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平,王 晶,姚 婷
hs-CRP對急性腦梗死病人神經功能缺損的影響及預測病情發展的臨床價值
何 平,王 晶,姚 婷
目的 探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的變化與急性腦梗死(ACI)病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對疾病的預測關系。方法 選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ACI病人以及同時期于我院行健康體檢者197名,檢測兩組的血清總膽固醇(T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hs-CRP水平,對ACI病人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分,比較兩組人群的hs-CRP水平以及不同NIHSS分型、中國缺血性卒中亞型量表(CISS)分型、梗死面積、疾病進展類型病人hs-CRP水平。結果 ACI組病人hs-CRP、Hcy、TC水平較對照組均明顯升高,NIHSS評分≤8分以及>8分病人的hs-CRP水平分別為(2.11±1.44)mg/L、(5.88±4.18)mg/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55,P=0.000)。大動脈粥樣硬化病人的hs-CRP水平較其他原因導致的ACI病人明顯升高,大面積梗死組、中等面積梗死組、小面積梗死組病人hs-CRP水平分別為(1.80±0.42)mg/dL、(0.94±0.33)mg/dL、(0.44±0.26)mg/dL,中等面積組與小面積梗死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展型腦梗死病人以及完全型腦梗死病人的hs-CRP水平分別為(1.56±0.53)mg/dL、(0.64±0.32)mg/d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ACI混雜的hs-CRP水平明顯升高,且與病人的神經功能缺損以及病情的嚴重度有關,動脈粥樣硬化型hs-CRP水平最高,對于hs-CRP水平的檢測可以反映ACI病人的疾病嚴重度以及進展情況。
急性腦梗死;超敏C反應蛋白;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總膽固醇;同型半胱氨酸
隨著我國人口的不斷老齡化以及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的改變,腦梗死的發病率也呈現上升的趨勢,且其致死率以及致殘率也在不斷升高,對于家庭以及社會都是極大的負擔,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在未來的25年內,腦梗死疾病的發病率仍然會呈現不斷升高的趨勢,所以做好腦梗死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1],首先對于腦梗死的致病危險因素需要有足夠的了解,近些年來,人們發現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可以用于預測病人近期內是否會出現腦梗死疾病,因此,本研究檢測251例急性腦梗死(ACI)病人的hs-CRP水平,并探討其與疾病預后的關系。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ACI病人(ACI組),其中男151例,女100例,年齡44歲~83歲(61.2歲±9.4歲)。所有病人發病時間均在48 h內,主要為大腦中動脈或大腦前動脈分布為主的大腦半球出現梗死,其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3],入院后行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平掃確診,排除心肌梗死、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腫瘤性疾病病史病人,近期病人無感染以及外科手術史,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評定病人的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輕型(NIHSS≤8分)107例,重型(NIHSS>8分)144例,根據CT或者MRI掃描結果,計算梗死灶的直徑(d):≤2 cm為小面積梗死(88例),2 cm~5 cm為中等面積梗死(93例),≥5 cm為大面積梗死(69例),對發病后病人的病情進展變化情況進行評定,根據評定結果判斷病人病情加重為進展期腦梗死,病情穩定或好轉為完全性腦梗死。選取同時期我院健康體檢者197名為對照組,其中男117名,女80名,年齡50歲~78歲(62.1歲±8.4歲),所有體檢者均無心、腦、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病變,無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外科手術、感染史。ACI組與對照組在年齡、性別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CI病人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健康體檢者當天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進行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以及hs-CRP水平檢測,對ACI病人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進行評分,采用中國缺血性卒中亞型量表進行分型,對ACI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觀察各個危險因素與ACI之間的相關性。
2.1 兩組各臨床指標比較 ACI組病人hs-CRP、Hcy、TC水平較對照組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s)
2.2 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ACI病hs-CRP水平比較 根據NIHSS評分結果,NIHSS評分≤8分組、NIHSS>8分組病人hs-CRP水平分別為(2.11±1.44)mg/L以及(5.88±4.18)mg/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55,P=0.000)。
2.3 不同CISS分型的ACI病人及對照組hs-CRP水平比較 大動脈粥樣硬化病人hs-CRP水平較其他原因導致的ACI病人明顯升高,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的ACI病人hs-CRP水平比較(±s) mg/dL
2.4 不同梗死面積ACI病人hs-CRP水平比較 大面積梗死組、中等面積梗死組、小面積梗死組病人hs-CRP水平分別為(1.80±0.42)mg/dL、(0.94±0.33)mg/dL、(0.44±0.26)mg/d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等面積組與小面積梗死組比較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進展型以及完全型ACI病人的hs-CRP水平比較 進展型腦梗死病人以及完全型腦梗死病人hs-CRP水平分別為(1.56±0.53)mg/dL、(0.64±0.32)mg/dL,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大部分人都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ACI最主要的原因,而動脈粥樣硬化除了是由于代謝紊亂以及脂質代謝異常所導致的一種疾病,其實這是一種慢性血管壁的炎癥,炎性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且在ACI的發展過程中,炎癥反應也會導致組織的進一步受損,對疾病的預后產生影響,而CRP是反映炎癥程度的重要炎性標志物,其參與了凝血以及血栓的過程,可以刺激單核細胞表面組織因子的表達,同時可以促進紅細胞的聚集,激活凝血功能,促進血栓形成,所以在臨床上對于CRP的測定也有助于預測ACI疾病的預后[6]。
有學者[7]此前通過對未發生腦梗死病人的CRP進行測定后發現,其水平的升高可以預測近期腦梗死疾病的發生。本研究中對251例ACI病人的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后發現,相比于健康人群,hs-CRP、Hcy與TC水平明顯升高,這些均說明hs-CRP與ACI的發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此前有學者對512例24 h之內發病的ACI病人進行研究后發現,病人CRP與頸內動脈閉塞以及神經功能惡化有關,而另一項研究也指出[8],CRP水平越高的病人,其腦梗死的面積往往越大,提示CRP與腦梗死的面積有關,可以作為評估ACI病人病情嚴重程度的血清學指標,這與本研究結果是一致的。國內也有學者[9]對133例ACI病人進行觀察后發現,ACI與CRP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CRP可以判斷ACI病人的病情嚴重度并判斷預后,其水平越高,則預后越差。而通過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NIHSS評分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較重的ACI病人,其血清hs-CRP也就明顯升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據hs-CRP水平對腦梗死病人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這與國外幾項研究結果也是相一致的[10-11],此外,通過研究還發現,在CISS分型中,大動脈粥樣硬化型ACI病人的hs-CRP水平最高,可能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本身屬于一種慢性炎癥反應有關。
綜上所述,炎性反應在ACI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神經功能缺損的ACI病人其hs-CRP水平也不相同,所以hs-CRP可以作為評估ACI病人病情嚴重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1] 陳磊,王玉海,蔡學見,等.重型顱腦傷并發外傷性腦梗死的防治策略[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8(1):76-78.
[2] 楊陽.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測定及與病情、預后的關系[J].山東醫藥,2011,51(23):82-83.
[3] 李玲玲,潘燕,張桂萍,等.頸動脈斑塊的穩定性與腦梗死程度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9):17-19.
[4] 陳美華,顧冬梅.重組人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溶栓后腦出血的腦梗死患者血壓、心率、NIHSS評分和GCS評分的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32):26-28.
[5] 項榮,嚴經緯,范亮亮,等.動脈粥樣硬化中炎性反應與內質網應激的相互作用[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34(2):253-256.
[6] 陳琳迪,寇雪蓮,唐維國,等.脂聯素及高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23):2588-2589.
[7] Li CJ,Sun HW,Zhu FL. Local adiponectin treatment reduces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ize in rabbits[J].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07(1):137-145.
[8] Ouchi N,Kihara S,Funahashi T.Reciprocal 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with adiponectin in blood stream and adipose tissue[J].Circulation,2003(5):671-674.
[9] 周平,李迎秋,李衛東,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1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2012,24(5):265-268.
[10] Rajeshwar K,Kaul S,Al-Hazzani A.C-reactive protein and nitric oxide levels in ischemic stroke and its subtypes: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outcome[J].Inflammation,2012(3):978-984.
[11] Széplaki G,Szegedi R,Hirschberg K.Strong complement activa-tion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s associated with unfavorable outcomes[J].Atherosclerosis,2009(2):315-320.
(本文編輯郭懷印)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一醫院(哈爾濱 150070),E-mail:cy13910952351@163.com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04.032
1672-1349(2016)04-0429-02
201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