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虎



1 功夫巨星李小龍于1940年11月27日生于美國三藩市,他的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名丑,當時正在三藩市演出。李小龍出生時,助產醫師為他取了英文名字:Bruce Lee。1941年春,李海泉一家返回香港。同年年底,香港被日軍侵占。
2 李小龍的童年在香港度過。那時的李小龍膽大妄為、爭強好斗,是匹驁烈不羈的小野馬。他從不肯在讀書上下功夫,但他對拍電影卻敬業如神,顯示出不凡的天賦,在拍攝袁步云的作品《細路祥》時,取藝名李小龍。
3 李小龍在幼年時曾跟父親學習過太極拳。因此,父親是他的武術啟蒙老師。而李小龍正式拜師的第一人則是葉問。葉問是詠春拳的第四代傳人,拜葉問為師時,李小龍十四歲。
4 少年李小龍除了對武術狂熱,還酷愛恰恰舞。他舞技精湛,而其中以三拍子節奏強烈的拉丁美洲恰恰舞最為擅長。
5 在小龍十八歲那年,父母決定送他去美國讀書。于是十八歲的小龍懷揣一百美元,帶著理想和迷茫乘“威爾遜號”輪船離開了他生活了十八年的故鄉。
6 臨行前李小龍對送行的家人說:“等我回來的時候,你們都會以我為榮。”
7 初到美國的小龍,他的好勝心已不止于街頭打斗取得勝利或演技受到贊賞,他已立下決心,使自己出人頭地。盡管他的生活十分艱苦,然而他始終沒有忘記“功夫”,無論是在餐廳打工,還是在報館送報期間。
8 他拼命地讀書,使得他能進入華盛頓大學就讀。讀大學期間,他在西雅圖唐人街的一個地下室里開設了第一間武館,他的理想是將中國武術發揚光大并獨創一支門派。至此,中國功夫開始在空手道盛行的美國萌芽。
9 此時的李小龍除了學業以外,把精力都放在功夫事業上面。在李小龍讀大三時,有一位美國女孩來到他的武館學習功夫。她的獨特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李小龍。兩人不顧雙方父母的反對,于1964年8月結婚。
10 1964年8月,在加州長堤主辦的國際空手道錦標賽中,李小龍應邀表演中國功夫。這次表演不但令李小龍的功夫事業踏入一個新的紀元,同時也為他的演藝事業帶來了希望和機會。
11 1966年6月,李小龍參與了電影劇片《青蜂俠》的拍攝,他在片中飾演青蜂俠的助手加藤。加藤的中國功夫令西方觀眾耳目一新,從此他在好萊塢開始有了一些名氣,此后很多好萊塢的名人都成為他的功夫學生。
12 慕名而來的還有一些好萊塢的動作演員與愛好武術的影業人士。視功夫為神圣的李小龍并不想優待這些名人。他一視同仁,要他們接受嚴格的挑選,還得過嚴厲的訓練關。
13 李小龍的一家開始過上富裕的生活。然而,他的理想
更加遠大,他要進一步發展,實現超級影星的夢想。
14 他運用所學的哲學對他熱衷的技擊技術進行研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擊和哲學觀點。在美國的從影之路,讓李小龍經歷了種種磨難,他不滿足于在美國熒屏上扮演二流配角,他急切地盼望擺脫壓抑和歧視。
15 不久,李小龍便迎來了武術生涯中最具意義的一場比武,對手是舊金山武術界的代表。李小龍用了大概三分鐘的時間取得了比賽的勝利,但他并無勝利的喜悅,他認為比武應該在幾秒鐘就結束,于是他開始反思自己所學的武術。而這一重大事件,卻最終推動了李小龍所創截拳道的發展以及一套全新的訓練體系的創建。
16 李小龍在好萊塢的失意,并沒有影響他在功夫上的追求,他開始稱這一時期所教授的功夫為“截拳道”。這種叫“截拳道”的武術后來名揚天下,并成為李小龍的標志。
17 1971年,李小龍在香港制片人劉亮華的游說下,加盟嘉禾電影公司,主演了《唐山大兄》一片。他在片中找到了自己,從此一股中國功夫的狂潮開始席卷世界,李小龍這個名字開始廣為人知。
18 李小龍主演的第二部電影《精武門》一經上映,便打破了全亞洲的電影票房記錄。這部以日本人為對手的電影,竟能在日本大行其道,幾乎成為日本影迷最喜歡的李小龍電影。可見,李小龍的魅力已不是民族和政治的因素所能禁錮的。
19 李小龍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滿足做一個受雇于他人的紅星,他要在影壇獨立門戶。不久,李小龍寫完《猛龍過江》的電影劇本,便自組了協和電影公司,并從美國請來好友羅禮士,準備自己導演拍攝《猛龍過江》。
20 《猛龍過江》是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電影。影片以意大利羅馬為背景。李小龍再一次扮演了反抗當地黑社會欺壓華人的中國拳師,故事的結局不再是主人公被捕或死亡,而是一個勝利者。這一點明顯地反映了李小龍堅強的自信心和渴望成功的強烈愿望。
21 李小龍將《猛龍過江》的高潮戲設在羅馬斗獸場。這場戲無疑是中西方武術流派的大比拼,堪稱功夫片史上最輝煌的一幕。片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是:“我叫唐龍,中國人是不能被欺侮的!”
22 李小龍大紅大紫之后,香港人的熱烈追捧更讓李小龍品嘗到了做明星的滋味,他甚至有受寵若驚的感覺。當無聊的挑戰越來越多時,這位“東方功夫第一人”也頗感沉重……很快李小龍便發現自己不再像從前一樣自由。
23 李小龍的威名使原本冷落他的好萊塢改變了看法。李小龍被美國的媒體炒成東方第一位功夫影星,連米高梅、哥倫比亞等公司也想將李小龍拉到名下,華納不得不接受了協和公司的全部條件,雙方合拍的電影名為《龍爭虎斗》。
24 幾經磨難,《龍爭虎斗》終于成為美國電影史上第一部成功的好萊塢式的功夫片,在全球創下了兩億三千萬美元的總票房收入,也進一步奠定了李小龍國際巨星的地位。
25 在《龍爭虎斗》片首,李小龍與洪金寶短褲赤身,僅著分指手套,展開無門派特征的格斗,正是這種綜合性的格斗理念,仿佛超越時空,在20世紀70年代就向人們預演了21世紀當今武壇擂臺發展的必然方向。
26 影片中,李小龍與羅勃·華爾在廣場比武時,羅勃左手持一塊木板,當著李小龍的面發力一擊,木板應聲粉碎。李小龍平靜地說道:“木板是不會還手的。”以此嘲諷了那些用嘩眾取寵的伎倆蒙騙觀眾的武者。
27 在電影里,李小龍借少林弟子之口,闡述了他心目中武術之最高境界乃是“將技巧隱于無形”,要將武功練到本能發揮的境地,方可做到有感皆應,從而進退自如,無念無想,不做預設,因敵變而制勝。這是李小龍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電影版簡明闡釋。
28 在李小龍的最后一部電影《死亡的游戲》中,李小龍展示了如何對抗比他身材高大的敵手。賈巴爾這樣評價他:“布魯斯的截拳道是當今世界最高水平的武術。”
29 李小龍的妻子琳達回憶《龍爭虎斗》拍攝時,總有一股不堪回首的無奈感。她沒談人際間的是是非非,只是講李小龍,說他那段日子是極其緊張和痛苦的,命運多舛,常會有些意想不到的事落在他身上,這自然包括花邊新聞和無聊的惡意挑戰。那個時候,李小龍在自己的內心筑起了一道無形的圍墻。
30 李小龍的個性心直口快,他有一次在媒體上將傳統武術界的一些作風批評一番,把某種流派的獨門秘技說成“花架子”,就這樣,他與香港武術界的關系變得緊張起來。
31 1973年,是李小龍極焦灼、痛苦和惶惑的一年,他的身心都在經歷著莫大的考驗。7月21日,就在一片毀譽交織的火網包圍中,李小龍突然離世。一代巨星隕落,港埠為之震動,并很快波及了整個世界。
32 李小龍的好友苗可秀這樣回憶李小龍:“他從美國回來拍戲,一下子起得太快,簡直光芒萬丈,無人能及,而他在嘗到成功的滋味后,也面臨很大的壓力……我覺得他是個寂寞的男人。”
33 李小龍集眾多門派武技之精華,并以中華老莊哲學思想為核心理念,以實踐為目標,創立了獨樹一幟的截拳道。同時,又以該拳法的實踐理念和良好的身體素質,威振世界武壇,并在頻繁的交手、切磋中為武壇的各派高手所折服。
34 比起武術家,李小龍的演員身份要相對模糊,他不是個表演天才,但在詮釋人物時,流淌著他為人的秉性與原則,“什么樣的表演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直指人心的真誠表達!”李小龍如是說。
35 李小龍在美國的創業生涯,使美國在當今無論是武術職業化還是業余化程度上,均走在世界前列。他推動了20世紀世界武術的一場革命。
36 李小龍的功夫片第一次讓一個中國人堅定地挺立在世界銀幕上,他更是一位強者。至今,美國小孩的臥室里,幾乎都貼著李小龍的海報……李小龍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不朽的傳奇!
37 日本人稱李小龍為“武之圣者”。李小龍的功夫來源于中國武術,沒有一位東方武術家能像李小龍一樣突破國界、種族的領域,并且在死后近四十年依然聲威不減。
38 李小龍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后,許多外文詞典里出現了一個新詞:功夫。李小龍成了功夫的化身。世界各國的技擊雜志仍在不斷地研究、介紹他的截拳道。
39 幾十年過去,李小龍依然聲威不減,他的武學理念被奉為經典,他的技藝被世界各地的習武人士所崇拜,他的創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他的成功亦給后人無限的啟迪。
40 當回顧他的一生時,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他那顆渴望民族強盛的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