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婷
(伊犁師范學院,新疆 伊犁 835000)
跨境的哈薩克民族在絲綢之路演變中的地位
安小婷
(伊犁師范學院,新疆 伊犁 835000)
摘要:以哈薩克族為視角,討論歷史上的哈薩克族與絲綢之路的關聯,特別是伊犁州哈薩克族與中亞各國哈薩克族在歷史記憶、共同語言等方面的相同性與相似性,可以成為中國與中亞各國實現“民心相通”的潛在條件。充分發揮哈薩克族的優勢,疏通與中亞各國溝通的心理和民間渠道,使之為國家戰略服務。
關鍵詞:哈薩克族;絲綢之路;地位
2013 年9 月7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習總書記“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不僅開啟了中國與中亞經濟合作的序幕,有助于推動亞洲大陸腹地的合作共贏和再次崛起,而且有利于加快我國西部地區的開發開放步伐。伊犁州處于“絲綢之路”的橋頭堡地位,這一經濟戰略為伊犁州不斷增強經濟輻射和帶動能力,加快實現經濟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而伊犁州作為哈薩克民族的重要聚居區,哈薩克人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地位更是不容忽視的。
據記載,絲綢之路主道的起點為古長安,其經過黃河流域和河西走廊,再沿著塔里木盆地南緣和北緣,通往中亞。漢朝使節張騫奉漢武帝之命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曾到過大月氏、烏孫等國。有些史書稱絲綢之路最早由張騫“鑿空”開通。但實際上,絲綢之路上商貿往來早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據漢文古文獻記載,距今3000多年前,在中國桑蠶絲綢生產和絲綢貿易就已經發展得很普遍。據研究證明,從公元3世紀開始,絲綢之路主道即北道改稱為中道,同時天山北麓重新開通一條路線,被稱為新北道。新北道從敦煌出發,經伊吾(今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渡北流水(今伊犁河、楚河等),至拂菻國(東羅馬帝國),達于西海(今地中海)。南道由喝盤陀(今塔什庫爾干)越帕米爾高原,經護密、吐火羅、悒怛(均在巴基斯坦境內),達印度洋。中道(即舊北道)到疏勒后,越過帕米爾高原,經拔汗那(今費爾干那)、康國(今撒馬爾罕)安國(今布哈拉)等地至波斯(今伊朗)。中國史書上還有碎葉道的記載。此道由別失八里(今庭州)可達碎葉,碎葉城是中世紀突厥漢國在楚河流域的重鎮之一。巴爾托里得這樣寫道:“公元8世紀時的碎葉城居民一半從事農耕,一半從事經商,來自各國的商隊商人在此來來往往。”
由此看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主要干線是通過西域大月氏、烏孫、康居、奄菜等哈薩克先民幾國領地,西至地中海、波斯灣、印度洋沿岸。特別是在突厥汗國、突騎施、汗國時期的絲路北道對東西方各國政治、經濟、商貿關系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橫穿中亞大草原的幾條絲綢之路干線促進了哈薩克先民同東西方政治、經濟及文化方面的交流。這對中亞草原農業、手工業、建筑、商業、文化藝術的發展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歷史上是古絲綢之路北道要沖,如今已成為祖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經貿交流的第一站。
除了地緣因素、經濟因素外,跨界的哈薩克族為“同源異流”的同一民族,有著同樣的語言、風俗習慣等。盡管跨界而居,分屬于不同國籍,但他們之間的感情和聯系是天然的,國界是不能阻擋他們同族的事實。當然,我國哈族與周邊國家的來往,主要是民間交往,其中經濟貿易合作非常活躍。具體為做生意、找中介人士、口岸上進行交易等。“與臨為伴、與臨為善、睦臨友好”是我國處理與周邊國家的方針原則。正常的民間交往是國家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從前蘇聯時期延續下來的。
我國的哈薩克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善良的民族,主要過著游牧生活。改革開放后,國家實行土地、草場的承包,提倡定居,實行農業合作社、開發土地,部分哈薩克族聚集到阿勒泰。現在,哈薩克族一半過著農業生活,一半過著游牧生活,生活生產發生巨大變化。經濟發展了、民族關系得到改善了。我國的哈薩克族與哈薩克族斯坦的主體民族哈薩克族關系更加密切,往來頻繁。兩國的哈薩克族是有著共同血緣關系的同一民族,具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信仰,歷史源遠流長,國界沒有成為他們往來的障礙,他們互通有無,通過探親、留學、就業等各種形式與異國的同胞有著聯系。
結語
“絲綢之路經濟帶”從其地緣上主要涉及了中亞、西亞、南亞、歐洲地區,中亞是其主要戰略合作對象,但最終目標不僅僅局限于中亞地區。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體現了中國新時期的外交政策,它是中國外交新思路、新態勢的產物,就是要在不斷增強經濟影響力的驅動下,把握區域經濟的合作,講求加強政策、貿易、道路、貨幣、民心的相通,最終使中國走出亞洲,走向世界。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啟示,這就迫使我們必須能夠正確地了解與對待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中國古代,西部之所以出現幾百年的繁榮正是因為有一條在陸路上的物流通道連接中西部地區的發展,這就使得我們不得不清楚要想與外界進行有效的溝通就必須依靠一條有效、可靠的物流通道,因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這條通道也必須要開發出來,它不僅僅是古絲綢之路的發展,更是要在依據古絲綢之路的基礎上對其結構與內容做出新的思考,創建新的發展網絡,進行綜合式的方式推進并強調重點突破。
哈薩克族不論從其民族形成、居住區域還是民族發展都與古絲綢之路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聯系。因此,筆者希望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充分發揮哈薩克族在共同的歷史記憶、共同的語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優勢,加強與中亞五國,尤其是與哈薩克斯坦的文化交流,利用哈薩克族與他們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相同或相近的優勢,打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突破口。
伊犁師范學院中國新疆與周邊國家合作發展研究中心開放課題資助 項目編號:2015ZBGJZX19
參考文獻:
[1]新疆歷史論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78:29.
[2]夏列肯諾夫.埋在沙漠中的古城.哈薩克文版,阿拉木圖,1992:16、92.
作者簡介:安小婷(1991-),女,漢族,陜西省大荔縣,研究生在讀,伊犁師范學院。
中圖分類號:K29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2-0204-01