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的最大誤差,徐立平雕刻的精度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
發展航天,動力先行。固體燃料發動機是國之利器——戰略戰術導彈裝備的心臟,制造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固體燃料的微整形,藥面精度是否達標,直接決定導彈能否在預定軌道達到精準射程。
這是怎樣的一個崗位?所謂“整形”,就是對火箭發動機里的燃料藥面進行精細的修理、開槽、挖藥、修補等工作。每天手里拿著刀具,小心翼翼地在火箭發動機烈性火料上削削鏟鏟,稍有不慎刮蹭出一點火星,就會瞬間引起燃燒,甚至爆炸,對于操作者來說,沒有任何的逃生希望。因此不允許出現任何紕漏,需要的不僅是高超的技藝、極度的細心,更需要強大的膽識和奉獻意識。
1989年,我國某重點型號發動機研制進入攻堅階段,一臺即將試車的發動機藥面出現裂紋,為徹底查明原因,確保型號研制進度,同時為不可逆的發動機裝藥探索補救方式,專家組決定,首次探索就地挖藥,一點點挖開填注好的火藥,尋找問題部位。為此,一支挖藥突擊隊迅速成立,當時還不到21歲的徐立平憑著技藝和膽量主動請纓加入突擊隊。在裝滿烈性火藥的發動機殼體里操作的高危險讓人產生強烈的緊張感,狹小的僅容一名操作人員半躺半跪的操作空間、推進劑散發出的刺激氣味等一系列困難,給突擊隊員身心帶來重重考驗,而對身高近一米八的徐立平來說挑戰更甚!工作時,他小心的用木鏟、銅鏟一點點摳挖,每次最多只能挖4、5克推進劑,除了鏟藥的沙沙聲,還可以聽見咚咚的心跳聲。高度緊張和缺氧,使人每次最多只能在發動機殼體里干10多分鐘。為了讓同伴們多休息一會,徐立平總是每次堅持著多干5、6分鐘。就在這樣艱難的過程中,徐立平和隊友們歷時兩個多月挖出300多千克藥,成功找到并排除發動機故障,為國家重點型號發動機研制爭取出寶貴時間。徐立平因為長時間在密閉空間保持一個姿勢接觸火藥,行走能力受到了影響,雙腿幾乎無法行走。在家時,母親強迫他什么都自己做,連上廁所都扶著門框,一步一步挪著去。經過大強度的物理訓練,徐立平的雙腿才逐漸恢復過來。
這次工作經歷沒有讓徐立平退縮,任務需要的時候,他仍會毫不猶豫地沖到前方。2005年冬,為查明某重點型號發動機質量問題,急需在發動機特定部位打孔取樣,徐立平挑起了這份重任。時值寒冬,發動機內空間狹小、操作不便,只能穿著單薄的衣服鉆進發動機內操作,即便這樣,徐立平在渾濁的空氣里仍是滿頭大汗,他不停鉆進鉆出發動機,測量、取樣、調整設備,刺鼻的氣味使得他頭痛欲裂,飯也吃不下,但仍沒有停下工作。由于徐立平的精準判斷和操作,預定樣塊被準確取出,故障順利找到,保證了發動機試車圓滿成功。
像這樣艱難危險的任務,徐立平已不記得承擔過多少次了。他在操作時總是第一個進入現場。旁人從他的臉上看到的始終是平靜和堅毅,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次挖藥他都是當成第一次對待,100%可靠、100%成功,這既是對自己和工友的安全負責,更是對國家的莊嚴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