錢回來,讓母親牽掛的心一次又一次地得到寬慰?!拔覂鹤泳褪切㈨槪 睂O正英臉上總是掛著笑容,逮著個熟人便驕傲地宣示,她很享受這種感覺。兒子寄回來的錢,孫正英一分不花,都攢起來要給兒子娶媳婦。畢竟兒子已經長大,該娶妻生子了??擅看蝺鹤踊貋?,孫正英求親告友,張羅著給兒子介紹對象,兒子都不領情。她問兒子是不是有了女朋友,兒子也不正面回答,這讓孫正英好生郁悶。但一個巴掌拍不響,看兒子對找對象這事無動于衷,孫正英無奈之下,也只好由著他了。
兒媳終究會娶進門的,孫子終究會抱上手的,孫正英這樣安慰著自己,不再催促兒子,卻不知道,一場災難正悄然逼近。
2003年5月的一天,廖軍騎摩托車外出時,因車速較快,摔下山坡身受重傷,不治身亡。25歲的生命,沒有留下只言片語,就這樣拋下年邁的母親撒手西去。兒子的死訊傳到孫正英耳朵里時,她呼天搶地,失聲痛哭。老年喪子,失去的不僅僅是兒子的生命,還有她晚年生活的寄托??!
兒子走后,孫正英無精打采地過了幾個月,才慢慢緩過一絲勁兒來。只是,憂愁終究揮之難去,失獨老人的生養死葬誰來負責?身后事能指望誰?這現實的問題,終無法回避并將隨著年齡增長變得更加緊迫。
天上掉下個干女兒
廖軍去世幾個月后,一個年輕的姑娘突然來到孫正英家,對孫正英“孫姨孫姨”地叫得特別親熱。孫正英看著嘴甜的姑娘,滿臉茫然,她并不認識這位姑娘?!拔沂橇诬姷呐笥?,廖軍在世的時候,我沒有來看望過你,現在廖軍走了,我來補這個情?!笨闯鰧O正英的疑惑,姑娘打開話匣子來了一番自我介紹。姑娘叫杜麗,是廖軍在外打工時交的女朋友,兩人還沒拜見雙方父母,突然而來的意外事故就結束了一切。姑娘知道廖軍是獨子,也知道瘳軍與母親相依為命,便特意趕到廖軍家來探望。姑娘這么一說,勾起了孫正英的回憶,她不由得悲從中來,嘆兒子命短,更嘆自己命苦?!皩O姨,你當我的干娘吧!”仿佛知道老人心里想什么似的,杜麗的話說到了孫正英的心坎兒上?!昂茫媚?,女兒?!睂O正英喜極而泣,滿口應允。當天晚上,孫正英特意喊來幾個親戚和鄰居,擺了一桌酒席,算是正式認了杜麗這個干女兒。
自從有了干女兒,孫正英的精神狀態一下子好了許多。而杜麗,也以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一個干女兒的承諾。她雖然沒有跟孫正英住在一起,但這不妨礙她與孫正英聯絡感情。她會時不時地給孫正英打個電話噓寒問暖,逢年過節也總是帶著禮物登門看望。每次接到干女兒的電話,收到干女兒的禮物,孫正英心里都暖洋洋的,像喝了蜜一般甜……
生活重新充滿陽光,孫正英走出了喪子的陰影。2006年,因原來住的房子要拆遷,孫正英決定全額付款購買一套二手房。
房子選好了,價錢談妥了,那個揮之不去的問題襲上孫正英心頭,身后事咋辦?生養死葬誰來負責?她有一個想法,用這套房子養老。具體來說,就是她把房子贈送給某個人,接受房子的這個人負責為她養老送終。這種做法,有著悠久的傳統,也有著廣闊的市場,在法律上叫作遺贈扶養。當然,孫正英的認識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她就是想,趁著自己還有能力,為身后事作好安排。可誰愿意贍養她呢?杜麗,干女兒的名字第一個蹦了出來。
“杜麗啊,我想跟你商量件事?!背弥淮味披惽皝砜赐?,孫正英說道,“房子拆遷后,我看了一套二手房,價錢都已談好,就等著簽合同了。我有個想法,把這房子送給你,當然,現在我還要居住,百年之后才能真正交給你處置。我呢,也不需要你現在做什么,就是將來我萬一生病了,你照顧護理我一下,等哪天我去世了,你把我送上山就可以了?!闭f完,孫正英期待地看著杜麗。孫正英的話講得很明白,杜麗稍微思考了一下,就點頭同意了。沒有簽訂書面協議,還是像上次一樣,孫正英辦了一桌酒席,喊來親戚朋友進行了宣示。
既是干女兒,又是遺贈扶養人,在買房辦手續這件事上,杜麗當仁不讓地成了孫正英的全權代理人。簽訂合同,辦理房屋過戶手續,杜麗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當然把房子也直接辦到了自己名下。孫正英知道后,也沒說什么,房子早晚都是干女兒的,現在過戶和她百年之后再過戶,沒什么區別。
遺贈一步到位,扶養呢,暫時無須啟動。贈房養老之時,孫正英年齡不算大,身體也還行,用不著干女兒操心。于是,房子買好,又簡單裝修后,杜麗便離開了孫正英家。孫正英雖然舍不得,可也沒有辦法,縱然是親骨肉,也要放出去闖蕩,干女兒,又怎能總拴在身邊?老人有老人的過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生活,電話與探望讓兩條軌跡時不時地交匯,孫正英與杜麗相處得很和諧。
房子還能要回來嗎?
日子過著,變化發生著。三年之后,杜麗結婚,把家安在了長沙,如此一來,與孫正英的距離進一步拉遠了。這距離一遠,?;亍凹摇笨纯吹奈镔|成本和時間成本陡增,加之,有了丈夫,不久之后又有了孩子,電話聯系也少了。這沒有什么,就算新婚夫妻也不會總處在蜜月中,平平淡淡,終歸是生活的歸宿。此時,孫正英身體還行,扶養人不在身邊,并無不便。但是,生活卻不是一帆風順,2012年,孫正英生病了……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對于年逾六旬的老人來說,這病好起來就更加慢。孫正英生病的日子里,按照遺贈扶養協議,杜麗應當承擔起照顧之責,可杜麗遠在長沙,家里一攤子事,又如何脫得開身,盡管也擠時間護理了幾天,可相比于老人的需要,無異于杯水車薪。孫正英有些失落,也有些不快,好在,病慢慢地好起來了,已經露出苗頭的矛盾最終沒有爆發。孫正英的病雖然好了,可畢竟年紀大了,身體還是一日不如一日。2015年初,孫正英再次患病,臥床不起。
誰來照顧孫正英?當然是杜麗。
杜麗也出現在了干娘病床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假如僅僅是干女兒,如此表現也無可厚非,可杜麗不僅僅是干女兒,她還是孫正英的遺贈扶養人,照顧孫正英不是緣于道德需要,而是基于法律義務。當然,杜麗也有難處,遠在長沙,分身乏術,只是這些理由都無法解決現實問題,年邁重病的孫正英誰來照顧?
請人護理,需要錢,孫正英的財產只有那套房子,她請不起;杜麗呢,經濟狀況一般,也不愿出。思來想去,除了靠唯一的那套房子,再無辦法,可房子已登記到杜麗名下,又該怎么辦呢?有人提議,撤銷孫正英與杜麗達成的口頭遺贈扶養協議,將房屋過戶到孫正英名下,再由孫正英以此房屋與他人商定養老事宜。
這個主意不錯,然而,需要取得杜麗的同意,幾番協商,卻無果而終。沒辦法,孫正英只得一紙訴狀將杜麗告上法庭,以杜麗在其身患重病之時未盡護理照顧之責為由,請求撤銷與杜麗達成的口頭遺贈扶養協議,并將已經登記到杜麗名下的房屋重新過戶到自己的名下。
面對干娘的起訴,杜麗不氣惱,可對于干娘的訴求,她也不答應。她覺得,她這些年對干娘盡了扶養之責,雖然未能令干娘百分之百滿意,可怪不得她,畢竟她能力有限,精力更有限。這遺贈扶養協議已履行多年,房子早就登記在她的名下,怎能說撤銷就撤銷?
2015年10月,湘中某縣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此案。法官庭前進行了傾情調解,仍未能在當事人之間架起理解的橋梁。贈房養老生糾紛,案件究竟怎樣判?法院認為,所涉房子雖然從未登記到孫正英名下,但系孫正英全資購買的事實不容否認,孫正英以該房子與杜麗達成口頭遺贈扶養協議的事實同樣毋庸置疑。雙方之間的遺贈扶養協議,系真實意思表示,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合法有效,應受法律保護。杜麗作為扶養人,應當履行對孫正英生養死葬的義務,在履行義務的前提下,有受贈取得房屋所有權的權利。一般來說,扶養人接受遺贈取得財物應在遺贈人身故之后,但贈與先行亦不為法律禁止,杜麗在協議達成時將房屋直接落戶到其名下,不影響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也不意味著其扶養義務無須履行。孫正英年邁重病,杜麗應當全面履行照顧之責,即便存在客觀困難,亦當如此,其以能力有限、分身乏術抗辯,不能得到法律支持。根據合同法的規定,受贈人對贈與人有扶養義務而不履行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F孫正英提出撤銷遺贈扶養協議和將訴爭房屋重新過戶至其名下的訴求,符合法律規定,應予支持。據此,法院依法支持了孫正英的訴求。
(文中當事人系化名)
后記:
贈房養老,或許是無奈之舉,但也當盡量考慮周全。畢竟,對于很多老人來說,房子是辛苦一輩子才攢下來的,有可能就是老人全部的財產,也是老人安享晚年的物質保障。
如何才算周全呢?其一,贈房養老,要考察好對象,贈送之前一定要好好地了解對方的人品,把人選好。當然,人心隔肚皮,難免有看走眼的時候。其二,就是要了解相關法律,以法律做保障。更具體地說,就是房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先不要過戶,等百年之后再由扶養人遺贈繼承。房子在手里,主動權就在手里,扶養人不履行義務,那也得他主動撤離。人走了,沒關系,房子在,換人就可以了。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