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同事兼好友阿盧要去另一座城市工作。
送行,在這個異常寒冷的冬天。
不舍,唱起老歌《祝你一路順風》:“當你踏上月臺,從此一個人走,我只能深深地祝福你……”一曲未畢,阿盧已經紅了眼眶。
上周,翻出收藏的舊光盤,一張《城南舊事》的碟片滑到手邊。隨緣,便拉著女兒一起看。濃濃的懷舊氣息,既是原著作者林海音對童年往事的懷舊,也是我對自己“青蔥歲月”的懷舊。
影片中小英子的笑聲很甜,與她周圍的那些苦難似乎很不協調,但小英子與這些苦難相處得很融洽。她甜美的笑聲似乎有一種魔力,可以融化冰雪、稀釋苦難。她交了很多好朋友,這些好朋友中有“瘋子”、孤兒、小偷,還有她家的保姆,這些人被命運和社會拋棄,只有小英子肯和他們做朋友,以他們的苦為苦,以他們的樂為樂,小英子是他們晦暗生活里的一道光。但小英子終究無法避免那些悲劇的發生,每次悲劇發生后,小英子都會失去好朋友。這時,片中就會響起那首我最喜歡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純真的孩子最接近純粹的友誼,長大之后就有了利益心、得失心,看起來是思慮更周全了,很多東西的味道卻變得淡了。就像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中紀子所說的:“大家都會變得以自己的生活為重……每個人總會漸漸就變成那樣,雖然我不想,可還是會變成那樣。”
是的,我似乎也漸漸變成了“那樣”。但是,在朋友臨別之際,點點滴滴的往事匯成江河,洶涌襲來,那些利益心、得失心被離愁洗去,只剩下那個站在長亭外、古道邊的小英子。她還站在原地,而我似乎也回來了。
能讓自己不變成“那樣”嗎?
這期雜志里有一篇文章《你無趣是因為少了些儀式感》,“儀式感”這個詞我很喜歡,也是我或者說是現代人的生活中所缺乏的。“功名利祿”讓我們對“儀式”這個詞很陌生,儀式變得不再重要。比如送別,長亭外,古道邊,一杯淡酒,一曲離歌,這樣的送別儀式不再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嘈雜的歌廳和一夜宿醉,離情也隨著醉意化成了早晨酒醒后的頭痛欲裂。面對即將要遠行的朋友,我們的離情是不是可以更溫和、更悠長。
“儀式是什么?”“儀式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你無趣是因為少了些儀式感》這篇文章給了儀式這樣一個注釋。
我想,儀式還會提醒我們,什么才是最可寶貴的情誼、什么才是值得過的生活。
編這期雜志時就要過年了,給大家拜個年。希望大家能在過年前收到這期雜志,收到這期雜志后,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大年:跟父母一起精心準備一頓年夜飯,上門給長輩拜個年,給朋友寄張賀卡或者打個電話……這些都是提醒我們的一些儀式,不要等到唱起《送別》,才發現自己與最親近的人已久未親近過。
最后想說:“阿盧,山高水長,一路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