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月

【摘要】 目的 了解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轉化為癲癇的影響因素。方法 對128例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128例高熱驚厥患兒中, 有18.75%(24/128)發展為癲癇;32例有癲癇家族史患兒轉化為癲癇10例, 占31.25%, 顯著高于無癲癇家族病史患兒的2.0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4例有影響神經系統發育因素患兒轉化為癲癇11例, 占25.00%, 顯著高于神經系統無異常患兒的1.1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0.5 h以內由高熱轉化為驚厥的患兒有13例, 其中有69.23%(9/13)的患兒轉化為癲癇, 癲癇轉化率均顯著高于其余各個時間距離的患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 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患兒轉化為癲癇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有癲癇家族病史、有影響神經系統發育因素以及高熱發展為驚厥時間短。
【關鍵詞】 癲癇;小兒高熱驚厥;影響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077
高熱驚厥為兒科常見病, 指小兒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 體溫持續升高且>39℃時發生驚厥, 在臨床中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強直性或陣攣性抽搐, 雙眼眼球斜視、直視或上翻, 并伴有意識喪失, 以6個月~4歲常見, 其發病率約4%[1]。部分復雜型高熱驚厥患兒會轉化為癲癇, 了解復雜型高熱驚厥患兒轉化為癲癇的影響因素, 對于掌握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回顧性本院收治的128例復雜型高熱驚厥患兒臨床資料, 探討患兒轉化為癲癇的影響因素,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兒科收治的128例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患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 男65例, 女63例, 年齡6個月~9歲。隨訪2年, 通過預約門診、電話、QQ、郵件以及家訪等形式, 展開資料統計, 包括患兒姓名、年齡、性別、有無癲癇家族病史、在妊娠期和圍生期有無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的因素以及患兒高熱驚厥發作的持續時間和間隔時間等資料。
1. 2 診斷及排除標準[2] 臨床醫生根據患兒臨床癥狀和腦電圖進行診斷。①復雜型高熱驚厥:患兒在發病時伴有局灶或偏側癥狀, 發作時持續>15 min, 或在1 d內連續發作, 或發作后伴有短暫性或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失。 ②癲癇:高熱驚厥患兒連續2次無熱驚厥發作或有1次無熱驚厥發作但腦電圖檢查顯示癲樣放電。
排除標準:均排除中樞神經感染患兒、嚴重代謝異常患兒、既往有癲癇發作病史患兒、失訪患兒。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轉化為癲癇統計結果 本組128例高熱驚厥患兒中, 有18.75%(24/128)的患兒發展為癲癇;128例患兒中, 32例患兒有癲癇家族史, 轉化為癲癇10例, 占31.25%, 顯著高于無癲癇家族病史患兒的2.0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4例患兒有影響神經系統發育因素, 轉化為癲癇11例, 占25.00%, 顯著高于神經系統無異常患兒的1.1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發熱距驚厥時間轉化為癲癇的關系 在0.5 h以內由高熱轉化為驚厥的患兒有13例, 其中有69.23%(9/13)的患兒轉化為癲癇, 癲癇轉化率均顯著高于其余各個時間距離的患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患兒高熱距驚厥的時間越短, 疾病轉化為癲癇的幾率也就越高。見表2。
表2 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轉化為癲癇的影響因素(n, %)
轉化時間 例數 轉化為癲癇 轉化率
<0.5 h 13 9 69.23
0.5 h 18 6 33.33a
1.0 h 20 4 20.00a
2.0 h 33 3 9.09a
>3.0 h 44 2 4.55a
注:與轉化時間 <0.5 h患兒比較, aP<0.01
3 討論
高熱驚厥是兒科常見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 主要分為單純性高熱驚厥和復雜性高熱驚厥兩種。單純性高熱驚厥患兒預后良好, 但復雜型高熱驚厥患兒預后則較差, 有2%~7%的患兒可能會轉化為癲癇。據研究報道[3], 復雜型高熱驚厥轉化為癲癇的發病率最高可達50%。在本研究中, 128例復雜型高熱驚厥患兒有18.75%(24/128)發展為癲癇。復雜型高熱驚厥轉化為癲癇和染色體異常有關, 且與神經元電壓依賴性鈉離子通道的α和β亞單位基因突變有關, 表明患兒有遺傳性癲癇家族史[4]。在本研究中, 發現32例患兒有癲癇家族史, 轉化為癲癇10例, 占31.25%, 顯著高于無癲癇家族病史患兒的2.0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提示有癲癇家族史為復雜型高熱驚厥患兒轉化為癲癇的重要影響因素。同時, 本研究還顯示, 有神經系統發育影響因素的患兒轉化為癲癇的占25.00%, 顯著高于神經系統無異常患兒的1.1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妊娠期或圍生期,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 可能會影響到患兒的早期發育, 成為癲癇發生的病理基礎。
患兒由發熱轉化為驚厥的時間長短與患兒轉化為癲癇的幾率也存在關系,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 發熱轉化為驚厥的時間越短, 患兒轉化為癲癇的幾率也就越大, 本組<0.5 h由高熱轉化為驚厥的患兒有13例, 其中有69.23%(9/13)的患兒轉化為癲癇, 癲癇轉化率均顯著高于其余各個時間距離的患兒,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可能這部分患兒在驚厥發作時腦組織對缺血、缺氧性損傷的耐受力不高, 腦神經元損傷后發展為癲癇, 有部分患兒也可能是因為本身海馬結構存在隱匿性的畸形, 在高熱驚厥發作時轉化為癲癇[4]。
綜上所述, 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患兒轉化為癲癇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有癲癇家族病史、有影響神經系統發育因素以及高熱發展為驚厥時間短, 臨床應引起重視, 做好早期干預。對于明確確診的癲癇患兒, 應該及時給予藥物治療, 對于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孔德慶, 孔祥英, 何念海, 等.復雜型小兒高熱驚厥轉化為癲癇的影響因素分析.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2, 27(8):767-769.
[2] 李春香, 李樹松, 宋麗萍, 等. 183例小兒復雜型高熱驚厥的統計分析.中國醫院統計, 2011, 13(3):281-284.
[3] 沈新華.影響小兒高熱驚厥復發相關因素的臨床研究.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2, 6(23):107-108.
[4] 方邦騫.小兒熱性驚厥復發相關因素分析.山東醫藥, 2010, 50(43):102-103.
[收稿日期: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