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奇,趙夢華,徐寶元,石建平
特發性房顫病人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的隨訪研究
宋文奇,趙夢華,徐寶元,石建平
目的 探討特發性房顫病人長期心血管疾病(CVD)發病率。方法 對82例連續性特發性房顫病人和90名健康竇性心律對照者進行比較研究,特發性房顫組和健康對照組基線特征和超聲心動圖參數基本相同。結果 在(67±10)個月隨訪期間內,特發性房顫組CVD發病率顯著高于對照組(48.7% vs 20.0%,P=0.006)。特發性房顫組病人發生第1次心血管事件的年齡明顯低于對照組(59.1歲±8.9歲 vs 63.8歲±5.2歲,P=0.03)。多變量Cox回歸分析結果表明,發生CVD的預測因素包括年齡、房顫史和左室壁厚度。結論 特發性房顫病人的CVD發病率明顯高于健康竇性心律對照組,發病時的年齡明顯低于對照組。
特發性房顫;心血管疾病;隨訪;年齡;房顫史;左室壁厚度
特發性房顫是指不存在發生心律失常病理生理學改變的基礎心血管或肺部疾病時所發生的心律失常。長期以來特發性房顫被認為是一良性疾患,但對特發性房顫病人進行長期隨訪的研究資料較為稀少。此研究對特發性房顫病人進行長期隨訪以明確此類病人心血管疾病(CVD)的發病率。
1.1 研究對象 對2004年1月—2007年4月在我科門診診斷的82例連續性特發性房顫病人和同期90名健康竇性心律者進行了長期隨訪研究。納入此研究的房顫病人在入選時有房顫發作或既往有陣發性房顫(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檢測到至少一次房顫發作≥30 s)。特發性房顫病人(特發性房顫組)和健康竇性心律者(健康對照組)均需嚴格除外任何CVD,包括高血壓、左室肥厚(室間隔厚度>10mm,左室后壁厚度>10 mm)、糖尿病和高脂血癥。此外,還需排除外周血管疾病、中風、甲狀腺或肺部疾病、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以及超聲心動圖顯示的結構性心臟病。
隨訪期間收集所有發生的CVD,包括心血管死亡、血栓栓塞并發癥、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壓以及左室肥厚。房顫的進展界定為健康竇性心律者隨訪期間新發生的房顫或特發性房顫病人由陣發性房顫進展為永久性房顫。
1.2 超聲心動圖檢查 使用GE2 vivid 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標準超聲心動圖檢查。

2.1 兩組病人基線特征 特發性房顫病人和健康竇性心律對照者基線特征、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參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房顫持續時間與左房大小具有相關性(Spearman相關系數0.37,P=0.02)。

表1 特發性房顫病人和健康竇性心律者的基線特征
2.2 兩組隨訪期間房顫進展和CVD發病率比較 所有入選者均完成了隨訪,隨訪時間為67個月±10個月。特發性房顫組的房顫進展發生率高于健康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特發性房顫組的CVD發病率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48.7% vs 20.0%,P=0.006)。詳見表2。

表2 兩組隨訪期間發生的房顫進展和心血管疾病 例(%)
特發性房顫組有6例病人死亡(2例死于心肌梗死,4例死于惡性腫瘤),健康對照組無死亡。特發性房顫組和健康對照組在隨訪期間均有較高的高血壓發病率(29.3% vs 15.6%,P=0.19)和冠心病發病率(12.2% vs 8.9%,P=0.30)。特發性房顫病人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年齡明顯低于健康對照組(59.1歲±8.9歲 vs 63.8歲±5.2歲,P=0.03)。
有68例病人(40例房顫病人,28名健康對照者)完成了超聲心動圖隨訪。其中46例病人表現為左房直徑擴大,30例為特發性房顫病人,16例為健康竇性心律者(P=0.49);特發性房顫病人左房直徑與基線相比增加3 mm±4 mm,健康對照者增加0.8 mm±3.0 mm(P=0.099)。隨訪期間發生CVD的病人超聲心動圖表現為心房增大的比率明顯高于未發生CVD的病人[34例(90%)vs 12例(40%),P=0.003]。詳見表3。
2.3 特發性房顫病人發生CVD原因分析 對臨床基本特征進行單變量Cox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房顫史、室間隔厚度和左室后壁厚度與隨訪期間發生的CVD顯著相關。多變量Cox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年齡[比值比(OR)=1.06,95%CI 1.01~1.02,P=0.01]、房顫史(OR=3.63,95%CI 1.47~7.25,P=0.004)和左室后壁厚度(OR=1.99,95%CI 1.25~3.18,P=0.004)是發生CVD的獨立預測因素。

表3 隨訪期間發生CVD和未發生CVD病人的基本特征
對特發性房顫病人進行的隨訪表明,5年隨訪期內有近一半初始診斷為特發性房顫的病人發生了CVD;特發性房顫病人CVD發病率明顯高于健康竇性心律者,發病的年齡也明顯低于健康竇性心律者。提示特發性房顫很可能是一種依據現有的技術條件尚不能作出診斷的CVD,因此對此類病人應定期檢查以期盡早發現CVD并給予適當的治療。
本研究采用了較為嚴格的特發性房顫診斷標準,在研究初始時所有病人均處于相似的低CAD風險之中,但最終近一半的特發性房顫病人進展為CVD。現已明確房顫在中風和心力衰竭的發生和進展中起著重要作用[1]。但尚不清楚房顫在CAD發生和進展中所起的作用[2]。高血壓是發生房顫和CVD的重要危險因素。文獻報道初始診斷為特發性房顫的病人存在隱匿性高血壓[3]。有研究表明隱匿性高血壓病人發生CVD或房顫的風險明顯高于血壓正常者[4]。本研究中30%的特發性房顫病人于5年隨訪期內發生了高血壓,雖已除外高血壓和左室肥厚病人,可預測CVD的左室后壁厚度也在正常范圍,提示可能存在著隱匿性高血壓病人。由于高血壓與CVD的預后密切相關,故對特發性房顫病人應定期行24 h動態血壓監測并對已發生的高血壓給予適當的治療。
增大的左心房與房顫頻繁發作密切相關,但與CVD并不直接相關[5]。本研究表明,特發性房顫病人和健康竇性心律者在研究的初始階段左房大小是相同的,左房大小與隨訪期間發生的CVD并無相關性。
特發性房顫常被認為是一良性疾患。但本研究表明每個特發性房顫病人的心血管預后并不盡相同。依據隨訪是否發生CVD可將特發性房顫病人劃分為兩組,一組為真正的低危病人,另一組則為在數年內可能發生CVD和房顫進展的病人。有一長期隨訪研究結果表明,50%的特發性房顫病人在隨訪期間內發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5]。發生CVD和房顫進展的特發性房顫病人在隨訪期間常表現為心房增大。因此對特發性房顫病人應定期復查超聲心動圖(左房大小和左室后壁厚度)。
[1] Camm AJ,Kirchhof P,Lip GY,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J]. Europace,2010,12(10):1360-1420.
[2] Akutsu Y,Kaneko K,Kodama Y,et al. Significance of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bnormality for predicting 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 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2010,37(4):742-749.
[3] Katritsis DG,Toumpoulis IK,Giazitzoglou E,et al. Latent arterial hypertension in apparently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J]. 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2005,13(3):203-207.
[4] Rothwell PM,Howard SC,Dolan E,et al.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visit-to-visit variability,maximum systolic blood pressure,and episodic hypertension[J]. Lancet,2010,375(9718):895-905.
[5] Osranek M,Bursi F,Bailey KR,et al. Left atrial volume predicts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originally diagnosed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three-decade followup[J]. Eur Heart J,2005,26(23):2556-2561.
(本文編輯郭懷印)
河北省邯鄲市中心醫院(河北邯鄲 056001),E-mail:xn2118066@163.com
R541.7 R256.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04.024
1672-1349(2016)04-0408-03
201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