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壯鄉人民“銅鼓印記”"/>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永勝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讀《粵江流域人民歷史》
——感壯鄉人民“銅鼓印記”
張永勝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摘要:銅鼓歷史悠久上至春秋戰國時期下至明清時期,而銅鼓對于粵江流域人民人們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在閱讀《粵江流域人民歷史》一書過程中對銅鼓產生了好奇。本文通過對歷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梳理體現了壯鄉人民對銅鼓的“獨愛”。
關鍵詞:銅鼓;壯鄉人民;神格化
1概述:
《粵江流域人民歷史》所述內容橫越了數千年,然而在這其中作者對于銅鼓做了一章的專項寫作。因而銅鼓對于這一地域的人們來說重要性可見一斑。本文(銅鼓印記)是在對該書第二十一章學習之后的讀后感,并就銅鼓在這一地域的產生與發展、地區分布、壯族銅鼓等方面作梳理性寫作。充分體現了銅鼓這一敲擊樂在壯族人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重大意義。
2銅鼓簡介:
在我國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中銅鼓是一種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銅器,它本是一種打擊樂器,后來逐漸成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因此成為民族首領或貴族所追捧,并認為它是一種極為貴重的重器或禮器。銅鼓歷史悠久上至春秋戰國時期下至明清時期,其中制作的最為精美的還屬漢代銅鼓,形式多樣,成為西南許多少數民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物。按照銅鼓流行的地區和各異的式樣,主要可分為兩大派(滇系和粵系)??傮w上體型較小是滇系的特點,花紋以單弦分暈為主,暈圈構造大小寬窄各有不同。銅鼓體型高大的主要出現在粵系銅鼓,鼓面雕有立體的青蛙。
3壯鄉人民“銅鼓印記”
3.1起源:關于銅鼓的起源地,現如今受到認可的說法為云南中部地區的壯鄉文山——“銅鼓之鄉”。從青銅制造的歷史上來看,春秋戰國時期云南中部已具備較為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以及豐厚的青銅文化,因此可以推測該地區為銅鼓的鑄造創造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技術條件。楚雄萬家壩出土了一批西周至春秋時代的最早的銅鼓,這就為銅鼓起源于云南中部提供了直接證據。
3.2壯鄉銅鼓史:壯鄉銅鼓歷史悠久最早出現于公元前二世紀。在田東縣鍋蓋嶺出土的戰國時代的銅鼓,有利的證明了壯鄉銅鼓的歷史源遠流長。壯鄉銅鼓已經成為文物 《后漢書·馬援傳》說:馬援南征交趾時,"得駱越銅鼓"[1]。研究發現考,這里所說的銅鼓所在地正是現今的廣西境內。自漢代以后,有關廣西壯鄉銅鼓的記載屢見不鮮。
3.3相關文獻記載:銅鼓歷史悠久,對壯族具有極其非凡的意義,因此有關其的記載也屢次出現在各個文獻之中。
3.3.1《陳書·歐陽頠傳》曰:梁左衛將軍蘭欽之少也,與(歐陽)頠相善,故頠常隨欽征討。欽南征夷稽,禽陳文徹,所獲不可勝計,獻大銅鼓,累代所無,頠預其功。[2]
3.3.2《晉書·食貨志》曰:孝武太元三年,詔曰:“錢,國之重寶。小人貪利,銷壞無己,監司當以為意。廣州夷人,寶貴銅鼓,而州境素不出銅,,閣官私賈人,皆于此下貪比輸錢,斤兩差重,以入廣州,貨與夷人,鑄敗作鼓。其重為禁制,得者科罪?!盵3]
3.3.3裴淵《廣州記》卻說:“俚僚鑄銅為鼓,鼓唯高大為貴,面闊丈余?!盵4]如此之大的大銅鼓,目前來看只有廣西、廣東相鄰的云開大山區才有。
因此《廣州記》、《晉書》、《陳書》等書中有關銅鼓的記載皆為壯鄉銅鼓。
3.4分類與形制內涵:壯鄉銅鼓的制作工藝十分精細,其材料主要成分為銅,同時加入錫、鋁等共同鑄造而成。銅鼓可分為五個部分即面、胸、腰、足、耳,高超的制作工藝使其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從鼓結構來說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分別對應胸、腰、足)。腰間常鑄有兩對鼓耳。通常來說銅鼓鼓面直徑的大小有五十公分左右,高度大致有三十公分(個別的略大)。鼓腔中空,無底。兩側鑄有銅環鼓耳。常在鼓面和鼓身上雕刻著精美紋飾。
3.4.1以下幾種是銅鼓常用的裝飾花紋:
3.4.1.1銅鼓中鼓面最為常用的飾紋為太陽紋,它主要為兩種形式:光芒呈長的銳角的太陽紋用于滇系銅鼓中,而粵系則以光芒則細長如針的太陽紋為主。
3.4.1.2在壯鄉銅鼓紋飾中蛙紋極具特色,常用多只(四只或更多只)蛙的立體浮雕狀為主。這些蛙或是面對鼓心,或是背對鼓心,或是向同一方向旋轉。更為有趣味的是還有疊蛙的形式,也稱之為壘蹲蛙,小蛙蹲在大蛙的背上,有的多達三四層。
3.4.1.3鷺鳥紋:其形為鳥頭有大的羽冠,以飛翔狀,姿態甚是優美。
3.4.2形制分類:(1)萬家壩型、(2)石寨山型、(3)冷水沖型、(4)遵義型、(5)麻江型、(6)北流型、(7)靈山型、(8)西盟型。
3.4.3紋飾內涵
3.4.3.1反映對自然現象的崇拜。壯族人民在從事長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認識到陰晴雨雪的變化,與太陽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無法解釋著這種天氣現象的產生的原因。
3.4.3.2北流型壯鄉銅鼓。壯族人民認為“萬物有靈”,從而對太陽極為崇敬,“太陽與月亮的傳說”在壯族的民間廣為流傳。直至解放前,掛“日月牌”的情況在依舊壯鄉存在。因此鼓面正中必以太陽作畫,反映了壯族人民在生產民生活中對陽光的渴求。
3.4.3.3反映對雨水的渴望。在壯族銅鼓中多使用方形的雷紋與圓形的云紋。這反映了壯族先民在勞作之中對求雨的心理狀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就出現了這種圖文,從甲骨文中同樣可看出它的演變,在青銅器廣為使用的商周時期獲得以發展。銅鼓用它作花紋圖案,清晰的反映了壯族先民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以雷紋影響最大,并因求雨而修建了雷廟,解放之前南寧亭子仍舊立有雷廟,古時壯族人民把六月二十四日作為雷公的誕辰日。
3.4.3.4圖騰崇拜的反映。
或是鼓面雕刻有多只蛙,亦或是大蛙背著小蛙的形象,當然還有的是大蛙中有多只小蛙。這清楚的表示了先民對蛙的崇拜。因“蛙鳴即銅鼓精”、“鼓聲宏者為上”,龜蛙能預知天時,因而認為其乃神物。銅鼓作為壯族先民的重器,在人民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因而鼓面飾蛙就是一種對圖騰崇拜的象征。解放前東蘭縣每年還舉辦“埋蛙婆的盛典之俗”。
3.4.3.5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歷史傳說。如竹節紋,《華陽國志》卷四《南中志》說:“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有才武,遂雄夷狄(《水經注》作“遂雄夷濮”),氏以竹為姓?!盵5]由于在古代僚人和近代仫佬族中,有著竹王的傳說和崇拜情況。因而銅鼓面上刻有竹節紋便不足為奇了。
3.4.3.6反映壯族先民的生活和環境。《舊唐書·地理志》說:邕州、宣化州所治灌水在縣北,本胖柯河,俗呼郁狀江,即駱越水也。亦名溫水,古駱越地也?!盵6]按溫水即南盤江。南盤江與紅水河相接,因此,溫水就是胖柯河,唐代叫駱越水。劃船紋跟濮族住于濮水有關。其他如水波紋,亦跟濮水有聯系。
古時壯族人也有存在騎馬的在情況,因此立體騎馬紋也在鼓面紋飾中被刻用。這樣的銅鼓花紋也反映了壯族人民驍勇的戰斗精神。
3.5用途。嘹亮的壯族銅鼓聲音,在古代具有是傳達信息或發號司令等重要作用,也用于祭祀、賞賜或作為進貢的重器。至明清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其逐漸變為了較為普遍的娛樂敲擊樂器。人們常在喜慶的節日或在宗教的活動中祭祀祖先運用。
因壯族銅鼓被神化而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成為人神之間溝通的寶器,故史書載:“夷僚……擊壯族銅鼓、沙鑼以祀鬼神”[7];民間還流傳著它擁有驅邪除惡的能力;所以人們都認為,通過它可以洗刷心靈中的痛苦和憂愁,從而得以排解心中的迷茫;還可以祈求心愿與表達誠意之功用。并且,敲擊壯族銅鼓,奏樂起舞,常用于婚喪慶典或重大節日之時。以示“天地自然和諧相生,人文情懷長存不息”,同時表達了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3.5.1銅鼓舞特點。動作大致可分為六種形式左右。每種舞姿各有其特定的舞步和拍子,風格多樣。男女青年圍成圓圈隊形是銅鼓舞中集體舞的一種固定形式。主要可分為半圓形、一字排開形、縱列形、交叉對跳形、四方形五種隊形。舞步矯健有力,舞姿靈動多變,夸張的動作幅度,情緒高漲。鼓手們以激動的呼喊聲將表演推向高潮,整個演奏過程跌宕起伏,場面宏大,表現了苗族人民豪放、質樸的民族性情,抒發了思想感情。
3.5.2敲法。敲奏銅鼓的手法千變萬化,鼓聲鏗鏘有力帶有極強的律動感。皮鼓一面,擺在銅鼓中間。當銅鼓敲響,并進入節拍之后,皮鼓手從人群中躍出,雙手持兩根鼓棒,圍著皮鼓敲擊。他是舞蹈中的中心人物,必須同銅鼓奏出的節拍,邊敲打,邊跳各種舞蹈動作。動作變幻莫測而極富有力量。
銅鼓舞在表演上氣勢恢宏場面與壯族古代“三月三”對歌的傳統習俗息息相關,都具有活躍、諧趣及生活氣息濃厚的特點。
4結語:
通過對銅鼓歷史的梳理以及其在壯族中的重要地位??梢园l現銅鼓對壯族的人民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貫穿了壯族人民的生活的各個方面。銅鼓的發展演變史都充分說明了其在壯族人民心目中擁有著不可取代地位。
無論是作為權力的標志亦或是作為神格化的神明還是作為樂器用于節日和祭祀,都體現了銅鼓與壯族人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連。因此無論是在歷史記載中還是民間表演中都帶著本民族的印記。
當然,銅鼓除了以上的特點,銅鼓還涉及到礦冶、鑄造技術、聲學等人文歷史的價值。因此對于銅鼓的發掘、保護與研究上仍需不斷的探索。從而更為深刻了解壯鄉銅鼓。
參考文獻:
[1]徐松石.粵江流域人民歷史.中華書局,1912.
[2]姚舜安.中國南方少數民族銅鼓演奏析.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996(01).
[3]張冬茹.壯族銅鼓傳說的文化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研究生學位論文,2009.
[4]龍符.壯族銅鼓的文化內涵.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2005(01).
作者簡介:張永勝,性別:男,學歷:碩士,廣西藝術學院2014級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和聲方向。
中圖分類號:K26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2-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