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琦,張竹華,劉紅旭,李騰飛,來曉磊,孫 晴
心脈隆注射液對重癥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動力學的作用分析
周 琦,張竹華,劉紅旭,李騰飛,來曉磊,孫 晴
目的 采用有創導管技術觀察心脈隆注射液對重癥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動力學影響。方法 通過病例分析,以PICCO及swang-ganz導管觀察心脈隆注射液對重癥心力衰竭病人心率、血壓、心臟收縮功能、容量負荷等指標的影響。結果 心脈隆注射液不同劑量/濃度對病人即刻血壓、心率無明顯影響,連續使用3 d,可以改善心臟收縮功能,減輕心臟負荷,尿量明顯增加。結論 心脈隆注射液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心力衰竭;心脈隆注射液;血流動力學;心臟收縮功能;血壓
心脈隆注射液是云南騰藥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與大理學院共同研究開發的國家中藥二類新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中藥注射液。心脈隆注射液是從動物美洲大蠊(蜚蠊的一種)提取、分離、純化、精制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類制劑,分子量低于2 000 Da,主要成分為復合核苷堿基與結合氨基酸等(有效成分包括:肌苷、腺苷、焦谷氨酸、焦谷氨酸二肽、原兒茶酸、原兒茶酸糖苷、蜚蠊堿等)。中國歷代本草對蜚蠊多有記載,《本經》記載:“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別錄》記載:“有毒。通利血脈”。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蜚鐮,主治瘀血、癥堅、寒熱;功能下氣、利血脈”;并明確提出“此物乃血藥”;《中國藥用動物志》記載其“活血散疲,利水消腫”;《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述“散癖消積, 解毒利尿”之解。研究發現,心脈隆注射液可以促進心肌細胞Ca2+內流,溫和持久地增加心肌收縮力;可以有效地擴張血管,減輕前后負荷;擴張腎血管,增加腎血流量并利尿;抑制氧自由基介導的心肌損傷,保護血管內皮;抑制神經激素刺激,改善心肌能量代謝等[1-4]。持續心排量監測(PICCO)以及肺動脈漂浮導管(Swan-Ganz)是通過有創導管技術,利用經肺熱稀釋技術/脈搏波型輪廓分析和溫度稀釋法,對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動力學和容量負荷2個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學狀態進行實時、量化的監測,以指導心力衰竭的治療。
以下通過2例重癥心力衰竭病人應用PICCO及Swan-Ganz血流動力學監測指導下應用心脈隆注射液病例,對心脈隆注射液的作用特點進行分析。
病人,男,57歲,主因間斷喘憋4余年,加重伴雙下肢水腫1月入院。病人于4年前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間斷住院治療,近年來運動耐量持續下降,此次入院前輕微活動后即明顯氣促,伴浮腫、尿少。入院查體:體溫36.5 ℃,心率(HR)87次/min,呼吸22次/min,血壓85/58 mmHg。意識清楚,精神較弱,呼吸急促,無明顯發紺,頸靜脈充盈,心界擴大,心率85次/min,心音低鈍,節律尚齊整,各瓣膜聽診區未及雜音。腹軟,肝臟劍突下12 cm。脅下6 cm,邊緣可觸及,雙下肢輕度水腫。輔助檢查:心電圖(EKG)提示竇性心律,室內傳導阻滯,QT間期延長。心臟超聲示:射血分數(EF)30%,左室舒張末內徑(LVED)7.2 cm,形態學:全心增大,室壁運動減低,二尖瓣三尖瓣關閉不全(輕-中),主動脈少量反流。胸部X線:心影增大,左室為主,雙肺透過度降低,雙側肺門可見對稱性分布模糊斑片狀陰影。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9 000 pg/mL。診斷:擴張性心肌病,心功能Ⅳ級(NYHA分級)。病人入院后根據病人的臨床癥狀及病情變化對癥應用呋塞米、卡托普利片(開博通)、地高辛、多巴酚丁胺、米力農、去甲腎上腺素、參附注射液 、生脈注射液、莫西沙星、腸外營養、紅細胞懸液、人血白蛋白等藥物,病人心力衰竭癥狀改善不理想,后在以上治療的基礎之上,應用PICCO監測儀監測,靜脈泵入心脈隆注射液治療,以心脈隆300 mg/50 mL(分別以20 mL/h、24 mL/h、30 mL/h逐步調整劑量)靜脈泵入,每日2次,共3 d。PICCO監測儀監測9 d。
病人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在用藥的90 min內無明顯的波動,心率波動范圍為74次/min~93次/min,未出現較大的波動,提示心脈隆注射液對于此病人血壓、心率無明顯影響。詳見表1、圖1。
表1 PICCO病人用藥90 min內血壓、心率變化
圖1 PICCO病人用藥90 min內血壓、心率變化
治療過程中病人心臟收縮功能參數有所改善,心指數(CI)、心臟指數(CFI)、每搏輸出量指數(SVI)、全心射血分數(GEF)呈上升趨勢,提示心脈隆注射液可以在治療周期內提高病人的心輸出量,改善病人的心臟收縮功能。詳見表2、圖2。
表2 PICCO病人心臟收縮功能變化
圖2 PICCO病人心臟收縮功能變化
治療過程中病人外周阻力參數亦有所改善,外周血管阻力指數(SVIR)、胸腔血容量指數(TIBI)、全心舒末容積指數(GEDI)、肺血管通透性指數(PVPI)、血管外肺水指數(EVLWI)呈下降趨勢,提示心脈隆注射液可以在治療周期內減輕心臟外周阻力,減低心臟負荷。詳見表3、圖3。
表3 PICCO病人外周阻力變化
圖3 PICCO病人外周阻力變化
病人第7天~第9天使用心脈隆注射液,24 h尿量明顯增加,高于單純規范化治療期間的24 h尿量。詳見圖4。
圖4 PICCO病人24 h尿量變化
病人,女性,81歲,主因陣發心悸喘憋1年余,加重2 d入院。病人1年前于外院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心房纖顫、肺動脈高壓、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癥狀反復發作,本次因上感誘發,喘憋及心慌癥狀加重,遂入院。入院查體:體溫 36.1 ℃,心率99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05/65 mmHg,意識清楚、口唇及四肢無明顯發紺,心界擴大,心率99次/min,心律絕對不齊,心尖部可及收縮期4級吹風樣雜音,腹部膨隆,雙下肢水腫。輔助檢查EKG:心房纖顫,肢體導聯低電壓。超聲:左室舒張末徑 5.2 cm,左室射血分數32%,二尖瓣、主動脈瓣中大量反流。NT-proBNP>9 000 pg/mL。診斷:擴張型心肌病,二尖瓣、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心房纖顫,心功能不全Ⅳ級(NYHA分級)、肺動脈高壓,胸腔積液,下肢靜脈血栓,慢性腎功能不全。入院后根據病人臨床癥狀及病情變化對癥應用呋塞米、地高辛、多巴胺、參附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藥物,用藥后治療效果欠佳,病人癥狀較前有所緩解,仍然喘憋、心悸、水腫。在此治療基礎之上,予病人Swan-Ganz血流動力學監測下,靜脈泵入心脈隆注射液治療并觀察病人癥狀及血流動力學指標變化,以心脈隆300 mg/50 mL(分別以20 mL/h、24 mL/h、30 mL/h逐步調整劑量)靜脈泵入,每日2次,共3 d。Swan-Ganz導管共檢測9 d。
用藥90 min內病人SBP及DBP在三種劑量應用中均未出現明顯血壓波動;病人整體心率較為平穩,略有下降趨勢。提示對于此病人,心脈隆注射液對血壓、心率無明顯影響。詳見表4、圖5。
表4 Swan-Ganz病人用藥90 min內血壓、心率變化
圖5 Swan-Ganz病人用藥90 min內血壓、心率變化
應用心脈隆注射液治療過程中,病人心臟收縮功能指標CI、SVI呈上升趨勢;而外周阻力指標肺毛細血管契壓(PAWP)、SVRI呈下降趨勢。提示對于此病人,心脈隆注射液可以在治療周期內提高病人的心輸出量,改善病人的心臟收縮功能,同時降低心臟外周阻力,改善病人的左心負荷。詳見5、圖6。
表5 swang-ganz病人心臟收縮功能及外周阻力變化
圖6 swang-ganz病人心臟收縮功能及外周阻力變化
病人在第6天~第8天使用心脈隆注射液,24 h尿量明顯增加,高于單純規范化治療期間的24 h尿量。
圖7 swang-ganz病人24 h尿量變化
以上2例住院病人為重癥心力衰竭病人,在規范化治療的基礎上,應用心脈隆注射液治療,同時應用PICCO及Swang-Ganz導管進行了血流動力學監測,監測結果提示,病人在用藥的過程中心輸出量增加,心排血量得到了改善,考慮心脈隆注射液具有較好的正性肌力作用;同時病人的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心臟負荷得到了改善,考慮為心脈隆注射液的血管擴張作用與利尿作用的共同結果;病人在使用心脈隆注射液期間24 h尿量均有明顯增加,結合其有效成分,提示可能具有利尿肽類作用。心脈隆注射液是從動物美洲大蠊中提取、分離、純化、精制的小分子生物活性肽類制劑,主要成分為復合核苷堿基與結合氨基酸,病例觀察提示其具有增加心肌收縮力、擴張血管及利尿的多靶點作用,且沒有腎上腺素能受體興奮劑所引起的正性心率作用及磷酸二酯酶峰抑制劑應用后的藥物相關性低血壓。
以上2例病人在Picco及Swang-Ganz血流動力學監測指導下應用心脈隆注射液,提示心脈隆注射液治療重癥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獨具特點。
[1] 馬琦琳,孔濤,吉紹葵,等.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病人血漿肌鈣蛋白I、高敏C-反應蛋白和NT- proBNP的變化及心脈隆干預療效[J].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23(21):2886-2888.
[2] 彭芳,方春生,劉曉波. 心脈龍注射液對大鼠心肌細胞內游離Ca2+的影響[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2,13(4):224-225.
[3] 唐曉鴻.心脈隆注射液藥理作用和治療心力衰竭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08,17(6):461-464.
[4] 張文靜,王琳琳,宋樹英.心脈隆注射液對動脈粥樣硬化大鼠血管內皮細胞的保護作用[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2):79-81.
(本文編輯郭懷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心病學建設項目,20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中醫心血管科建設項目,2011;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心血管科建設項目,2012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
劉紅旭,E-mail:lhx_@263.net
R541.6 R289.5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04.021
1672-1349(2016)04-0401-03
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