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華,李清福,竇德才,劉 蘭
98例成人慢性腹瀉臨床特點分析
王少華,李清福,竇德才,劉 蘭
目的分析成人慢性腹瀉的病因和臨床特點及Bristol糞便性狀分型在慢性腹瀉診斷中的價值。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因慢性腹瀉住院治療的98例成人患者的病例資料。結果本組98例中,腹瀉病因包括:腸源性36例,胃源性14例,胰源性5例,肝膽源性4例,全身疾病性5例,功能性26例,原因不明性8例。臨床伴隨癥狀中,85例伴腹痛,74例體重明顯減輕;22例出現消化道出血(便血、大便隱血陽性);5例胰源性腹瀉和2例膽囊切除術史患者出現脂肪瀉;56例有夜間發作。大便性狀為Bristol 5、6和7型者分別有29、41和28例,腸源性分別為10例、19例和7例;5例胰源性腹瀉患者大便性狀均為Bristol 7型,功能性腹瀉患者為Bristol 5和6型分別為18例和6例。結論腸源性腹瀉是慢性腹瀉的主要病因,非感染性因素是慢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功能性腹瀉占慢性腹瀉患者的相當比例。
慢性腹瀉;成人;臨床特征;糞便;Bristol分型
慢性腹瀉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也是許多疾病的關鍵癥狀之一,在西方人群中的發病率為4%~5%[1]。通常將腹瀉病程>4 w定義為慢性腹瀉。慢性腹瀉可由多種疾病引起,有時是某些疾病的首發或唯一癥狀,因此,提高對慢性腹瀉的診治認識,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98例成人慢性腹瀉住院患者的病因、臨床特點和Bristol糞便形狀分型,以總結經驗,提高臨床醫生認識。
1.1 病例資料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因慢性腹瀉住院、年齡>18歲患者98例,均符合慢性腹瀉的診斷標準[2],其中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齡18~76(49.4±14.9)歲;病程4 w~2.5年,平均(3.5±2.6)個月;每日解便次數4~12次,平均(5.6± 1.4)次/d;大便性狀主要為Bristol 5、6、7型,分別有29、41、28例。
1.2 診斷步驟 所有患者均進行了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糞便檢查(包括病原體檢查、蘇丹Ⅲ染色)、血常規和血液生化檢查,區分為水樣瀉、炎癥性腹瀉和脂肪瀉后,根據情況可進行結腸鏡、腹部影像學檢查(包括超聲、腹部CT和MRI等檢查);如病因和診斷不明確者,則視不同情況進行相應的特殊檢查,包括甲狀腺功能檢查等[3]。
2.1 病因 將慢性腹瀉按病因分為腸源性腹瀉、胃源性腹瀉、胰源性腹瀉、肝膽源性腹瀉、全身疾病性腹瀉、功能性疾病、原因不明性腹瀉[4-5],其中腸源性腹瀉36例,胃源性腹瀉14例,胰源性腹瀉5例,肝膽源性腹瀉4例,全身疾病性腹瀉5例,功能性疾病26例,原因不明性腹瀉8例。
36例腸源性腹瀉患者中,腸道菌群失調13例,慢性細菌性痢疾3例,腸結核1例,結腸阿米巴病1例,潰瘍性結腸炎10例,放射性腸炎5例,結腸癌2例,類癌1例。腸道菌群失調患者均有明確的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免疫低下病史,大便培養及涂片發現菌群比例失調;3例慢性細菌性痢疾大便培養陽性;1例腸結核患者有肺結核病史,腸鏡檢查活檢發現干酪樣肉芽腫,抗酸染色陽性;1例結腸阿米巴病患者活檢發現有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5例放射性腸炎患者均有因腹部盆腔腫瘤行放射治療病史; 1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確診;結腸癌和類癌均經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
14例胃源性腹瀉患者中,10例有明確的胃手術史 (胃大部切除術),4例為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5例胰源性腹瀉患者中,3例為慢性胰腺炎,1例為急性重癥胰腺炎后患者,1例為胰腺癌術后患者;4例肝膽源性腹瀉患者均有膽囊切除術史(開腹切除2例,腹腔鏡切除2例);5例全身性疾病性腹瀉患者中,甲狀腺功能亢進癥3例,2型糖尿病2例;26例功能性疾病患者中,根據羅馬Ⅲ診斷標準,19例為腸易激綜合征,7例為功能性腹瀉;有8例患者未能發現確切的病因,且不符合羅馬Ⅲ診斷標準,屬于原因不明性腹瀉。
2.2 臨床特點
2.2.1 伴隨癥狀 本組98例中,85例伴有腹痛, 61例為陣發性隱痛,19例為陣發性絞痛,5例為持續性腹部隱痛不適,85例腹痛與解便有明顯關系,解便后緩解。體重明顯減輕患者74例;36例腸源性腹瀉患者中,22例出現血便(便血、大便隱血陽性)。脂肪瀉出現在5例胰源性腹瀉和2例膽囊切除術史患者。
2.2.2 夜間發作 98例中,56例有夜間腹瀉并影響睡眠;在有夜間腹瀉的患者中,55例有器質性病變。
2.2.3 大便性狀 大便性狀主要為Bristol 5、6和7型者分別有29、41和28例。36例腸源性腹瀉患者中,Bristol 5、6和7型分別為10例、19例和7例; 5例胰源性腹瀉患者均為Bristol 7型;功能性疾病(包括IBS和功能性腹瀉)大便性狀為Bristol 5和6型者分別為18例和6例。
正常人排便次數為3次/w至3次/d,糞便含水量為60%~80%,糞便量少于200 g/d。當糞便含水量超過85%,且次數超過3次/d、排便量超過200 g/d時,則為腹瀉。根據癥狀持續時間分為慢性腹瀉和急性腹瀉,≥4 w的為慢性腹瀉。Talley等[6]報道,慢性腹瀉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為7%~14%,西方人群發病率估計在4%~5%。此外,老年人群、免疫力低下患者及旅游者亦為腹瀉的高危人群。
慢性腹瀉病因復雜,國外最常見的病因依次為腸易激綜合征(IBS)、炎癥性腸病、乳糜瀉、賈第鞭毛蟲病、特發性分泌性腹瀉[7];國內以慢性結腸炎、炎癥性腸病、腸道息肉、腸道腫瘤為主,消化系外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等也可導致慢性腹瀉。本研究中感染因素所致慢性腹瀉共有1例,約占18.37%。李長林[8]報道60例慢性腹瀉患者中,約80%系非感染因素所致。
在感染因素所致慢性腹瀉中,本組腸道菌群失調最多為13例。侯曉華等[9]報道,慢性腹瀉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紊亂,表現在腸道主要菌群類桿菌、雙歧桿菌、腸桿菌數量的減少,認為慢性腹瀉與腸菌群失調互為因果,菌群失調造成腹瀉,其原因是:(1)腸道細菌代謝脂肪酸紊亂,羥化脂酸增多,后者具有類蓖麻油作用,引起腹瀉;(2)膽鹽代謝障礙,影響脂肪代謝。而腹瀉也可導致和加重菌群失調。本組除感染因素外,功能性疾病、潰瘍性結腸炎以及胃大部切除術后,也是引起慢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慢性腹瀉的病因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癥狀、體征及常規化驗檢查,多數病例可初步診斷;不能明確者還需要進行影像學和(或)內鏡檢查。功能性胃腸疾病多數可依據患者臨床癥狀,在排除器質性疾病基礎上給予初步診斷,進行相應治療。但對有報警征象,如貧血、消瘦、黃疸等患者,應選擇相關檢查明確病因[3,10]。本組98例均按照慢性腹瀉的診斷流程,均行詳細詢問病史、查體及常規檢查,明確方向后,選擇相應檢查方法而確診。
本研究發現,采用Bristol大便性狀分型后,功能性胃腸病所致腹瀉中92.3%為Bristol 5和6型,與Stotzer等[11]的研究結果類似,提示Bristol糞便性狀分型有助于初步鑒別功能性與器質性慢性腹瀉。
[1]Fine KD,Schiller LR.AGA technical review on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arrhoea[J].Gastroenterology,1999, 116:1464-1486.
[2]Thomas PD,Forbes A,Green 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chronic diarrhea 2nd edition[J].Gut,2003,52(S) v1-v15.
[3]劉文忠.慢性腹瀉的診斷和處理 [J].胃腸病學,2010,l5(5): 257-260.
[4]趙東海.腹瀉的病因診斷和治療[J].新消化病學雜志,1996(12): 661-662.
[5]江文明.慢性腹瀉173例臨床分析[J].內科.2012,7(1):47-48.
[6]Talley NJ.Chronic unexplained diarrhea:what to do when the initial workup is negative[J]?Reviews in Gastroenterological Disorders,2008,8(3):178-185.
[7]Donowitz M,Kokke FT,Saidi R.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rrhea[J].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95,332 (11):725-729.
[8]李長林.慢性腹瀉60例病因和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 2013,21(10):201-202.
[9]侯曉華,張錦坤,代立人,等.慢性腹瀉患者腸道菌群的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1990,10(1):22-24.
[10]劉新光.慢性腹瀉診治的臨床思維[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 29(12):1075-1077.
[11]Per-Ove Stotzer,Hasse Abrahamsson,Antal Bajor,et al.Are the definitions for chronic diarrhea adequate?Evaluation of two different defini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rrhea[J].UE Gastro Journal,2015,1:1-6.
R 442.2
A
1004-0188(2016)11-1316-02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6.11.035
2016-08-06)
610011成都,成都軍區機關醫院
竇德才,電話:1388080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