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紅 劉美麗
【摘要】 目的 探討中醫藥辨證治療老年中風的臨床療效。方法 116例腦中風患者, 按照就診號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8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中成藥華佗再造丸治療, 觀察組給予中醫藥辨證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和并發癥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38%, 對照組為81.03%,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中風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關鍵詞】 中醫藥;辨證治療;老年中風;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5.150
中風是臨床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 也稱腦卒中,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死率、復發率等特點, 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1]。為研究對中風患者采用辨證治療的臨床療效, 本文對本院116例中風患者分別采用常規中醫治療和中醫藥辨證治療, 比較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16例老年中風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過MRI或CT檢查確診為中風, 全部符合中風病相關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2]。按就診號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58例。觀察組男27例, 女31例, 年齡44~85歲, 平均年齡(58.6±7.9)歲;對照組男30例, 女28例, 年齡45~86歲, 平均年齡(60.3±5.8)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給予對中成藥華佗再造丸(廣州奇星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44020748)進行常規中醫治療, 口服, 4~8 g/次, 2~3次/d, 早晚服用。連續服用10 d后, 停止服藥1 d, 疾病預防和維持劑量為4 g/次, 4周為1個療程。
1. 2. 2 觀察組采用中醫辨證治療, 根據患者發病原因和臨床癥狀的不同, 將中風分為4大類型:①肝陽暴亢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頭痛眩暈、心煩易怒、口苦咽干、面紅目赤、尿赤便干、舌苔黃膩、舌質紅、脈弦滑有力。治法:熄風通絡、平肝潛陽。方用:生牡蠣、石決明、代赭石各30 g, 京玄參、懷牛膝、白芍藥各15 g, 炙龜板、嫩鉤藤、滁菊花各12 g, 石菖蒲、膽南星、明天麻各9 g, 川貝粉3 g(吞服, 且分2次服用), 用水煎服, 1劑/d, 分2次服用。1個療程為7劑, 治療4個療程。②痰熱腑實型。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有眩暈頭痛、四肢麻木、心煩易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小便赤黃、面紅目赤、痰多、脈弦滑有力、舌苔黃膩或白膩。治法:清熱化痰、通腑降濁。方用:菊花、茯苓、石膏各12 g, 甘草、川芎、寒冰石、枳實、白術、半夏各9 g, 薄荷6 g, 生姜5片, 大棗3顆, 用水煎服, 每日早晚各1次, 共治療4周。③風痰阻絡型。患者的主要表現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質紅、舌苔薄白、脈象為滑脈或玄脈, 腹部滿脹、懼寒發熱。治法:化痰、祛風、通絡。方用:陳皮15 g, 人參12 g, 甘草、白芷、川芎、杏仁、肉桂各9 g, 茯苓、麻黃各6 g, 附子3 g(炮制), 生姜5片。用水煎服, 每天早晚各1次。④肝腎陰虛型。患者主要表現為面部腫脹蒼白、肢體乏力、舌質紅或淡白、舌周邊有齒痕、舌苔較薄;脈象細澀無力、渾身酸軟無力。氣虛血瘀型患者舌上有瘀斑, 脈澀無力。治法:益氣補血、固本熄風。方用:黃芪27 g, 紅花15 g, 人參、川芎、桃仁、赤芍、當歸各12 g, 甘草、茯苓各9 g, 用水煎服, 每天早晚各1次。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中的療效評定標準, 將治療結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級別。顯效:療效指數≥70%且<95%;有效:療效指數≥30%且<70%;無效: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根據中風并發癥的相關評定標準對兩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神經源性肺水腫、泌尿道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評定。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顯效33例, 有效20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91.38%;對照組顯效28例, 有效19例, 無效11例, 總有效率為81.03%,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出現4例并發癥, 發生率為6.90%;對照組出現9例并發癥, 發生率為15.52%,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小結
中風是發生在老年人群中的一種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根據中風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病因可將中風分為肝陽暴亢、痰熱腑實、風痰阻絡、肝腎陰虛4種類型, 對中風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 效果顯著。如肝腎陰虛者, 方解的組成有川芎、當歸、人參、紅花、赤芍、黃芪及桃仁, 其中川穹和當歸驅散風寒;紅花、黃芪和赤芍養陰補血;人參可補陽氣, 桃仁起到溫補的作用。方解中各藥物成分作用不同, 但其相輔相成, 在中風的治療中起到了不同方法治療的優勢作用[3]。
本研究為探討中醫辨證治療在中風疾病的療效, 給予對照組患者中成藥華佗再造丸治療, 觀察組采用中醫辨證治療, 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1.38%)明顯優于對照組(81.03%), 并發癥發生率(6.90%)明顯低于對照組(15.52%),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老年中風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高淑春.中醫治療中風的臨床療效分析.中醫中藥, 2013, 11(27): 492-493.
[2] 趙卿, 白宇, 王明雁, 等.中醫綜合康復方案治療早期缺血性中風的療效觀察.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2, 7(2):127-129.
[3] 孟繁麗, 侯思怡, 袁東超, 等.缺血性中風病辨證分型的現代文獻研究.遼寧中醫雜志, 2014, 41(2):207-210.
[收稿日期:201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