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華 何學藝 張宇
【摘要】 目的 探討后內側倒L聯合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復雜后柱骨折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21例脛骨平臺復雜后柱骨折患者, 采用后內側倒L聯合入路, 其中14例合并外側柱骨折聯合前外側入路, 4例單純后柱骨折后內側倒L入路, 3例合并內側柱骨折聯合前正中有限切口;后側柱用有限接觸加壓鋼板或“T、L”型加壓鋼板, 外側支撐鋼板固定。結果 21例患者均獲得隨訪, 時間6~24個月。采用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法評估療效, 優11例, 良8例, 可2例, 術后無一例深部感染、內固定松動及斷裂。結論 后內側倒L入路與前外側或前正中聯合入路能較好地顯露骨折, 有效減少軟組織并發癥, 可直視下復位, 固定可靠, 后柱骨折塊可達到充分支撐, 可早期進行膝關節伸屈功能鍛煉, 是一種較好的治療脛骨平臺復雜后柱骨折的手術入路方法。
【關鍵詞】 脛骨平臺骨折;內固定;手術入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31
脛骨髁骨折又稱脛骨平臺骨折, 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是脛骨平臺骨折特殊類型, 多為關節內骨折波及負重關節面, 還可合并半月板及關節韌帶損傷, 關節面得到滿意的復位及下肢力線的維持, 骨折處牢固固定支撐、早期的膝關節功能鍛煉是影響療效的重要因素;羅從風教授根據三維CT基礎上, 將脛骨平臺骨折分為:內側柱骨折、后柱骨折、外側柱骨折, 即“三柱分型”, 為脛骨平臺骨折的診斷提供立體思維和診斷策略[1]。脛骨平臺后側柱骨折多為屈膝的垂直暴力或內、外翻暴力引起, 常合并內外側柱的劈裂或壓縮, Schatzker分型屬Ⅴ或Ⅵ型骨折, 關節面嚴重碎裂。前正中入路或前外側入路常被臨床采用, 給予有限切開復位拉力螺釘內固定或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 外固定支架固定[2]。采用單一切口常因手術顯露廣泛, 致軟組織損傷重, 或后側柱不易暴露, 關節面復位不理想、后側住靠拉力釘固定缺乏有效支撐, 而影響關節早期鍛煉, 甚至出現術后傷口皮緣壞死、裂開、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或骨感染。本院采用后內側倒L入路或后內側倒L入路聯合外側入路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治療脛骨平臺復雜后柱骨折21例, 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1年3月~2013年3月治療脛骨平臺復雜后柱骨折21例, 女 3例, 男 18例。年齡20~58歲, 平均年齡42.8歲。其中15例為高處墜傷, 6例為交通傷, 均為閉合性骨折;按三柱分型:單純后柱骨折4例, 后側柱合并外側柱骨折14例, 后柱合并內側柱骨折3例, 21例患者均常規攝膝關節正側位X線片, 17例行CT三維重建, 患者受傷至手術時間6~16 d, 平均時間11.2 d。
1. 2 治療方法 患者均行腰硬聯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后取漂浮體位, 術中保持患肢屈曲40~45°, 常規使用氣囊止血帶。
1. 2. 1 手術切口 均采用后內側倒L型入路或后內側倒L型聯合入路。14例合并外側柱骨折聯合前外側入路, 4例單純后柱骨折后內側倒L入路, 3例合并內側柱骨折聯合前正中有限切口。后內側倒L型入路:切口橫行部起于外側腘窩皮膚皺褶, 沿腓腸肌內側頭弧向遠側呈倒L型切口, 掀起全厚筋膜皮瓣后, 于切口近端保護腓腸肌內側皮神經、小隱靜脈及腓總神經, 遠端保護大隱靜脈及隱神經, 鈍性分離后顯露腓腸肌內側頭, 然后將其輕柔向外側牽拉并保護腘動脈及脛神經, 即可后外側平臺及脛骨近端后側。前外側切口:切口起于脛骨外側髁上緣, 向內下弧形延伸脛骨結節下方, 長約15 cm, 沿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 然后切開脛前肌群于脛骨的附著點并向外側剝離顯露外側脛骨平臺。兩切口之間寬度>7 cm。
1. 2. 2 固定方法 首先行后內側倒L型入路, 采用6~8孔“L、T”板或重建板作后側脛骨平臺骨折支撐固定作用, 用2.0克氏針臨時固定被撬撥復位塌陷骨折塊并植骨, 重建后柱穩定性。然后行前外側入路, 顯露外側脛骨平臺骨折, 復位后用2.0克氏針臨時固定被撬撥復位塌陷骨折塊并植骨, 前外側平臺脛骨近端解剖鋼板固定, 術中常規顯露半月板和前后交叉韌帶。對于合并半月板損傷者, 同時修復損傷的半月板 (若為前、后角或體部銅餅狀損傷, 則修整損傷部位;若為邊緣損傷, 則修復縫合; 盡可能保留半月板)。修復關節囊, 關閉切口, 均常規放置引流管。術后通過膝關節DR片評估骨折復位及愈合情況。
1. 2. 3 術后鍛煉 術后加壓包扎3 d, 冰敷切口, 抬高患肢, 3 d后行主動伸屈鍛煉或行CPM功能鍛煉, 并扶拐非負重行走, 8周后扶拐部分負重, 16周后逐漸完全負重。
1. 3 療效評價標準[3] 采用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分法評估療效, 評估內容包括膝關節疼痛, 屈、伸活動度, 行走能力, 膝關節穩定性等6個方面, 得分27~30分為優;20~26分為良;10~19分為可;9分以下為差。
2 結果
隨訪21例, 隨訪時間6~24個月, 平均時間14.6個月。本組21例患者術后傷口均Ⅰ期愈合, 未發生傷口皮膚壞死, 無深部神經血管損傷等并發癥, 1例患者傷口脂肪液化, 傷口裂開, 經積極換藥后傷口愈合良好。骨折于術后3~4個月內愈合, 患肢基本恢復正常力線及患膝關節穩定性, 無鋼板螺釘松動斷裂。術后平均13個月可正常活動。根據Rasmussen膝關節功能評估法, 優11例, 良8例, 可2例, 優良率為90.5%。
3 討論
脛骨髁骨折是膝關節內骨折常見類型, 脛骨平臺后柱骨折是脛骨平臺骨折特殊類型, 多累及脛骨內外側髁的后1/3, 是膝關節屈曲時暴力所致。盡管臨床上采用多種入路, 如膝關節后正中入路、后外側、后內側S入路, Lobenhoffer入路等, 對脛骨平臺后柱骨折塊的治療雖然有一定優勢, 但缺點不容忽視, 易出現皮膚壞死, 血管神經損傷[4]。作者認為, 后側倒L型入路, 能將切口全筋膜瓣掀起, 從腓腸肌內側頭肌間隙入路, 將脛神經、腘動脈一塊掀起, 切口皮膚不易壞死, 血管神經不易損傷, 同時可充分暴露脛骨平臺后柱, 可直視下復位, 從骨折固定角度看:膝關節屈曲時平臺后柱所受剪切力大, 前正中入路單純拉力螺釘不能滿足脛骨平臺內固定需要, 脛骨平臺后柱骨塊處于壓力側。
綜上所述, 使用接骨板固定骨折塊, 才能提供充分的支撐作用, 可早期膝關節伸屈鍛煉, 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 促進關節軟骨及周圍組織修復, 有利下肢血液循環, 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參考文獻
[1] 王滿宜. 創傷骨科教程.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2:300-344.
[2] 方躍, 池雷霆, 王光林, 等.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手術入路的探討.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6, 20(7):596-600.
[3] 王章富, 陳海嘯, 林列, 等. 青壯年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手術治療. 實用骨科雜志, 2006, 12(1):54-55.
[4] 葛志斌, 張前法, 龐清江. 重組合異種骨加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4, 18(4):272-274.
[收稿日期: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