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秋,劉 蘭,竇德才,劉學強
急性胰腺炎誤診為急性感染性胃炎1例
陳 秋,劉 蘭,竇德才,劉學強
胰腺炎;胃炎;誤診
病例 男性,42歲,因 “中上腹痛伴低熱20 h”,于2015年12月1日到我科就診。1 d前患者有進食燒烤和飲酒史,20 h前出現中上腹脹痛,持續性,無反酸、噯氣,無惡心、嘔吐,無腹瀉,無肛門停止排便排氣。既往有“慢性胃炎”史。患者自覺“胃病發作”,自行服用“雷貝拉唑膠囊40 mg,胃得安膠囊 1.1 g”后,癥狀無明顯好轉。3 h后患者腹痛明顯加重,自覺難以忍受,仍無反酸、噯氣,無惡心、嘔吐。曾到外院急診科就診,外院查體:體溫38℃,急性病容,上腹部壓痛,無肌緊張、反跳痛。查血常規:WBC 20.76×109/L,中性85.61%;C反應蛋白 7.5 mg/L;血清淀粉酶157 U/L(正常0~220 U/L)。急查腹部超聲示:(1)脂肪肝;(2)雙腎囊腫;(3)膽囊、胰腺、脾臟無明顯異常。診斷為急性細菌性胃炎。給予0.9%氯化鈉液100 ml+奧美拉唑40 mg、5%葡萄糖氯化鈉液250 ml+山莨菪堿 10 mg、左氧氟沙星0.6 g靜脈滴注,并予口服阿莫西林 0.5 g,3次/d;膠體果膠鉍膠囊200 mg,3次/d。患者自覺輸液后疼痛有所改善后返回家中,回家進食少量清粥。次日,患者到我科就診,仍訴中上腹疼痛、飽脹,但疼痛較昨日減輕,仍無反酸、噯氣,無惡心、嘔吐,無腹瀉,但肛門排氣次數較少。查體:體溫37.6℃,痛苦面容,精神稍差,咽輕度充血,心肺(-),全腹膨隆,叩診鼓音,全腹輕壓痛,無明顯肌緊張和反跳痛。復查血常規:WBC 17.94×109/L,中性 86.61%;C反應蛋白136 mg/L;尿常規:隱血(BLD)+,蛋白(PRO)+;血清淀粉酶264 U/L;尿淀粉酶3965 U/L;腹部超聲示:全腹脹氣明顯,臟器顯示不清。全腹CT示:胰腺體尾部水腫,考慮急性胰腺炎。根據上述檢查確診為急性胰腺炎,立即轉上級醫院住院治療。經住院治療2 w,痊愈出院。
討論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特點是發病急,病情進展快,病情重,一旦延誤診治,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急性胰腺炎最常見的表現是腹痛、腹脹、惡心、嘔吐、腹膜炎體征等,最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指標是血清和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在發病數小時開始升高,24 h達高峰,4~5 d逐漸降至正常。B超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手段,但由于上腹部胃腸氣體干擾,可能影響診斷準確性[1]。而急性感染性胃炎是臨床較少見疾病,因胃內有大量的胃酸,使得一般人不容易發生除幽門螺桿菌以外的感染性胃炎。因此,感染性胃炎多發生于免疫力下降人群,如愛滋病、長期大量使用免疫抑制劑、嚴重疾病晚期等[2]。
分析本例誤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第一次就診時,查腹部超聲未發現胰腺有異常,血清淀粉酶也在正常范圍內,僅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分類明顯增高,所以誤診為急性細菌性胃炎。其次,按急性細菌性胃炎給予患者抗感染、護胃、解痙治療后,患者腹痛癥狀有所緩解,且少量進食半流飲食后,腹痛未進一步加重。第三,患者急性胰腺炎癥狀不十分典型,發病前有不潔飲食史,除中上腹痛、腹脹外,無惡心、嘔吐、腹瀉等其他胃腸道癥狀。從本例誤診中得出如下幾點經驗教訓:第一,進行疾病診斷時,應先考慮常見病,而不能先考慮罕見病;第二,不能因為一次的陰性結果,就完全排除某個診斷,一定要反復檢查,進行動態觀察;第三,在診斷不明確的情況下,一定不能給予患者對癥止痛治療,以免掩蓋病情,耽誤診斷治療;第四,對診斷不明確的癥狀較重的急診患者,應給予留院觀察,不要輕易讓患者離院。
本例本是常見病,卻被誤診為罕見病,因此,更應該認真地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類似錯誤的發生。
[1]吳在德,吳肇叔,鄭樹,等.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577.
[2]陸再英,鐘南山,謝毅,等.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86.
R 576
B
1004-0188(2016)11-01327-01
10.3969/j.issn.1004-0188.2016.11.052
2016-06-16)
610011成都,成都軍區機關第一門診部內二科(陳 秋,劉 蘭,竇德才);解放軍42醫院神經外科(劉學強)
通迅作者:劉學強,電話:0833-5830032;E-mail:504797668@qq.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