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敏
(臨沂市河東區林業局森保站,山東 臨沂 276000)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分析
龍敏
(臨沂市河東區林業局森保站,山東臨沂276000)
在我國實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工程,已成為當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這兩個工程的實施標志著我國的林業建設已經開始發生戰略性轉移,開展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及天然林保護對我國的意義和作用巨大。為了保證這兩個工程健康、可持續發展,認清當前形勢是前提。基于此,分析林業生態保護與天然林保護的具體措施。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天然林保護
林業不僅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也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其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也為人們提供各種林產品,因而對我國的快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而目前我國各種環境問題的出現往往與森林遭到破壞有著直接的聯系,所以做好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工作至關重要[1]。
內蒙古大興安嶺地處內蒙古自治區北部,西鄰呼倫貝爾大草原,東接松嫩平原,以南延伸至阿爾山地區,主要處于歐亞大陸的高緯度地區,南北長度7 km,東西寬度440 km,位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大興安嶺地區的平均海拔約為1.0 km,屬于低山區。大興安嶺地區地形平滑、山坡平緩,同時遠離海洋,緯度高,這就形成了大陸性氣候。大興安嶺林區年降水量為400~500 mm,降雨期主要集中于6—8月。大興安嶺林區春秋季節風力較大,多集中于4~5級風。而該處森林屬于寒溫帶針葉林,森林覆蓋率較大,多達76%,主要林種有白樺、山楊、落葉松、菌類、苔蘚等,這些植物具有極高的林業價值。
2.1加大扶持與投資力度
對于大興安嶺林區的生態工程來說,若想徹底改善其工程質量,首先應發揮出政府的作用,加大扶持力度,提升財政中生態工程建設的份量,把大興安嶺生態工程建設納入省財政預算中,并對其優先安排。同時,為了切實地增加對大興安嶺生態工程建設的投入力度,還應拓寬投資渠道,廣泛宣傳生態工程建設的各種效益,吸收社會上各種資本,建立起對應的專項基金制度,進而做到專款專用。此外,還應建立健全基金管理模式,對各類資金的使用狀況加強管理。
2.2建立健全激勵機制與補償機制
針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具體情況,探索出一套生態補償制度,對工程受益者征收一定的補償基金,然后用這些基金來建立起補償制度,同時將其與受益者緊密地聯系起來[2]。在征收相應補償金時應做到合情合理。同時,加強對分級補償、分級管理具體措施的探索,制定合理的林區采伐政策。
2.3提升造林質量與經營保護管理水平
造林生產是大興安嶺林區建設的最主要的工作。在施工前應合理地規劃部署,對整個施工過程進行詳盡的規劃組織,合理規范相關技術,健全各種造林機制,把造林的積極性發揮到最大化。在完成造林工程后,應及時建立起完善的管林護林部門,對林區按照規定開展管理工作。對于林區的采伐要進行嚴格的限制,按照規定切實做好林業資源的培育與管護相關工作,進而為大興安嶺資源的永續利用及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3.1加強資源管理工作
要想切實做好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保護工作,首先應做好資源管理工作,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充分認識大興安嶺天然林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及人類三者的關系,樹立起全面的生態經濟思想,從而提升整個社會對于大興安嶺生態林區重要性的認識。
3.2實施天然林補植補造工程
在林區建設和保護過程中,要針對林區的具體情況采取天然林補植補造措施,并依據具體情況采取多種補植補造技術,比如林冠下補植補造法、塊狀補植補造法、均勻補植補造法等。同時,還應加強對林區建設與保護的方針、政策、計劃的研究,充分認識到林區建設與保護任務中可能遭遇的困難,在建設中采取統籌建設的方法策略,把握重點,有條理、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生態工程建設與保護工作。積極地做好林區生態改善工作,進而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此外,造林完成后應建立健全森林管護制度,加大對森林的管林護林工作。
3.3避免天然林資源受到火災的威脅
防范森林火災是保護大興安嶺林區天然林資源最重要且最關鍵的任務。在大興安嶺林區林火阻隔系統建設過程中,首先應充分發揮公路與鐵路的作用,利用公路與鐵路進行阻隔,也可以利用河流進行阻隔,還應設置生土隔離帶,進而形成一個林火阻隔網絡。同時,在運用林火阻隔系統的過程中,應擬定具體的計劃。就目前來看,大興安嶺已經建立起各類公路多達1.6萬km,其中多數為林業公路;大興安嶺內部的河流多達3 500條,這也起到了很好的防火阻隔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生存環境及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綠色生態環境正是人們追求的目標,林業資源也正好滿足人們對于綠色的需求。林業既是生態環境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態文明的標志,因而當前做好林區的生態工程建設與天然林保護工作是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石衛東.適應新常態搶抓新機遇實現新發展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創造更好生態條件[J].甘肅林業,2015 (2):4-10.
[2]程中才.主動適應新常態全力服務新常態努力開創林業改革發展新局面[J].安徽林業科技,2015(1):3-9.
F326.2;S718.5
A
1674-7909(2016)0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