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利,劉艷君,賈嬋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生殖醫學科,北京100026)
生殖醫學中對于不孕婦女的人文關懷*
張巧利,劉艷君,賈嬋維△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生殖醫學科,北京100026)
【提要】人類生育力逐年下降,女性不孕癥患病率逐年升高,不孕婦女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在醫療診治過程中弘揚醫學人文精神,提升醫學職業道德,更多關注患者的社會和心理病因,患者不僅需要生物技術上的診治,還需要社會技術和心理上的診治。一名合格的生殖醫學科醫生除正確診治不孕癥外,還應給予婦女全方位的人文關懷,其結果不僅可以使醫患關系更為和諧融洽,還可促進輔助生殖的治療效果。
不育,女(雌)性;焦慮;抑郁;人文關懷
近年,人類生育力明顯下降,不孕癥已影響到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育齡期夫婦家庭。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不孕癥將成為21世紀僅次于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第3大疾病。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末期25個國家的33個研究中心進行的有關不孕不育的調查顯示,發達國家不孕癥的患病率為5%~8%;在發展中國家一些地區,可高達30%。20世紀90年代后期據WHO報告,世界范圍內不孕癥的發生率已高達10%~20%,工業發達國家已升至20%~25%[1]。近年由于生活壓力的增大,生活方式的改變及生活環境的惡化,我國不孕癥的患病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目前約占生育人口總數的15%[2],本文重點探討醫生如何在生殖醫學中充分發揮人文關懷。
中國傳統的生育觀念認為“多子多福”,孟子曾曰:“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足以見生育對傳統的國人來說是頭等大事,隨著社會的進步,雖然人們的生育觀有所變化,但能夠接受“不要孩子”的觀點的患者僅為8.5%[3],絕大多數人認為沒有孩子的家庭是不完整的。如果不孕,婦女將會面臨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出現失望、孤立、負罪感、焦慮、抑郁甚至恐懼[4],甚至部分婦女還會感到悲哀和恥辱,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不孕癥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可造成夫妻情感破裂,甚至離婚等。近期的一項研究顯示,6%的男性不育患者和15%的女性不孕患者經過1年的治療,如未能成功妊娠將會陷入嚴重的抑郁狀態[5]。隨著不孕病程的延長,不孕婦女的焦慮和抑郁會加重[6]。可見,不孕不育癥對患者而言不單是一種生理性疾病,更是一種心理性創傷。
新世紀的醫學正在邁入人文醫學時代,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需要大力倡導人文精神。所謂的人文精神是指在人類生存過程中以追求真、善、美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以對人的整體、全面、長遠和根本利益為終極關懷的價值追求[7]。醫學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養同時兼備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醫學人才,“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早在1998年8月召開的世界醫學教育會議明確地在《愛丁堡宣言》中指出,臨床醫生不應僅局限于治療某些疾病,而應成為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和敏銳的交談者。現代醫學對醫生們的職責有了更為廣泛的要求,可在以下方面給予患者更多的人文關懷,如疾病預防、身心健康、保健養身、心理維護、生命質量和工作環境等。總之,醫務人員在診治過程中,面對不孕不育患者這一特殊群體的人文精神首先表現為對其個人的關愛,生殖醫學專業的醫生在診治過程中如何體現對不孕不育患者的人文關懷值得思考。
醫學模式目前已從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醫療診治過程中弘揚醫學人文精神,提升醫學職業道德,更多關注患者的社會和心理病因,患者不僅需要生物技術上的診治,還需要社會技術和心理上的診治[8]。在生殖醫學的診治過程中要強化醫學人文精神教育,促進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目前就診于各生殖醫學中心的患者很多,有時一個上午需接診100多位不孕婦女,平均計算每位患者僅有2.5min與醫生交流。如此緊迫的時間內,生殖醫學科醫生不僅要保障每位患者得到診治,還要認真耐心詢問不孕婦女的病史。要做到這一點,醫生應于開診前認真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調試好電腦診療系統、查看打印機狀態、備齊患者所需的檢查耗材和器皿等,避免在接診過程中無謂的時間消耗,保證門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有效用于患者的診治。(2)目前,我國患者就診環境差,尚不能保證醫生和患者一對一的有效就診模式,生殖醫學科醫生應竭力維護門診的就診秩序和環境,保護不孕婦女的隱私。(3)有些不孕婦女病史復雜,診治過程曲折,輾轉于多家醫院,身心俱疲,醫生應耐心詢問病史,認真傾聽患者回答,仔細查看檢查報告,鍛煉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患者全面信息,明確不孕病因,為患者制訂合適的治療方案。(4)不孕患者在長期的診治過程中,心理壓力巨大,醫護人員應留意患者的心理、經濟及家庭等問題,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從而減輕他們的壓力,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總之,在接診的每一個細節應體現對不孕婦女細致入微的關心,使她們舒心就診,做到對不孕婦女最基本的人文關懷。
自從1978年應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成功獲得健康嬰兒以來,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使成千上萬的不孕不育癥患者如愿以償地當上了父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卵細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植入前遺傳學診斷和胚胎冷凍移植等技術的問世使得生殖醫學成為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生殖醫學工作者在揭示生命奧秘和探索真理的同時,也要不斷強化人文素質修養,使人文關懷貫徹于日常的醫療工作中。由于ART專業性強,過程復雜,患者無相關專業知識基礎和背景,在診治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困惑,甚至感無助、孤獨。生殖醫學工作者應做好科普宣教,可在婦女進入治療周期前開設相關講座,消除婦女對日后診治方案的“陌生感”,在診室周圍張貼通俗易懂的流程圖,可選生理模具或專業圖譜形象而生動地為婦女講解病情和治療,使不孕婦女走出治療的“迷茫”。ART的促排卵方案多樣,個體化強,用藥途徑靈活,促排卵過程中需動態監測性激素水平,生殖科醫生應詳盡而耐心為不孕婦女講解用藥方案和方法,仔細交代下次就診時間,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依從性。總之,治療過程與患者耐心溝通,可給予其心理上的關懷,使用鼓勵性的語言以增強其信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可使醫患關系和諧,治療效果提高[9]。
雖然不孕婦女所進行的輸卵管造影術、人工授精術、B超引導經陰道穿刺取卵術和胚胎移植術較婦科其他手術簡單容易,且無須住院。但不孕婦女前期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來院監測排卵,每天需注射促排卵藥物,耗費了不菲的錢財,心理壓抑且壓力巨大,進入手術室會感焦慮和恐懼,尤其是進行穿刺取卵術時。其實在進行醫學實踐時,人文關懷應深切關注患者的實際生存狀況,將患者看成一個完整的集精神、生理和社會需要的綜合體[10],用患者所需要的方式對待和關愛他們。這時醫生要多關注不孕婦女的心理狀況,與她們多溝通交流,耐心講解穿刺過程及可能出現的不適,囑其放松身心,并且穿刺取卵時通過交談,轉移其注意力,緩解緊張不適感,穿刺取卵完畢,可攙扶患者出手術室,使醫生和患者無“隔閡”如親人般。
不孕癥患者的性格、文化水平與社會背景各不相同,生殖醫學醫務工作者應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分析思考問題,運用技巧與他們無障礙交流。目前的醫療水平不可能解決所有不孕不育患者的問題,很多患者可能經過長時間的醫治仍然未能成功受孕,這就要求我們醫務人員應實事求是,與患者交流時要幫助其分析病情與預后,使他們對自己的病情有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如果患者所面臨的是當前醫學未能解決的問題,應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接受現實情況,避免過高的心理期望,減輕不必要的經濟負擔。對于某些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要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這樣不僅可解決婦女的生育問題,對她們的遠期預后也大有裨益。ART的誕生和日新月異的發展,使一些特殊婦女擁有了成為母親的權利,比如不幸身患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婦女可采取卵母細胞冷凍、未成熟卵母細胞培養和胚胎冷凍等方法保留生育功能。生殖醫學醫生所做的這些工作是人文精神方方面面的體現。
醫療實踐的每個環節均需醫學人文精神的參與,尤其是在不孕不育的診治過程中。生殖醫學科醫生除具備精湛的技術,還應人性豐滿,富于愛心,給患者以足夠的同情和尊重,善于與患者溝通和交流,獲取他們最大程度的信任,盡可能滿足他們的身體、心理及精神方面的需求,從而使患者感受到不育癥治療中充滿人性的溫暖。醫學人文關懷,很大程度上是在所處的環境中潛移默化而成,期望低年資生殖醫學科醫生能在高年資醫生的帶動下,去思考、感悟、理解,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己,提升醫學人文精神。
[1]楊菁,張燕.不孕癥研究概況[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5,16(4):232-235.
[2]聶莉,饒群.不孕癥臨床治療中的人文關懷[J].醫學與哲學,2009,30(11):71-73.
[3]王旭初,潘天明.男性不育患者260例生育意愿和心理狀態調查[J].生殖醫學雜志,2004,13(5):291-292.
[4]王曉華.試論不孕不育患者的心理壓力疏導[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7,6(9):48-50.
[5]Lund R,Sejbaek CS,Christensen U,etal.The impact of social relations on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infertile women andmen[J].Hum Reprod,2009,24(11):2810-2820.
[6]祁秀娟,魏麗娜,段玉英,等.不孕癥婦女焦慮抑郁心理狀態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8,23(2):228-230.
[7]胡振宇.論醫學教育中醫學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培養之統一[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9(7):22-24.
[8]杜治政.當代醫學人文理念與實踐論綱[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9,30(1):2-7.
[9]方明,吳萍,肖蕾,等.從人本主義需要談醫學人文關懷[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6):144-145.
[10]呂慧俠,亢琴仙,呂婷.淺議醫患關系中的人文關懷[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8,21(6):142-143.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8.060
C
1009-5519(2016)08-1266-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302441)。
△,E-mail:jiachanwei@163.com。
(2016-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